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中张衡一生经历了几个皇帝(既能发明地动仪)
张衡传中张衡一生经历了几个皇帝(既能发明地动仪)张衡是一位非传统的儒家学者。他不仅可以用儒学写就《两京赋》,还精通天文、历法等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优点,汉安帝虽然没有采纳他在《两京赋》的谏言,还是派人征召他入朝为官,担任太史令一职。面对帝王的亲自征召,张衡无法再推辞,他第一次踏进朝堂,开始了自己的政治旅途。张衡既精通儒学,也精通天文历法张衡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并不因为自己比别人才学优秀,而骄傲自满。他低调谦逊,不喜欢和人交游。如此淡泊名利的做法,让他声名远播。汉安帝永元年间,他接连谢绝朝廷的举荐和征辟。当时如日中天的大将军邓骘招募他为幕僚,他也辞谢不就。张衡这样做,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待价而沽,而为了写文章。他潜心十年,仿照东汉初期文学家班固的《两都赋》,写就《两京赋》一文,揭露和讽刺汉安帝时期的社会黑暗面,想借此文来劝谏汉安帝施行善政。史载: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
被历史记述的少数派--张衡在东汉近两百年的历史中,出仕为官的人很多,但是能在史书上留名的很少。张衡就是少数人中的一位。
史载: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出身南阳郡望豪族
张衡出身南阳郡望豪族张氏,祖父张堪,曾经担任蜀郡太守。家族的富庶,为张衡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平台。他自少年起,便精通文学典籍,之后便进入洛阳太学,系统学习了儒家五经典籍,而且精通君子六艺。
张衡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并不因为自己比别人才学优秀,而骄傲自满。他低调谦逊,不喜欢和人交游。如此淡泊名利的做法,让他声名远播。汉安帝永元年间,他接连谢绝朝廷的举荐和征辟。当时如日中天的大将军邓骘招募他为幕僚,他也辞谢不就。
东汉士大夫的非典型代表张衡这样做,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待价而沽,而为了写文章。他潜心十年,仿照东汉初期文学家班固的《两都赋》,写就《两京赋》一文,揭露和讽刺汉安帝时期的社会黑暗面,想借此文来劝谏汉安帝施行善政。
史载: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琁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张衡既精通儒学,也精通天文历法
张衡是一位非传统的儒家学者。他不仅可以用儒学写就《两京赋》,还精通天文、历法等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优点,汉安帝虽然没有采纳他在《两京赋》的谏言,还是派人征召他入朝为官,担任太史令一职。面对帝王的亲自征召,张衡无法再推辞,他第一次踏进朝堂,开始了自己的政治旅途。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宇宙理论是"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依据这个观点,西汉时期的落下闳,首次制造了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仪器,浑仪;同时又制造了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象;浑仪和浑象就此成为中国古代官方的天文测量仪器,被合称为"浑天仪"。
张衡改造浑天仪的同时,也撰写了天文学经典《灵宪》一书
张衡在落下闳的理论基础上,改进了浑天仪,同时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编写了《灵宪》一书,这本书成为东汉时期的天文学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史载: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汉安帝驾崩后,汉顺帝继位,对仕途没有野心的张衡,依旧担任太史令一职,虽然曾辞官返家,但五年之后,他又被朝廷征召,复任太史令一职。
一件应世而出的科技杰作张衡虽无心仕途,但并不代表他不关心国家和百姓疾苦。作为一名史官,他亲身经历了汉安帝时期的所有的重大政治事件,也目睹了一种自然灾害对东汉统治基础的动摇,那就是地震。
史载:永初元年,六月,河东地陷,是岁,郡国十八地震...二年,是岁,郡国十二地震...三年,十二月,郡国九地震...四年,九月,益州郡地震...五年,正月,郡国十地震...七年,二月,郡国十八地震。
元初元年,六月,河东地陷,十一月,是岁,郡国十五地震...二年,六月,洛阳新城地震,十一月,郡国十地震...三年冬十一月,郡国九地震...四年,是岁,郡国十三地震...五年,是岁,郡国十四地震...六年,春二月,京师及郡国四十二地震,或地坼,水泉涌出,十二月,郡国八地震。
永宁元年,是岁,郡国二十三地震...建光元年,冬十一月,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地坼...延光元年,秋七月,京师及郡国十三地震,九月,郡国二十七地震...二年,是岁,京师及郡国三地震...三年,京师及郡国二十三地震...四年,十一月,京师及郡国十六地震。
汉安帝在位期间,东汉地震灾害频发
汉安帝在位19年的时间里,东汉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大规模的地震,就连京师洛阳也多次受到地震的摧残。
每一次的地震,都会对国家的人口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整个东汉的百姓,因为地震的危害,屡屡陷入生死挣扎的境地。张衡深受儒家济世观念的熏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张衡决定通过自己的学识,为饱受地震摧残的国家和百姓,尽绵薄之力。
史载: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张衡发明地动仪,包含着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制造出候风地动仪。这个形似酒尊,外有八龙,龙口含有铜丸,每条龙口下方,皆有一只张嘴蟾蜍的物品,就是张衡为了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而设计制造的。
地动仪的出现,为东汉在地震之后的赈灾工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成为东汉此后记载地震发生的重要依据。
本质是儒家士大夫的张衡如果仅仅把张衡看做是一位科学家,是有失偏颇的,他本质上仍是一位,以匡正帝王得失为己任的儒家士大夫。
史载: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曰:"伏惟陛下宣哲克明,继体承天,中遭倾覆,龙德泥蟠。今乘云高跻,盘桓天位,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贵宠之臣,众所属仰,其有愆尤,上下知之...惧群臣奢侈,昏逾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征...窃惧圣思厌倦,制不专己,恩不忍割,与众共威...若恩从上下,事依礼制,礼制修则奢僭息,事合宜则无凶咎。"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訞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曰:"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若夏侯胜、眭孟之徒,以道术立名,其所述著,无谶一言。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成、哀之后,乃始闻之...此皆欺世罔俗,以昧埶位,情伪较然,莫之纠禁...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汉顺帝因为宦官拥立而登上帝位,对宦官格外倚重
张衡在汉顺帝继位以后,有感于汉顺帝宠信宦官,致使朝堂混乱。便上书汉安帝,指出宦官倚仗皇帝宠信,祸乱朝堂的事实。他劝谏汉顺帝,约束并惩处宦官集团的恶行,收回宦官参与朝政的权力。
除了劝谏汉顺帝遏制宦官势力之外,张衡还对当时盛行的谶纬学说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谶纬之学是对未来进行政治预言的学说。自西汉哀帝、平帝至东汉,在帝王的提倡和支持下,加之儒家的附和,盛行于世,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张衡精通儒学和天文,对缺乏科学依据的谶纬学说深恶痛绝
张衡认为将国家大事和权力更迭通过谶纬学说来解释,是十分荒谬的,他上书汉顺帝,请求将谶纬学说和书籍全部禁绝。
张衡的谏言虽然没有被汉顺帝采纳,但是赢得了汉顺帝的欣赏。他将张衡任命为侍中,陪侍在自己身边。汉顺帝经常向张衡咨询国家大事和朝政得失,张衡每次都直言不讳,由此引起宦官集团的敌视,遭到他们的谗言陷害。
永和初,出为河闲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张衡本质上仍是一名传统儒家士大夫
汉顺帝永和初年(公元136年),在宦官集团的谗言打击下,张衡被迫离开中央朝堂,转任地方,担任河闲相。当时的河闲王(一说河间王)刘政,骄奢淫逸,不遵法度,暗中联络当地豪强大族,图谋不轨。
张衡到任后,依法行政,树立威信。他在暗中侦查到叛乱者的名单后,采取果断措施,将这群人一网打尽,震慑了整个河闲国(一说河间国)。从此以后,东汉中央的政令在河闲国(一说河间国)畅行无阻。三年之后,张衡因为年老体弱,上书汉顺帝,请求返回洛阳,汉顺帝同意了张衡的请求,将他召回洛阳,拜为尚书。汉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张衡于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东汉践行君子之风的普通士大夫--张衡纵观张衡的一生,从未真正担当大任,也从未以高官要职领导朝堂,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政绩不算卓著的普通官员,却被范晔在《后汉书》中单独列传,记述其平生,而且还给予了张衡极高的评价。
史载:论曰:崔瑗之称平子曰“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斯致可得而言欤!推其围范两仪,天地无所蕴其灵;运情机物,有生不能参其智。故知思引渊微,人之上术。记曰:“德成而上,蓺成而下。”量斯思也,岂夫蓺而已哉?何德之损乎!
赞曰:三才理通,人灵多蔽。近推形算,远抽深滞。不有玄虑,孰能昭晰?
孔子曾系统阐述过君子的观念
孔子曾言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非礼勿言,不说空话,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所以君子不滥用语言,说话必定含有道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应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贪占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君子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必定是为民求利,替百姓求利。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君子行事,要经过再三的考虑,符合道德和礼法,行正道,不妄行错事。
张衡虽然没有位极人臣,但是却时刻践行着儒家君子观念
《论语·宪问》曾说: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儒家对“君子”的定义体现了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张衡之所以获得极高的评价,与其自身所践行的儒家君子之风有很大的关系。
张衡才学显著,却从不骄傲自满,也不沉迷于个人私欲。踏入仕途之后,利用自己的学识,改进浑天仪,制造地动仪,所有的一切均是为了国家和百姓。他看到皇帝的过失以后,敢于直言进谏,不与朝堂的污浊势力同流合污,不畏惧宦官势力的政治打压。所有的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儒家君子观念。
东汉是一个儒学兴盛的时代,掌握和接受儒家观念的封建士大夫阶层,正是从东汉开始形成的,梁启超曾称赞东汉“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张衡处在这样一个儒学氛围浓厚的时代,他“有才学而不骄傲,有功劳而不张狂”君子作风,自然受到世人的称赞。这也是他虽政绩不显,却依然能够在史书中,单独列传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后汉书张衡列传》、汉典《孔子君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