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流光容易把人抛 光阴似箭付流年(大手笔无住生心)

流光容易把人抛 光阴似箭付流年(大手笔无住生心)  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联合国已经宣布: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0亿;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破100亿大关。由于人口的大爆炸,人类社会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应该协调发展;人伦价值与科学价值应该同样重要;精神文明应该导引物质文明,使人类在经济与政治上平等,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许金声点评:科学的成果,会与哲学、宗教有耦合的作用,甚至证明了哲学、宗教的某些说法。但恐怕还不能够说科学的目的就是证明哲学、宗教的某些说法。科学有自己无法替代的独特的地方,包括而并不限于研究手段和方法。  这两方面的深邃哲理揭示出:永恒隐含了变化,变化离不开永恒。这就涉及到今天科学上正在热烈讨论的“演化”与“存在”之间的内在关系。许金声点评:“演化”与“存在”相对比较好理解,但“永恒”是指什么?当然,从逻辑上看,没有永恒、不变就没有变化。这个永恒也许可以理解为爱因斯坦所

前言:读这样的有深度的好文章,是对自己思维能力的挑战。我不由自主产生了一些肤浅的感想,并且不揣冒昧地让它们穿插该文中。——许金声。

大手笔:“无住生心”与“时空相对”

牛实为

  无住生心是大乘佛学的精髓,时空相对是现代科学的核心。前者是六祖大师修持而悟的直觉证境;他的自性超越了时空、物质与意识,但却又未背离它们。这就涉及到不变而变、变而不变的永恒真理。后者是爱因斯坦积学而悟的理性结晶;他的科学智慧发现了宇宙时空的变化规律。时空相对性也意味着物质世界与意识世界的变化。

许金声点评:“时空相对是现代科学的核心”这个说法是否不是很准确?应该是“时空相对是现代物理科学的核心”吧?现代科学范围很广,有的似乎与时空问题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我是外行,不知道谁能够指点一下?再来咬文嚼字:“他的自性超越了时空、物质与意识”,似乎表述为“他的自性超越了一般人所受的时空、物质与意识的限制”更加清晰。不知对不?由于牛实为是科学家,讲究精确,我也就尽量精确理解,挑剔一点。


  这两方面的深邃哲理揭示出:永恒隐含了变化,变化离不开永恒。这就涉及到今天科学上正在热烈讨论的“演化”与“存在”之间的内在关系。

许金声点评:“演化”与“存在”相对比较好理解,但“永恒”是指什么?当然,从逻辑上看,没有永恒、不变就没有变化。这个永恒也许可以理解为爱因斯坦所谓“广义的上帝”。这里的“上帝”并不涉及宗教。作为爱思考、爱智慧的人,也许会感觉到有“上帝”这个假设,对于您思考宇宙,甚至人生是多少有一定用处的。


  当然,今天科学上所谓的存在,仍在时空与物质的框架之内。有远见的科学家也意识到:宇宙时空与宇宙星系既具有相对性,终究必坏,不能永恒。于是他们力图探索是否有一个真正的永恒存在,提出所谓终极实体(ultimate reality)。他们认为:要探索这个实体,只是走过去三百年的物质科学的老路,恐怕不行。为此,他们将一条腿迈进了意识世界,要求揭露“人性深度”。这就涉及到佛教哲学关于精神文明的核心;那就是净化人心,开显智慧。当然,他们今天所追求的终极实体,还不是六祖无住生心而直觉悟证的实相。但是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摸索这个真理;如果继续探索,终究会面向这个实体。这也许是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需要。

许金声点评:科学的成果,会与哲学、宗教有耦合的作用,甚至证明了哲学、宗教的某些说法。但恐怕还不能够说科学的目的就是证明哲学、宗教的某些说法。科学有自己无法替代的独特的地方,包括而并不限于研究手段和方法。

  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联合国已经宣布: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0亿;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破100亿大关。由于人口的大爆炸,人类社会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应该协调发展;人伦价值与科学价值应该同样重要;精神文明应该导引物质文明,使人类在经济与政治上平等,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许金声点评:人口的爆炸,果然是应该注重人伦的理由之一,而且具有紧急性。但注重人伦最重要的理由,是人类要追求幸福生活,要提高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会出现负增涨,这是不少人口学家的观点。实际上北欧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难道就不一个注重人伦了吗?

  时代不同了,科学概念在更新:一方面是要把时空之内的东西,变化的东西,如何导向宇宙的边际;另一方面是对于时空之外的东西,永恒的东西,如何导引更多的人去研究、去觉受。基于这样的设想,所以本文把六祖的无住生心实证与爱因斯坦的时空变化理论,并列在一起讨论。这并非把佛学与科学混为一谈,而是试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六祖大师的中观论之间的隐序关系。这对于在新的时代弘扬佛学,导引科学,可能是有益的。

许金声点评:“弘扬佛学,导引科学”,最著名的时空研究者爱因斯坦、霍金都没有这样提。这种说法显示了牛实为先生对佛学的偏爱。不过,爱因斯坦、霍金对佛学评价都很高,尤其爱因斯坦。


  无住生心

  《金刚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段内容可以说是《金刚经》的核心,历代很多版本对此文注解也不完全相同。本文根据实相般若与中观理论,认为无住生心隐含无相无不相;或真空不碍特有,特有不碍真空。联系到《无量寿经》,也可以说是修证有性无量光自性无量寿的必由之路。如果按照六祖的说法,无住生心就是自心(疑为“自性”)平等清净。平等导致无量寿,清净契合无量光。

许金声点评:“……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几句是《金刚经》最核心的部分。它的主要含义我理解是:一个人什么都不执着(无所住)的时候,他的自性、清净心就开始起作用了。从通心理论看,这是一个人能够做到高质量通心的前提。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看,这是属于第一个要件:清晰自己。用慧能的话说,就是自性显露。但这种状态,还主要是“主体性”,活在世界上,还有一个“主体间性”的问题。这就要通心了。从通心理论看,我们可以说“无所住而能够通心”。问:“如何能够与他人通心?”答:“与人交往,应无所住而通其心”。


  一、怎样修持“无住”。

无住按《金刚经》来说,就是不住六尘;扩充到《心经》,就是不住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甚至不住四谛。根据六祖的经验,无住就是勤修戒、空、慧。修一切戒,莫大乎无相;故修戒必须以去相为体,这意味着法身德。修一切定,莫大乎去念;故修定必须以无念为宗,这意味着解脱德。修一切慧,莫大乎无住;故修慧必须以无住为本,这意味着般若德。

许金声点评: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基督教、佛教有不少共同的东西。佛教的“无住”,不执着于任何东西,这种情况,看成是一种态度,很像基督教耶稣说的“尽心、尽力、尽性爱上帝”。上帝是代表宇宙的本源,自有永有、不生不灭。只可接近,不可达到。“道可道非常道”。


  1、修无相。相是事物的状态,表于外而想于心者;体是事物所依据的根本,体的本来面目是不生不灭的性。由此不妨推测:人类从单细胞演化而来,其原始状态为一种真空态。初始的细胞核里的真空态受外界信号激发要产生叠加波;这些波动承载了相的信息,形成了混态。这个混态我们比作妄心的兴起。此混态产生后,原来的真空并未减少;反之,它也未增加。在混态形成的过程中,原来的纯态仍然寂静,如同一面镜子,相继产生了映照功能。因此,这个不增不减、具有寂照功能的状态,可以用来模比真心或自性。

许金声点评:这里牛实为先生试图说明自性的产生,但没有说清楚,至少在逻辑上显得跳跃,没有环环相扣。想援引进化论,但又没有援引上。有点遗憾。


  六祖特别指出: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就能一念明心,开佛知见。为了修无相,并告诫门人,要自心谦下,普行恭敬,一切平等,无相相状,然后才能见性。这是真正修无相的途径。
  2、修无念。什么叫无念,六祖说:“于诸境上,心不杂染,称为无念”。反之,“若百物不思,使心念断绝,即是法缚,不能见性”,这也不是真正修无念。所以要求行者,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入六门,于六尘中丝毫不染。这也就是于诸境中平息妄心,开明真心。

许金声点评:慧能说的很好!无念指的是“心无杂染”,而不是没有念头。如果修成没有念头,那是麻木了,呆若木鸡了。另外,无念还可以是指不执着于念头。就是下面说的“无住”。


  3、修无住。六祖说:“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则心不被法转”。所谓法就是有形、无形,真实、虚妄,有为、无为等一切事物。心不住法,道即流通,意味慧光寂照;心若住法,道则窒息,意味长夜无明。
  大道流通,又表明定慧一体。所以六祖指出:“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入定之时,就是慧的寂照:慧照之时,就是定的体现。定慧是无为法,二者并无先后分别。若认为空慧有先后,则变为有为法。

许金声点评:慧能讲不执着于法,法执,讲得非常好。“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就是我说的“通心”的意思。执着于法,就与自己不通心,与道不通心了。


  为了修无住,六祖教育门人勤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此经要旨就是教人不住于法,而生真如、见性之心。并指出: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足;由于长夜无明,不能自悟,故必须求善知识说最上乘法。然后用自己本有的般若进行观照,终必见性。为此,太虚大师曾说:


  仰观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实观。

  六祖闻经开悟,不住于法,终于见性,这是事实。由此说明:人类自性是一个终极实体;这个实体是可以见到的,并非虚妄。从科学上比绘:当人体内的混态转为纯态时,特别是心脑系统内的混态平息,纯态开显时,具有寂照功能的固有真空态就以心脑之光的形式呈现出来,能为修持者所觉受。这也许涉及到当人的自性。当然,这里所说的科学,既不是经典物理学,也不是现代物理学,而是正在兴起的真空理论。所谓心脑之光不是物理学上的物质辐射之光。心脑之光是什么,可能需要从生物真空进行探索。

许金声点评:据《坛经》,慧能是听闻他人念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忽然开悟的。您相信能够如此开悟,而且以后不再需要成长?

关于“人类自性是一个终极实体;这个实体是可以见到的,并非虚妄。从科学上比绘:当人体内的混态转为纯态时,特别是心脑系统内的混态平息,纯态开显时,具有寂照功能的固有真空态就以心脑之光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个说法很是新颖。


  二、怎样体验“生心”。

生心按《金刚经》来说,就是生清净之心;“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也就是不住六尘之相,而生六度之心;或“应生无所住心”。清净心、无所住心、六度之心,就是真如之心,就是实相般若,也就是人的自性。
  六祖闻经开悟,当即认识到:自性本自清净,本无生灭,本来具足,本不变易,但却能生万物。这就完全包含了新生物理学关于真空的属性:自充足,自参照(即无对待,无边界),自波动(即自己具有动力学性质,能生万法)。看来佛学趔之博厚精深,虽超越世法,却未舍世法。当然,这是从根本理论上来说的,而不是就具体问题讨论的。

许金声点评:与新物理学联系上了!从“通心”的角度看,这个“生心”,也是生出具有“通心力”的“心”……


  1、从“真空妙有”体验清净之心。

六祖得法的名偈是: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四句话充分说明了六祖妄心已空而真心不空;否则六祖不能有这样别开生面的真空境界。这就是生清净之心的一个实例。
  六祖得法后,即从黄梅回到南方;当时有惠明大师追到大庚岭,要求说法。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此时,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妄心歇息,清净之心的自现。
  六祖对门人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虽然如此,但又不空,所以他又说:“世界虚空,能含万法;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就是说,清净之心广大,能生万法。

许金声点评:真心不空,即保持通心力,以及活在当下的能力。


  2、从“三身四智”体验清净之心。

很多大德与六祖自心清净,开显四智三身,反过来从三身四智可以体验清净之心。六祖说:“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三身既都从一性而生,就不是各有自性。因此,身智圆融,通达去碍。
  法身又名自性身,超越时空,但又存在,故将所依之土强名为常寂光土。寂是尘劳永寂,光是真智光照。自性真空有何尘劳,本来心光自然寂照。法身与常寂光土在理体上本无差别,然其相性则不相同。能知之觉相为清净法身,所知之法性为常寂光土。
  报身又名受用身,显报因地修持功德,开显正智、大智,光明遍照;实际上,是自性法身智光的体现。报身又分自受用报身与他受用报身;前者慧光内映,后者智光外照。
  应身又名变化身,以心脑真智之光,随机变化,呈现各种功用。这实际上是自性智光在具体情况下的变化。
  如果在因地修持,念念不离自性,终究能将第六、七两识分别转为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得果位时,又能将前五识及第八识分别转为成所作智与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彻法界一切事理,如同大圆镜中呈现一切色相;故又名一切种智,代表法身,类似于无限真空实体。平等性智表示对一切事物无我思、我见,一味平等;此智代表报身,类似于真空能量处处平等,无有分别。妙观察智表示对诸法性相及众生根器,能仰观俯察见微而知著。成所作智表示通权达变,因材施教;就物随形,因势利导。此二智代表化身,类似于真空能量变化之功用。

许金声点评:“三身”“四智”的说法,与通心理论的通心的黄金三要件密切相关。

  看来三身四智并非虚构,实际上是真空自性智光的开显。此智实为一体,本无言说,为了教化众生,故权巧说为三身四智。根据六祖亲自修持的经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勤修戒定慧。
 

 3、从无余涅槃体验清净之心。

涅槃的意义是灭度,就是灭尽烦恼、所知二障,度脱分段、变易二死。涅槃又译为圆寂,就是圆满诸德,寂灭诸苦。无余涅磐就是恼既断,余身亦灭,众苦永寂,无有余依。
  所以六祖的体验是:涅槃真乐,刹那共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去生灭可灭,则是寂灭现前。当现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是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有不受者。这就说明了,涅槃的真实意义与清净之心相关。实际上,无上大涅槃,就是大圆镜的寂照。所以六祖又说:
  无上大涅槃,圆明寂常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由此看出,无余涅柴是清净之心的彻底体现。
  

4、从实相隐喻体验清净之心。

实相不可说、不可道,但从关于实相对话的隐喻中,可以心领神会实相的涵义,从而体验清净之心。
  当年怀让禅师从嵩北南宋,参见六祖。见面,祖问让来干什么。让答:“说似一物即不中”。祖又问此不可说之物能否修证。让再答:“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由此六祖深知怀让见得实相趣者。
  永嘉禅师为了开明心地,从浙江前来参见六祖。一见面便绕祖三圈,手振锡杖而立。
  祖问:“夫沙门者,具三干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大生我慢?”
  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祖启示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嘉当时体会无生之意,立即回答:“体既无生,了本无速。”
  祖称赞说:“如是,如是。”
  然后嘉才具威仪,进行礼拜,旋即告辞。
  祖说:“返太速乎”。
  嘉答:“本自非动,岂速耶。”
  祖问:“谁知非动”。
  嘉答:“仁者自生分别”。
  至此,祖即印证说:“汝甚得无生之意”。
  嘉答:“无生岂有意耶”。
  祖问:“无意谁分别”。
  嘉答:“(开悟后的)分别亦非意”。
  祖说:“善哉,少留一宿。”
  这就是禅宗史上有名的“一宿觉”。这一段关于实相的隐喻对话,层层深入,直达本源。由此可以体会到清净之心是“无生而生”。
  三、六祖中道论。无住生心,原是一体不二,为了讨论六祖的中道胜义,本文在形式上将一体从两方面讨论。实际上,讨论无住时已联系到生心,讨论生心时并未离开无住;分途讨论是为了更紧密地联系有关理论,彰明中道胜义。
  无住生心是修证中道(实相)的必由之路,此路本身就契合中道:无住之时在生心,生心之时在无住。实相般若是无为法的理体,无住生心是无为法的修证。
  关于无住生心的实相中道要旨,六祖更系统地指出: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这里的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就是无念为宗,即无念无不念。离一切相,成一切相,就是无相为体,即无相无不相。这两方面都意味着无任生心.从而六祖又归纳说: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完慧等持,意中清净。
  由此看出:上面的两个“即心”暗指真心,两个“即佛”明为佛性。这也就是无住为本,即住而不住,不住而住;空中有慧,慧中有空。无住为奉的深刻含义更是:既不住空,亦不住有,又破执中之见。所以六祖强调:“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为了指示门人弘扬中道胜谛,六祖提出三十六对,所谓动静、长短、直曲、明暗等等。并告诫门人:凡问明者,必以暗对;问暗者,以明对。使对方既不执明,亦不执暗;能悟中道,而又不执中道。

  时空相对


  三十六对属于有为法范畴,因为有正反 (阴阳)对待,对待意味着比较,涉及到相对;中道胜义属于无为法,超越一切对待,具有绝对性,而又不执绝对。
  时间与空间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典物理学认为时空是绝对的,是不变的,以牛顿为代表;现代物理认为时空是相对的,是变化的,以爱因斯坦为代表。从物理学来说,不变是变化的特殊情况,除时空的绝对与相对外,尚有物体的静止与运动,以及其他等等。
  当然,不能从物理学上的时空属性,引出绝对是相对的特殊情况。在哲学上,不论是佛教哲学还是自然辩证法,都认定相对包括在绝对之内;所谓无数相对趔构成绝对真理。
  在我们的宇宙中,所有一切,无论是时空、物质、意识、星系、宇宙,甚至扩充到四禅八定的意识世界,都是相对的;只有超越这些,才是绝对的。按照六祖的观点,是由相对显绝对,由绝对显相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在世法中,相对真理比比皆是,最大的相对是时空变化。然而这种相对性,在爱因斯坦以前是没有一个科学家能看出来的,因为常人的思想不能跳出地球时空。四禅八定的行者的境界虽然远远在地球之外,但他们在深定之中,不会去思考自心之外的东西。惟有爱因斯坦从16岁开始就考虑时空变化问题,到26岁就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论证出时空结构在数量上的变化;到36岁又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论证出时空结构在形状上的变化。这在科学上是划时代的发现。今天重新认识这一发现,根据六祖的中道胜义,可以说是从科学上托出了佛学的实相性。

许金声点评:“在世法中,相对真理比比皆是,最大的相对是时空变化。然而这种相对性,在爱因斯坦以前是没有一个科学家能看出来的,因为常人的思想不能跳出地球时空。四禅八定的行者的境界虽然远远在地球之外,但他们在深定之中,不会去思考自心之外的东西。”这一说法指出了现代物理学与佛学的差异。


  一、怎样认识时空。大乘佛学本身是超越时空的,但为了对三界说法,亦不舍时空。例如《起信论》认为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故说:“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又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对于器世界的成、住、坏、空所经历的漫长时间,则用刻表示;这也符合我们宇宙的形成、膨胀、收缩、终止的天文时间。
  今天的科学能从宏观与微观计算出最大与最小的时空结构,这就是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宇宙及可能的微观世界。前者距今大约100亿年,其半经大约是35亿光年,而且还在继续膨胀,这就是世界无边的一种体现。后者的时间尺度是10—44秒,空间尺度是10—33厘米,这就类似于《楞严经》中关于邻虚尘的结构。就是这个邻虚尘形成了宇宙,产生了物质,演化成生命;它们又一起浸没在无限的时空海洋中,而川流不息。
  l、从绝对认识时空。牛顿认为:时间虽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为人所感受,但它是真实的,不断地在流逝着;它的本性是均匀的、不变的,因而是绝对的;它与物质一样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人类由于各方面的需要,故按照自然的规律,用人为的方法,在时间中取长短不同的间隔。
  与时间相同,牛顿认为:空间也是绝对的,即空间始终是不变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与物质一样,是独立存在的。人类同宇宙在空间中占有所需要的位置。
  看来所有的物体、生命、宇宙是被控制于时空之中,而且后来的这些对象也是如此。按照牛顿的观点,这种控制是绝对的;这也符合佛学的精神。绝对时空观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基础,牛顿根据物体在空间依时间而运动的情况,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为经典物理学奠定了基础。于是热力学、电磁理论等等都依时空框架应运开生,开创了西方的物质文明。
  2、从相对认识时空。爱因斯坦认为:牛顿的时空是对地球来说的,把地球看作是静止的;如果地球或一个系统像光线那样飞行,时空就不是不变的、绝对的,而是要变的、相对的。爱因斯坦十年如一日思考这个问题,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轰动了全世界。
  “狭义”的意义是指系统按匀速直线运动而言的,是特殊情况。狭义相对论指出当时科学家意想不到的三大问题:
  近光速飞行系统中的时间比地球上的时间要膨胀好多倍,例如近光速宇宙飞船上的一个事件经历一年,从地球上来看将历时50年。
  此系统中的空间尺度比地球上的要短几倍,例如地球上的一个物体的长度是20米,在近光速飞船上看来只有4米。
  爱因斯坦根据时空相对关系,导出了物体的质量与能量的转换关系:有形有相的物质,如果让它以光速飞行起来,使它的原子放射出来,它就完全变为无形、无相的巨大能量。反之,如果把这些能量凝聚起来而不活动,就恢复成原来的物质。这就是原子弹的理论,太阳辐射能的理论,放射性物质能放射几百万年之久的理论。
  狭义相对论的系统是匀速的,其中的时空结构是平直的,有数量上的变化。由此启发爱因斯坦:如果在加速因而有引力的情况下,时空结构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于是他接着又是十年如一日,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发现宇宙时空结构中的一些奇异问题:
  宇宙星球的光线,穿过太阳附近的空间,要发生弯曲。爱因斯坦计算出的变曲度与实际测得的一致。光线的弯曲是太阳的强大第力作用;光线布满了所在的空间,光线的弯曲意味此物理空间的弯曲。这个理论为水星在太阳附近运转的情况所证实。
  爱因斯坦根据空间性质受引力场的影响的理论,推证出时间也受引力场的作用而发生变化;那就是一个镜铺如果能放在太阳里面,要比在地球上走得慢些。这个推证为太阳光谱所证实。
  物理时空的量度与形变说明了:我们宇宙内的一切,也包括宇宙在内,都受内因、外缘的控制。
  二、怎样构思相对。爱因斯坦认为:空间与时间不是不变的实体,而是物质客体存在的形式:空间表示物体位置的并存,时间表示物体存放的先后顺序。既然时空与物质不能分离,物质要运动,我们宇宙中运动速度最快的只有光线,于是爱因斯坦经常思考光线与一般系统运动的关系:
  (1)假设有一个人坐在一个很大的升降机中,他并不知道这个升降机正在匀速上升。如果升降机的左壁上有一个孔,外部的光线射进来,这个人就看到升降机内上空有一道光线向下倾斜射到右壁上,光线在空间的轨迹是平直的。由于这样的构思,爱因斯坦钩画出狭义相对论的蓝图。
  (2)假设升降机加速上升,他想到这道光线的轨迹是弯曲的,于是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
  上述奇妙的构思体现了爱因斯坦的自然哲学观与思维方法论:
  (1)他纵观牛顿以来的西方自然哲学与物理学体系,找出它们的普遍规律,再深入思考,寻求物理现象的本质。时空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如果时空不变,就是能常的动力学、热力学、电磁理论;如果时空要变,那就大则跨入宇宙,小则钻进微尘。他的哲学思想是进入最大与最小两端,但也不离中间。
  (2)如果时空是变的,那么在我们的宇宙中是否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作为参考,进行对比,便于别有天地。于是他从16岁就死死抓住光线,光速是不变的而又是最快的;在我们宇宙中再也没有超光速的东西。他以相对性这一念代替万念,专心致志,忘记生活中的一切。他想入非非,抓住了宇宙中速度最大,容积最小的光点。
  (3)他坚信“思维的自由创造”,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严密的、高度概括的科学体系,需要高度的悟性与直觉。直觉意味抓住突破点,悟性意味着豁然开朗。因此,他的思想方法是科学上的直觉与悟性高度协调,自发开花。
  爱因斯坦的自然观与方法论,为什么如此超常,这与他的人文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实际上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平等观:
  (1)尊重人伦。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划时代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所写的关于人伦与道德的文章可以说与科学论文一样多。他一再指出:“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对我来说,应该感谢像释迦牟尼、耶稣那样的人物,远比应该感谢所有创造性的、好奇的头脑的成就,要多得多。”他认为:伦理道德方面的领袖具有一种共同的“宇宙宗教感情”,把这种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发扬光大,正是艺术与科学的最重要的功能。他说:“宇宙的宗教性经验是高出科学研究的最大泉源”。
  (2)爱好和平。他写过反对战争的文章,达到数百万字,其中和平是主题。远在1917年,他就说:“我们所赞美的技术进步,甚至我们的文明,都像病态罪犯手中的斧头”。他认为:世界范围的军备竞赛不仅加强战争恐怖,而且由于军事保密,以致窒息科学进步。他主张成立一个世界政府,维护国际安全利益;这是一个超国家的军事权威机构,能控制进攻性的军事武器。
  (3)信奉“上帝”。爱因斯坦以十分微妙的方式,笃信宗教,信奉上帝;那是在所有事物的秩序与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他说:“宛们现在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尚未完全理解的真正实体的局部。这就会使一个有思想的人,为一种谦恭的感情所征服。这是一种真正的感情。”他说:“我所真正感兴趣的是:上帝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是否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在他的人格中,充满了难以理解的观念。例如他说:“我们之所以有最美好的经历,是由于一种神奇力量,它是位于真正艺术与科学摇篮旁边的基本感情。对事实的直接观察,总是对我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

许金声点评:爱因斯坦的“上帝”,是经过强大的人格力量发挥之后的“上帝”,有坚实的基础,非简单的“信”。所谓“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造人的。越难过领悟与接近,就越是难过受到“神奇力量”的推动。


  (4)平等待人。爱因斯坦虽然是一个地位很高的科学家,但却非常平易近人;他以同样友好而谦逊的方式对待门房传达、国家元首、大学生、电影明星。有一个人患偏执症,没有任何方法治疗;病人家属找到爱因斯坦,他却在百忙中与这个病人谈了几个小时。他经常为以色列筹集基金而演奏小提琴,为很多学生与同事找工作而写推荐信。他收到数千封来信,大都是自己写回信。他还帮助一些孩子做家庭作业,告诉他们不要因作业困难而烦恼。

  六祖与爱因斯坦


  真正的实体应该是人类的自性,六祖闻经开悟,无住生心,见到了自性。爱因斯坦所谓尚未完全理解的实体,虽然不是六祖所指的自性,从他的宇宙宗教感情,对释迦牟尼的崇敬,可以看出他很向往一个无物不包、无所不在的永恒大秩序。所以他更明确地说:“我的宗教在于,对至高无上的精神,怀有一种谦恭的赞美;这种精神,在我们理解现实的事务中,可以部分地显示出来。”这也就涉及到佛教哲学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六祖的中观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前者超越时空而又不舍时空,井认为四禅八定的意识世界也受相对空时的控制。后者虽然论证的是物理时空,实际上爱因斯坦也曾联系到意识世界,他认为:我们思想愉快的时候,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思路敏捷,意识距离缩短;反之则觉得时空很长。看来相对论也有利于说明佛学真理,这并非用科学去证明佛学。
  六祖明心见性,说明寂光开显,这是无住生心的自然成就。爱因斯坦抓住了物质之光,通过奇妙的构思与时空联系起来,揭开了宇宙时空变化的奥秘。这两种光截然不同,从佛法不离世法来说,毕竟是一纸之隔。前者高度地体现了出世间智慧,后者集中地代表了世间智;两者都是人类的灯塔。
  六祖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身心修持的基础是德,由此自然开显正智、大智。爱国斯坦从思想上重视宇宙宗教感情,其平等之心也很广大。一般说,科学家很少去关心他人的疾病与烦恼,爱国斯坦则不然。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心胸开阔,思路旷达,想别人之不能想,作别人之不能作。看来平等之德,不论是修持佛学,还是研究科学,都应放在首位。
  六祖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卖柴为生,24岁闻经开悟,享寿76岁。六祖圆寂前告诫门人,必须从世法修持,才能见性,故说:“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必须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最后嘱咐门人:他灭度后,大家不要穿孝服,不要悲泣,不要人来悼唁。于是端坐到三更,奄然迁化。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去乡村作教师,帮助孩子补习功课,后来到专利局工作。26岁发表相对论,享寿也是76岁。爱因斯坦一生研究物理学,用脑过度,最后患主动脉瘤,住在医院里。大夫准备给他作手术,他说:“人为地延长寿命是令人乏味的。我已经用完了我自己的一份,到该走的时候了”。
  1955年4月18日凌晨1点45分,爱因斯坦对一个值夜班护士讲了最后的几句话,就与世长辞了。可能就是这几句话带来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信息:他的遗体被火化,没有举行追悼会,骨灰被撤在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没有墓地,没有纪念碑。
  早在1936年他就写好一张纸条:


  亲爱的后世人们:
  如果你们还没有变得比我们现在更正直、更和平,并且一般说来,更合乎理性,那么就见鬼去罢!
  以全部的敬意,向你们致以这一最虔诚的祝愿。
   爱因斯坦

许金声点评:把六祖与爱因斯坦比较,正是该文之魅力之所在。向牛实为先生的探索精神和跨界能力致敬!


  参考文献:
  《金刚经》与《六祖坛经》
  《爱因斯坦论文集》(Science.83,1983年]0月号)
  《科学与哲学》,1984年第六期,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杂志社
  (本文作者:牛实为,1930年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

流光容易把人抛 光阴似箭付流年(大手笔无住生心)(1)

牛实为先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