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大70年(贸大人开启的时代)
贸大70年(贸大人开启的时代)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个月后文件生效,20年前的11月11日,1965届校友、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就是用它们在多哈落槌签字,
一所大学与中国“入世”20周年
序言
一支木槌与签字笔,
静静躺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物馆的展柜里,
20年前的11月11日,
1965届校友、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
就是用它们在多哈落槌签字,
一个月后文件生效,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加入WTO的20年,
是经济腾飞、互利共赢的20年。
今天,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第一大外资吸收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国。
这是,
一个贸大人开启的时代!
20年的澎湃春潮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始终立于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今年,恰逢建校70周年,学校通过举办高端论坛、申办教席项目、编写教材、专题采访等多种形式,梳理凝练入世20年取得的经验成就,提升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将聚焦深化改革开放,聚焦立德树人,坚决贯彻落实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致力于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01 一场高端论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高端论坛暨第20届WTO与中国学术年会
2021年12月8日,中国入世20周年之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高端论坛暨第20届WTO与中国学术年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交流大厦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主办,全球经贸治理研究网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和世界贸易组织教席项目承办。
开幕式由中国网总编辑、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专题网站总编辑王晓辉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蒋庆哲、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和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李铭林分别致辞。
蒋庆哲书记回顾了中国入世以来二十年的成就与贡献,回顾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WTO的不解之缘,强调当前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意义非凡。
高岸明副局长表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入世二十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持续推动世界繁荣发展、实现从全球经济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转变的二十年,未来中国将继续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繁荣美好世界的方向前行。
李铭林会长对本届年会的重要意义做出了高度评价,在WTO部长会议再次推迟的当下,本届年会的召开不仅要对中国入世二十年的经验和历程进行回顾梳理,更是为回应各方质疑、讨论贸易政策审议以及WTO改革的未来走向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共思共想,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做出贡献。
论坛第一节议题为“加入WTO: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主持。
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强调,中国的成功在于中国为开放奠定的制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中国的成功是自主性开放的成功,制度型开放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功经验,未来仍需保证高水平的制度开放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制度型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
全球经贸治理研究网络总顾问、WTO前副总干事全球经贸治理研究网络总顾问、WTO前副总干事易小准回忆了自参与中国复关谈判以来的经历,表示入世不仅为中国提供了改革开放的方向标,更是延续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和贸易政策,中国经历了全方位的制度性开放,走出了一条从被动到主动开放的道路,总结中国的入世经验对于中国未来在多边贸易体系中贡献中国力量、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意义重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全面回顾了中国入世二十年的重要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历史和现实意义,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改革,总结入世经验对中国把握未来国际竞争的战略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对外合作的新优势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论坛第二节议题为“加入WTO: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由中国网副总编辑杨新华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从三个方面对入世前后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回顾,首先入世后外需推动了中国进出口两端的重构,既形成了中国市场又推动了中国工厂的形成;内外的资金循环有效促进了内外经济循环的形成;未来应努力构建以内促外、以内控外的新格局。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回顾了入世前十五年中国在一系列重大领域的改革措施,表示入世是在党中央明确目标、坚定原则、坚定立场、边谈边改的指导下实现的里程碑式的突破,对入世经验的总结对未来高水平开放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从中国入世二十年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中美合作的未来、WTO的未来以及全球化的未来,中国应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同合作,追求共享型发展。
论坛第三节议题为“中国对WTO规则的履行”,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强主持。
中国驻WTO大使李成钢表示,我们应对中国履行WTO规则的情况有信心,要理性、开放地对待其他成员对中国履行情况的评价,积极参与新型议题的谈判和WTO相关议题的谈判,以行动证明自己。
商务部世贸司原司长洪晓东表示,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加是中国对外开放以及入世取得巨大成就不可或缺的支柱,中国不仅在履行承诺和自主开放等方面表现优异,更是在ITA扩围谈判、贸易便利化协议和投资便利化中贡献突出,新近达成的《服务国内规制联合声明倡议》更体现出中国坚持推动高水平开放、提高国内监管透明度的决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认为,中国在未来不仅要看到履约中的经济问题,更要将其与全球化出现的调整与国际政治格局相结合,在未来充分考虑各方对中国履约的现实期望,通过扩大自身开放力度,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说,中国对WTO规则的国内执行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面临逆流的当下,中国应从国际、地区和国内三个层面协调互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WTO规则的国内履行机制。
论坛第四节议题为“中国对WTO发展的贡献”,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主持。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入世对WTO的贡献。王辉耀理事长表示,入世20年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当前WTO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在重塑WTO影响力的目标下,可以从推进CPTPP等区域协定成果中寻找WTO改革的突破口,发挥更多的引领作用,从智库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WTO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罗雨泽从WTO的总体目标和平台功能出发,对中国在扩大生产和市场、帮助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参与全球贸易规则体系、解决贸易问题以及提供贸易谈判场所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入世后对WTO的重要贡献。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东艳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贸易治理体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在未来全球贸易治理体系的演进过程中可以从领域主导性入手,推广自身理念,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制度环境。
WTO副总干事张向晨表示,中国通过中国项目、中国圆桌项目等“真金白银”地为WTO做出了贡献,协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地融入国际贸易和全球价值链,积极参与WTO的协定谈判,面对各方对中国加入WTO的质疑,中国应正确认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全面的比较和分析入世带来的经济红利。中国要继续积极参加WTO议题谈判,发挥局部引领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团结和带动发展中国家,推进WTO改革。
02 一个世界贸易组织教席项目
2021年11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从全球54个成员126所研究机构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世界贸易组织第三期教席项目,为中国赢得第二个宝贵教席,这标志着中国在WTO领域的理论和政策研究能力、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影响力获得高度认可,将提升学校在WTO领域的研究和咨政能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及国内外影响力。
03 一系列国际贸易类教材获全国大奖
2021年10月,学校4部主编教材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其中,由张新民、钱爱民两位教授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第5版·立体化数字教材版)》荣获一等奖;薛荣久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第七版)》,黎孝先、王健两位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第七版)》两部教材荣获二等奖。
04 一股贸大“媒”力旋风
中国“入世”20周年前夕,一大批贸大学者,洪俊杰、屠新泉、崔凡、蓝庆新、杨杭军、王志民、刘江宁等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新闻联播、新华社、《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密集发声,聚焦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阐述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理念,发出贸大声音。
05 一份嘱托与期盼
2021年7月,建校70周年前夕,1965届校友、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商务部接受了党委宣传部广播电视中心同学们的集体采访。石广生校友饱含深情的说,“每当提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有压抑不住的那种喜悦和兴奋,五年的大学生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未来贸大的发展,我觉得要办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教书,更重要是育人。二是人品至上,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民。第三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自觉热爱党。希望学校谋划好下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2021年7月,石广生校友与党委宣传部广播电视中心同学们交流人生感悟。
2001年11月11日,1965届校友、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
20年风云激荡,
雕刻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闪耀的时空坐标,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与共和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始终行走在对外经贸研究与教学的最前沿,
以贸易报国,以教育强国。
今天的同学们,
接过20年前石广生校友手中的签字笔,
胸怀天下,以笔报国,
你准备好了吗?
请接力!
贸大人,开启新时代!
出品:党委宣传部 中国WTO研究院
策划:张小锋 屠新泉 雨竹 刘璇
文字:戴臻 高健 雨竹
图片:张伟 张玉君 马超
设计:翁乐怡
编辑:刘志凌
特别支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