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最有名的洋芋(传承2代人的30年老昆明味道)
昆明最有名的洋芋(传承2代人的30年老昆明味道)恰好这时,姨妈年迈,看到赵赵出色的能力,就决定让赵赵管理小店。80后的她敢拼敢闯,一个人单枪匹马做过服装生意,小店在她的管理下有声有色,只是后来有了女儿,想要安心照顾孩子就放弃了服装店。小番食馆的创始人是现任管理人赵赵的姨妈,1991年,似乎是顺应着改革开放的潮流,这一年的人们都做起了“生意”。赵赵的姨妈也在自家门口搭起锅灶卖炸洋芋,后来洋芋越买越好姨妈就把自家改成了铺面。而赵赵也是注定了要和小番食馆结缘。
昆明,一座屹立在西南边陲的小城,杨慎一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让它成为了无数文人旅客心中的白月光。来过昆明的人一定会被街道上每百米就遇到一个炸洋芋摊的现象惊讶到。
的确,炸洋芋是昆明人命里的羁绊,是每个远走他乡的昆明人不论是否擅厨都会想尝试的小食。在昆明,炸洋芋的口味十分丰富,所以把炸洋芋玩出花样不算什么,依着炸洋芋的活技做成“老字号”才是稀奇。
今天,就要和大家讲讲一家把炸洋芋做成“老字号”的小吃店——「小番食馆」背后的故事。
“因为热爱,我愿意做一辈子。”小番食馆老板-赵赵
小番食馆的创始人是现任管理人赵赵的姨妈,1991年,似乎是顺应着改革开放的潮流,这一年的人们都做起了“生意”。
赵赵的姨妈也在自家门口搭起锅灶卖炸洋芋,后来洋芋越买越好姨妈就把自家改成了铺面。
而赵赵也是注定了要和小番食馆结缘。
80后的她敢拼敢闯,一个人单枪匹马做过服装生意,小店在她的管理下有声有色,只是后来有了女儿,想要安心照顾孩子就放弃了服装店。
恰好这时,姨妈年迈,看到赵赵出色的能力,就决定让赵赵管理小店。
赵赵从小就喜欢吃、喜欢玩,长大后也和朋友吃过昆明大大小小的店,为了安抚自己挑剔的胃,努力寻找着好吃的东西。
品尝过的美食不计其数,但总觉得不太落胃,直到再一次吃到姨妈家的炸洋芋,熟悉的味道一下子把她拉回小时候。
赵赵想,这味道要是一直在就好了,于是赵赵应下姨妈,管理起小番食馆,这一做就是九年。
九年里,赵赵几乎每天都在店里度过。
赵赵和店员一起服务客人、亲自收拾。
靠着当初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和不轻易放弃的拼劲,将小店一步步做成现在的样子。
“很多客人和我说他二十年前就来过。”小番食馆老板-赵赵
在人员流动还没这么快的时候,老昆明是偏爱甜味的,也擅长把甜咸这两种看似不搭调的味道融合得天衣无缝。
烧饵块、腌黄瓜、豆花米线、凉卷粉、卤面、卤饵丝都是甜咸味,就连小锅米线都要加上一点昆明特产的拓东甜酱油。
如今在昆明一提起甜咸洋芋,大家都知道赵赵这里最正宗。29年来,不管外面的炸洋芋轮换了多少口味,他们家永远只有甜酱和甜咸两种口味。
小番食馆炸洋芋里放的甜面酱,是只有店里的师傅才会做的,独一份口味,外面买不到。
每一份亲自调用的酱料都是三十年纯正口味的保证。端到食客面前的炸洋芋都会浇上满满一大勺甜酱,如果是甜咸口味就要再淋上加了辣椒、芫荽的咸汤。
赵赵说,师傅也是为了传承这份老昆明味道,一直和她坚持着。如果没有这份甜面酱店里的炸洋芋也失去灵魂了。
第一次吃甜咸洋芋时,我是很不看好的,因为吃了这么多的炸洋芋从来没见过这么“单薄”的,但是吃到第一口我就“真香”了。
脆脆的外壳咬开就是洋芋心,软软糯糯还翻沙。没等你仔细感受,甜酱的甘醇味道就溢满口腔,准备细品时又透出一丝咸味。
甜和咸两种味道你推我搡,在舌尖跳动,不断挑逗着味蕾,你会不由自主一连吃上三块炸洋芋。
这么多年,不少人从孩童吃到为人父母又带着儿女再来,食客络绎不绝的背后是三十年不变的“酱心”和店家背后的坚持!
“先做人,后做事。”小番食馆老板-赵赵
赵赵坚信,做事先做人,她也把这个道理践行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小店里所有食品的用料她都一一精选,店里增加新品她都要亲自试做让店员一起试吃。
菜品不新鲜她宁愿丢掉重买,每一项餐饮模式她都积极适应,每天早早到店,晚上守完最后一桌,为的就是服务好顾客。
家里人很支持赵赵,每次爸爸来店上帮忙,总是提起十二分的精神。
每每把餐食送到顾客手中,都要认真叮嘱让顾客好好吃饭,不够吃随便加不要钱。热情好客的态度让好多客人都不好意思起来。
赵赵说,做生意一定要踏实,简单的事重复做就可以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
从简简单单的炸洋芋到现在的小吃店,赵赵和家人坚持了快30年,没有扩张也没有分店,为的就是守住这份传承,守住这份老昆明味道的记忆。
今年,疫情原因,餐饮成为了受冲击最大的行业。
昆明在3月13号恢复堂食,赵赵在第一时间开了门,她不能让顾客久等也不能让小店久等。
在开店的第21天后,赵赵终于迎来了今年的第一个100桌。
几天前,媒体到店里采访,顾客说店里的洋芋是中国最好吃,赵赵心里十分感动,顾客的认可是对她所有付出最好的嘉奖。
每当顾客说他们在这里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赵赵就觉得自己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因为顾客,她一直动力满满,会继续把这份记忆里的味道传承下去。
“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舌尖上的中国
转眼间,在翠湖边小番食馆从一个小摊变成一个小店,昆明也从一个小城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你不敢相信这些变化就在短短29年间悄然发生。
1991年修建的圆通大桥图/网络
我们走在历史的洪流里觉得这一切经过了很久,但是恍惚间你会突然感觉,自己从那个光着膀子来吃炸洋芋的小孩到现在历尽沧桑的自己仿佛就是低头吃洋芋抬头看路边的一瞬间。
1992年昆明武成路图/网络
这个城市不断更迭,承载着我们过去的老店一直静静的落在偏巷里。
编辑寄语:
小番食馆跟随着昆明的改革开放,它的成长经历了科技变革和社会变迁。
普通人经营着普通的小店,29年坚持才换来好口碑,市井小店发展的不容易和管理人面对风雨和变革的积极改变应该是无数平民小店风雨求生的缩影吧。
对比起大企业餐饮人,小店餐饮人似乎是“没有野心”的,他们不懂股份、不懂加盟、害怕风险、故步自封。
即使有极好的品牌,他们也只想守着这几十平米的小店安安稳稳,但或许正是这份求安稳的心,让他们专心守护着老味道,为我们留住了一隅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