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中说禅为什么控制不了情绪(里缠外缠是怎么回事)
缠中说禅为什么控制不了情绪(里缠外缠是怎么回事)腿上的道理与手上的基本一致,练法也一样。脚、膝、腿不会的,可以借鉴手、肘和手臂。这是我半辈子练拳的经验和认识。综上,里缠外缠其实很简单,往里合的都是里缠,往外开的都是外缠。陈鑫先生把这一对当作基本缠丝是因为所有的动作都是开或者合。孙禄堂也讲过“太极拳,开合而已”。它主要就是表达开合,表达劲的出入,相当于现在讲的公转。按洪公规定“顺逆”限于自转术语。师爷在著作中,腿上讲顺逆,从来没讲开合,因为开合都是步法,比手法简单。(缠丝精图)陈鑫先生在《太极拳缠丝精论》一章中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不能各是各着。”洪公认为这些多是方位缠丝,而顺逆才是基本缠丝。基本就是能概括所有缠丝的形式,是纲。进退是从身法上讲,左右、上下、里外看似方位,实际上无论左右还是上下,都有里外,因为这不是对空间的描述,而是对动作的描述。因此,陈鑫先生把里外缠当作基本缠丝。而大小
今天有位拳友私信我,请教腿的里缠外缠问题,我不想告诉他,就说我也不会,只知道顺逆。现在想想,既然是个问题,那么就有必要讲一讲。
里缠外缠是陈鑫先生讲缠丝精时提到的,他认为里缠外缠是基本缠丝,在《人身正面缠丝精图》一章中,他说:“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
我的师爷在早前的著作中也曾用这两个概念讲拳,后来就不用了。因此,有的老师喜欢提他早期的作品,证明与师爷的关系紧密,并以拥有早期文章为荣,实际上这些都是被他所抛弃的,不应该再发表——除非作为洪公的练拳历程研究材料,而不是学习材料。随着他的技术和理论的成熟,他用了顺逆来表达缠丝劲和缠法。
我在后来与拳友的交流中得知,他就是看了某位师伯的书,上面是师爷洪均生谈捣碓第一动左右腿的里缠外缠问题,觉得不懂就来问我。实际上,这可能是他早期的草稿,后来正式发行的《太极拳实用拳法》就删除了这些内容。所以,我回复他不要看这些内容。
(缠丝精图)
陈鑫先生在《太极拳缠丝精论》一章中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不能各是各着。”洪公认为这些多是方位缠丝,而顺逆才是基本缠丝。基本就是能概括所有缠丝的形式,是纲。
进退是从身法上讲,左右、上下、里外看似方位,实际上无论左右还是上下,都有里外,因为这不是对空间的描述,而是对动作的描述。因此,陈鑫先生把里外缠当作基本缠丝。而大小缠是圈的大小,主要是远近。顺逆缠并不是我们现在讲的自转,而是正转倒转,还是相当于现代的公转。
综上,里缠外缠其实很简单,往里合的都是里缠,往外开的都是外缠。陈鑫先生把这一对当作基本缠丝是因为所有的动作都是开或者合。孙禄堂也讲过“太极拳,开合而已”。它主要就是表达开合,表达劲的出入,相当于现在讲的公转。按洪公规定“顺逆”限于自转术语。师爷在著作中,腿上讲顺逆,从来没讲开合,因为开合都是步法,比手法简单。
腿上的道理与手上的基本一致,练法也一样。脚、膝、腿不会的,可以借鉴手、肘和手臂。这是我半辈子练拳的经验和认识。
里缠也有顺、有逆,外缠也有顺有逆。师爷认为“顺缠收,逆缠闭”可能只是从正反圈理解了,在拳的招式里,顺缠也有开的,比如第三白鹤亮翅第二动。逆缠也有合的,比如搬拦捶的后手。
把缠法分为顺逆,并把它们当作基本缠丝最早由顾留馨和沈家桢提出,师爷认为有道理做了肯定。
(顾留馨对太极拳、特别是陈式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这也是有些别的门派反对他的原因)
这里有个逻辑关系需要厘清,顺逆是基本缠丝,可能没意识到这是自转的,或者固定为“顺缠收,逆缠闭”。而陈鑫先生把各种缠丝放在一起,没有区分公转与自转,他是以公转分类。所以不能说顺逆就是基本缠丝,开合与自转同样重要,而且开合的形式多种多样,而自转的形式却只有两种,因此把公转分类,不提自转在当时是正确的,也是合理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公转的所有分类再按自转顺逆进一步分为两类了,这时才可以说顺逆是“基本”。这是太极拳理论的进步,进步的主要部分就是进一步细分出了公转与自转,更容易讲解和理解。
划下重点,里缠外缠作为基本缠丝是公转,顺逆缠丝作为基本缠丝是自转。公转与自转是同时的。当然,也有只自转不公转的时候,没有只公转而不自转的时候。各部位的原地转就是只自转。所谓的无圈就是没有公转只有自转。这只是一种能力和技术,并不是最高的技术和最好的能力。
陈鑫先生所说的“缠丝精”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缠丝劲,前者比较笼统,后者比较直接,可能为了表示更科学,不迷信吧。
他的缠丝精图主要是自转形式,因为公转形式千变万化无法画出。
那么,什么是缠丝精呢?
缠丝精按照陈鑫先生的说法就是“运中气法门”,中气是与血气相对的,是心之所发出的,是“配义与道”的。“心之所发谓之意”,所以有人就以为中气是意。其实不是,是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状态。
缠丝精比缠丝劲内涵更为丰富,但看上去有点玄。我们从陈鑫先生讲中气时与孟子的浩然之气结合,与孔子的中和元气结合就可以看出,这里面不仅仅包含着实质的气,还包含着精神气节之气,实际上它们也是分不开的。只不过这么混着讲,很多人理解不了。孟子讲养气也是混在一起讲,气不再单纯是气,还有情、义、节、观、理、念一类的东西,陈鑫先生说是“义与道”。
(陈鑫是最伟大的太极拳理论家之一)
我百度了一下,讲里缠外缠得不少,但都没有根据首先提出者的观点讲,而是讲了自己的理解。
我当时没有回答他,只是觉得他一直请教问题连关注都不加,总是以陌生人的身份问,我心里不太舒服,或许我的涵养不够,但他的修养也有问题,经常请教别人,加个关注都不肯吗?我当时是这么纠结的,现在看来度量还是小了。但愿他能看到我讲的吧,又或者他本来也没把我当回事,所以我讲的也并不重要。我想,哪怕对别人有点帮助也行啊。不知我当时那么做对不对?大家遇上这种情况会怎么做?会比我宽宏大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