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嗝气脖子抽动是什么原因(当出现这种嗝气)
孩子嗝气脖子抽动是什么原因(当出现这种嗝气)问:孩子为什么会得抽动症?抽动发作时,孩子的意识是清晰的,会快速、刻板、反复地出现相同的症状。部分孩子可短时间内暂时控制抽动的发作,入睡后,抽动的症状一般不会出现。于是,妈妈肚子里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着医生解答。问:抽动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呀?医生: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它通常反复发作,如波浪一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微波荡漾,有时又波涛汹涌。
小A今年9岁,是个独立而阳光的男孩,不仅成绩优秀,五子棋下得也非常棒,还拿过不少奖。
去年9月开始,妈妈发现小A反反复复出现“嗝气”的表现,开始都以为是肠胃的问题,检查做了很多,药也吃了很多,就是没见断根,“嗝气”好一阵坏一阵,搞得小A父母忧心忡忡、焦虑不堪。
同时,小A自己也变得郁郁寡欢,总觉得自己和别的同学不一样。
今年4月,妈妈带小A来到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医生详细了解了病史并仔细观察了小A的“嗝气”表现,最后医生诊断小A得的是一种叫“抽动症”的疾病,和肠胃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于是,妈妈肚子里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着医生解答。
问:抽动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呀?
医生: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它通常反复发作,如波浪一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微波荡漾,有时又波涛汹涌。
抽动发作时,孩子的意识是清晰的,会快速、刻板、反复地出现相同的症状。部分孩子可短时间内暂时控制抽动的发作,入睡后,抽动的症状一般不会出现。
问:孩子为什么会得抽动症?
医生:实际上,目前抽动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和环境以及遗传因素都有关系。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认为抽动症和大脑神经网络的功能失调以及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系。
问:抽动症常见吗?
医生:抽动症在儿童时期比较常见,人群总体发病率大概2.8%。
学龄期儿童有报道发病率可高到20%,但很大一部分孩子都是一过性的抽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或去医院看医生的时候,它已经自行缓解了。
问:抽动症它有哪些表现?我的孩子的症状会变化吗?
医生:抽动的症状包括动作抽动和发声抽动,前者比如眨眼睛、擤鼻子、张嘴巴、耸肩膀、摇头、拍手,跺脚……,后者比如清嗓子、吸鼻子、嗯嗯声、动物叫、哨子叫……
当然也有一些和小A一样比较特殊的,比如反复嗝气、深呼吸、叹气、鼓肚子、跳跃动作、说脏话等等。
一部分孩子抽动症状会发生变化,比如刚开始可能是眨眼睛,过段时间变成了耸肩膀或其他表现。
问:抽动症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吗? 会影响学习成绩吗?
医生:大部分抽动症本身不会影响孩子的躯体健康,某些严重的抽动症状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反复的用力甩头可能造成颈椎脱位。
部分孩子可能会因为抽动症产生心理负担,也有不少孩子会共患多动症,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孩子的正常生活、交友等,因此需要我们及时关注和求医。
问:抽动症怎么治疗?
医生:抽动症目前的治疗方式多样,最常用和有效的还是药物治疗。但是考虑到药物的副作用,无论什么样的抽动症,心理行为干预都应作为首选,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这部分需要专业医生、家庭以及学校的通力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另外,也有少数病例运用一些神经调控和中医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问:抽动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大部分孩子在紧张、疲劳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抽动症状会加重。因此,我们需要给抽动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有爱的环境,并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营养,尽量避免多食含有咖啡因、酒精等兴奋性物质的食物,避免长时间用眼玩电子产品。
家长们避免责骂或忽视抽动症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陪伴孩子度过抽动发作时期。
问:抽动症孩子在学校,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医生:抽动症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容易被其他孩子嘲笑、孤立,当做“怪”孩子。
所以提前和老师充分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让老师也了解并正确认识抽动症,不把抽动孩子当做有病的孩子,避免歧视和批评孩子的抽动表现,给予更多的鼓励和理解,帮助孩子融入学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问:抽动症能完全治好吗?
医生:基本上所有的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抽动症能“治断根”吗?可以说,大部分的孩子抽动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少数孩子在青春期后症状减轻或持续至成年。
但即使抽动症状存在,也并不影响孩子的寿命和智力。单纯抽动症孩子长大后是能够胜任从事的工作。
问:抽动症和多动症有什么区别?
医生:多动症的孩子每天像装了马达一样动个不停,仿佛不知疲倦,做事冲动,没有耐心,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小动作多,成绩不好。
抽动症和多动症在很多时候会共同存在,往往多动症对孩子的影响更大,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评估、治疗。
小A妈妈在和医生的沟通过程中,充分了解并认识了抽动症。考虑到小A平时寄宿学校,缺少父母的关爱对孩子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爸爸、妈妈在上学期间增加了和小A的电话和视频沟通,周末多陪伴,积极参与小A喜欢的活动。小A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开朗,成绩优秀,“嗝气”也逐渐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