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婚书是最好的情书(荐读来最浪漫的婚书了解一下)
一纸婚书是最好的情书(荐读来最浪漫的婚书了解一下)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唐代中后期张敖编撰 《新集吉凶书仪》抄本(局部)一起来围观一下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婚书吧!婚书溯源可追溯到《仪礼》中的“婚辞”,但咱们说的古代“结婚证”,也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婚书则在唐代出现。“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唐律疏议·户婚律》
古代虽然没有“结婚证”,但“婚书”跟现在的结婚证用途却差不多。
我国自周朝起开始出现婚书,传统婚书是与“六礼”相对应的书面表达形式,也被称为礼书,并非一次完成。
“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但是,“六礼”太过繁复,普通百姓结个婚可操办不起,因此在秦汉之后的平民阶层适当简化了“六礼”。到了宋代,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将其精简为纳采、纳征和亲迎三礼,即保留了这几个重要婚书的产生环节。
婚书溯源可追溯到《仪礼》中的“婚辞”,但咱们说的古代“结婚证”,也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婚书则在唐代出现。
“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
——《唐律疏议·户婚律》
一起来围观一下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婚书吧!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唐代中后期张敖编撰 《新集吉凶书仪》抄本(局部)
它是一份来自敦煌文书的唐代婚书。这份婚书分正书和别纸,正书包括男方家庭请求婚姻的通婚书和女方家庭允诺的答婚书。
通婚书:某某啊,你家女儿不错不错,我家很是满意,能不能结个亲家啊?
答婚书:你家儿子也不错不错,这门儿亲家结了!结了!
总的来说,正书的内容多为套话客气话,别纸才是婚书的主体,上面分别记录了男女双方各自的真实情况。
婚书到明清之后就简化了许多,清朝的婚书“鸾书凤笺”被称为“龙凤帖”、“鸳鸯礼书”,上面写有新人的生辰八字、聘礼,以及行礼的吉日吉时等等。
鸾书凤笺
清代《鸳鸯礼书》(局部)
辛亥革命以后,便有了我们如今的结婚证书的雏形,也就是民国时期的婚书。民国时期,婚书的名称开始现代化,从清代的“鸾书凤笺”演变成 “伉俪证书”“结婚证书”“自由证书”等名称。
民国婚书(1926年)
满分婚书大全
民国时期,沿海地区开始使用印刷的婚书模板,形式上开始注重“颜值”,婚书上多绘有龙凤呈祥或鸳鸯戏水、牡丹吐蕊等图案。
另外,还增加了古朴优美的证词,比如: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
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
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
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民国 江苏省吴江县结婚证书
还有这样的:
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情敦鹣鲽,愿相敬之如宾;
祥叶螽麟,定克昌于厥后。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永结鸾俦,共盟鸳蝶,
此证。
民国 浙江省鄞县结婚证书
当然有些人更喜欢“私人订制”的婚书,比如说著名学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与吴树琴的婚书上便放了一篇自己的散文。
陶行知与吴树琴
婚书
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欢喜你遇见了我,我也遇到了你。当时是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有了一个你,从心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默脾气,也要规劝勉励。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着大我忘却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再从容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现代人看来,传统婚书是婚姻包办的产物。从婚书样式中可以看出,明代之前的民间婚书请书中仅写有婿父和媒人两个名字,而不写新郎名字,允书中也没有新娘名字,婚姻不过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随着时代发展,民国婚书已逐渐成为表达男女双方情感,记录婚姻誓言的载体。到如今,婚书则是一张简洁的结婚证,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少了一份古人的浪漫。
(来源:中华文化溯源)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以查看《铜陵社会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