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国时期津市毛里湖田家山的故事(长篇连载30)

民国时期津市毛里湖田家山的故事(长篇连载30)施工组的成员全体动员起来,他们漫山遍野地跑,跑遍了各个土场,查土质,测含水量,学施工规范,找理论根据。他们采集了一百多个土样,反复试验。原来土场含水量超过20%的土料达到80%以上,根本不符合最优含水量16%至18%的要求,而且土质多为轻壤土,群众称为“白墡土”,它的自然干容重仅1.3多一些,像这样轻的土质,这样大的含水量,根本就达不到干容重1.65的要求,假若再超压,必然破坏土的剪力而更加松散。原因就是这样,于是李惠文大胆地向领导建议将原设计1.65的干容重降为1.60。陈司令员支持了这个建议。大坝填土进度上去了,按期完成了拦洪小断面,安全度过了汛期。大坝完成后的第一年,在迎水坡打了10个探井,沿井壁每50厘米取土样,检查填土质量。经检验,干容重1.60的填土质量比要求1.65的好。实践证明,陈司令员的决定是果断而正确的。但是在那个非常年代,要作出这个决断需要承担多么大的风险啊!质量检验

三十

当民工打碎水泥板时,这位技术员哭了,哭得好不伤感。他哭,为什么总有人对人民的事业那么不负责任,哭打碎一块水泥板,那就是一辆飞鸽自行车的价值啊!

无论枢纽还是灌区的任何一个建设工地,山崖上土埂上墙壁上到处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巨型大字。有的字是“土书法家”登上很高的梯子用红土水刷上去的,有的字是把人用安全带系在半崖的树上,用麻扎的大笔蘸石灰水写的。这些醒目的标语充满了时代气息,老远就能看见标语并被这些口号放射出的思想光芒所笼罩。岐山兵团擅长搞宣传的刘锋,在南干渠工程开工以后,兵团给他近20个知识青年,从沟底抬水,运来大量石灰,把山坡上的草皮铲光,用石头堆出这8个大字,一个字竟有十几米见方,多半亩大的面积,然后在石头上撒上白灰,字大得站在字里看不清字,十几里外才能纵观壮美的口号,飞机上才能感受到这些巨型美术字的巨大魅力。这些时代气息十分浓厚的巨幅标语,不是专门用做虚张声势取悦领导的装潢,它是唤起千百万民众的责任心,把质量意识灌输到每一个指战员心灵深处,并实实在在贯彻到施工全过程的重要举措,要让全体指战员明白:建设冯家山水库,造福子孙后代,关乎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任何投机取巧和不负责任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当时无论指挥部还是各县兵团,都把水库大坝的质量问题放在头等位置。水电部部长钱正英视察水库大坝,一再强调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说“搞不好是七灾八难,搞好了是母鸡下蛋”。省委书记李瑞山来工地视察,他站在山崖上看着轰轰烈烈的筑坝场面说:“修坝一定要保证质量,不能只赶进度,不能马马虎虎,小断面质量不好的话,万一洪水来了就不得了。”指挥部领导在大坝53米大会战誓师动员大会上,向几万名指战员宣称:“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在质量问题上宁可做到一百一,绝不能做个九十九!”要知道水库将贮存近4亿立方米的水,一旦垮坝,千河的水便一泻千里,冲到咸阳还有30米高的浪头啊!冯家山水库相当于铁绳拴着千万只老虎,拴好了没事,一旦铁绳给挣断了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水库大坝的填筑工作正在热火朝天之中进行。各级领导亲临坝面,大坝土料的运输碾压等项工作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广大指战员对质量关把得特别严,上坝的土料经过一系列关口几乎剩下用箩儿过了。回填大坝要求把好“七关”:土场关、铺土厚度关、边坡关、接茬关、干容重关、反滤关、砌石关;规定做到冻土块、腐殖质、大土块、杂质土、淤泥土“五不上坝”;各道工序要凭卡进行:验土发卡、凭卡平土、凭卡拉土、凭卡装土、凭卡挖土;还有沙石备料要把好采、凿、砸、筛、淘“五关”,混凝土浇筑要把好清基、凿毛、冲洗、料比、拌合、震捣、洒水、养护“八关”,等等,工程质量在一道道关口的严把死守中得到有效保证。岐山一兵团有个技术员叫马怀连,负责大坝施工,他发现有人拉的土里有料浆石,大腾腾的人了气得哭起来,说都对革命工作这么不负责任那还得了!

不久气温回升了,雨量增多了,土的含水量增高,碾压质量达不到干容重1.65的要求,“橡皮泥”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于是坝面不能继续上土了。领导和民工围住质检人员有的询问,有的责备,而一些不知情的人态度不好地嚷嚷质检员是“吃干饭的”。拉土的民工在坝外排成长龙,他们脱掉了棉袄,刚才还热得汗流浃背,现在焦急地等候在坝外,冷风一吹,热汗冷却又湿又冰地贴在身上,冻得一个个浑身发抖。4月份阴雨连绵,坝面全月仅工作了五个半工作日,而且是在与“橡皮泥”斗争中斗过来的,真是雪上加霜啊!如此下去,怎能在汛前完成53米高的拦洪断面,若遇洪水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民国时期津市毛里湖田家山的故事(长篇连载30)(1)

质量检验

施工组的成员全体动员起来,他们漫山遍野地跑,跑遍了各个土场,查土质,测含水量,学施工规范,找理论根据。他们采集了一百多个土样,反复试验。原来土场含水量超过20%的土料达到80%以上,根本不符合最优含水量16%至18%的要求,而且土质多为轻壤土,群众称为“白墡土”,它的自然干容重仅1.3多一些,像这样轻的土质,这样大的含水量,根本就达不到干容重1.65的要求,假若再超压,必然破坏土的剪力而更加松散。原因就是这样,于是李惠文大胆地向领导建议将原设计1.65的干容重降为1.60。陈司令员支持了这个建议。大坝填土进度上去了,按期完成了拦洪小断面,安全度过了汛期。大坝完成后的第一年,在迎水坡打了10个探井,沿井壁每50厘米取土样,检查填土质量。经检验,干容重1.60的填土质量比要求1.65的好。实践证明,陈司令员的决定是果断而正确的。但是在那个非常年代,要作出这个决断需要承担多么大的风险啊!

73米大坝建成了,高高地耸立在冯家山峡谷之间。

然而有一天,突然从大坝上传出一个消息:大坝裂缝了!

这种消息无异说是天破了,地裂了。工地一片唏嘘,群情极为不稳。大坝出了问题,意味着数万民工吃苦受累流血流汗的成果付之东流了,同时意味着他们金黄色的梦想又要落空了。

的确,这时大坝顶上竖立着多台钻机,隆隆旋转着向大坝深处钻进。这是基础帷幕灌浆就要开始了。按照常规,大坝基础帷幕灌浆应在大坝填筑前完成,但是冯家山工程为了抢在汛前完成拦洪断面,只好把基础灌浆推迟到大坝建成后。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钻机在钻进过程中,坝体发生漏水、漏水泥浆情况,而且数量还很大。这就是大坝裂缝传言的原因。

技术人员在哀怨声中默默地按规范检查坝面。虽然没有发现裂缝,但灌浆钻机漏水漏浆还在继续,怎么办?问题汇报到上级领导那里。很快,省水利厅技术领导做出处理方案,按一般处理裂缝的常规,要求在迎水坡按高程分段挖深槽,回填粘土截渗。试想一想冯家山水库大坝高73米,按照这个截渗方案,要挖五六道10米深、120至250米长、5至8米宽的截水槽,天哪!这种方案的工程量太大了,施工安全根本无法保障,即就是能完成,谁能保证日后再不裂缝呢?那又该怎么处理呢?

天大的难题摆在冯家山建设者的面前。

李惠文想起他在扶风工作时的太川水库。李惠文是当时冯家山水库年轻而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技术干部。太川水库建在淤泥基础上,坝高仅26米,两年多时间沉陷了两米多,坝肩裂缝很严重。因水库已蓄水,他们只能也多次采用坝顶打孔灌泥浆的方法,结果效果好得很。据此经验,李惠文提出用灌泥浆的方法处理裂缝。显然,不同意这个方案的人占绝对多数。行政领导虽觉灌泥浆方案省工安全且经济,但这和上级技术领导的意思相悖。施工负责人左达多次追问李惠文。李惠文清楚领导在摸他的底,摸他李惠文对灌浆方案到底有几成的把握。为了进一步搞清灌浆技术,掌握争取大多数支持的有力证据,李惠文多方搜集资料。有一天找到板桥水库处理大坝裂缝的报告,发现那里水库建成后也裂了缝,原先采用灌泥浆方案,施工完成后,上级认为不保险,命令他们在坝中心再挖截水槽,深至基础,用粘土回填,成为心墙坝。截水槽开挖后,发现所有裂缝都被他们所灌的泥浆填得实实的,他们最后的结论是,灌泥浆是处理土坝裂缝的好办法!李惠文看了这份材料异常兴奋,更加增强了实施灌浆方案的信心。为了造成舆论氛围说服大家,他把板桥的材料翻印多份广为宣传。经过这番努力,左达也坚定了信心,立即向市委副书记董宜斋汇报,董书记完全赞同这一方案。为了更好地保证灌浆技术效果,陈司令员提出在坝上钻孔进行灌泥浆现场试验。试验孔灌浆很快完成了。为了检验灌浆效果,在距钻孔25米远的右坝边坡挖了一条长8米深达基础的土槽,结果发现沿断面所有缝隙均被泥浆填得满满的,粘结得很好,效果太好了!大家对灌浆方案的看法一致了,确认它的确是一个多快好省的最佳方案。坝内蓄水不断上升,为防万一,他们开始了以洛阳铲打孔人工灌浆为主的人民战争。李惠文指挥在大坝顶部设置了一台十几米高的大水箱,李惠文说,这水箱的压力太大了,几乎能把坝底抬起。经过近40天的施工,第一期灌浆工作圆满完成。此后多年,这种办法又被多次使用。水库大坝在几次灌浆后终于结成牢固的整体,真有点坚如磐石或固若金汤的意思。

岐山二兵团枣林营承担灵化退水渠和苜蓿沟渡槽的施工任务。为了首战渡槽开门红召开了誓师动员大会,民工代表上台发了言宣了誓,突击队雄赳赳气昂昂打着红旗开进工地。混凝土浇筑战斗开始了,民工们全力以赴,工地上热火朝天。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天下起了瓢泼大雨,混凝土仓内汇集了大量雨水,民工们个个也淋成了水人泥人。但群众热情很高,边干边喊着战斗口号,兵团的技术员说仓内雨水太多劝他们停工,可是工程的领导和民工们坚决不依,他们说一定打好渡槽第一仗。这次战斗中据说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上级领导也对他们进行了热烈的表彰奖励。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技术员检查混凝土质量,用质检仪一打,表层出现了水坑。为慎重起见,技术员将几台质检仪送西安重新作了校验,对混凝土进行多次检查,结果表明质量的确不合格。于是决定让枣林营返工。这个渡槽不但是通水的咽喉工程,而且是民工首次打混凝土,如果不返工对后面的影响就太大了。但又考虑到民工出了那么大的力,还涌现出那么多先进人物,让返工他们会不会说“臭老九整我们工农群众呢”?这顶帽子确实是很厉害的。李惠文把检查结果向组织作了汇报,领导全力支持李惠文。枣林营执行组织决定忍痛返工,群众说:“这一返工,等于把我们几头骡子牵走了。”李惠文十分内疚,怪自己没有把技术要领交给民工群众。于是质检办公室翻印大量施工规范,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灵化退水渠衬砌还是岐山民工承担混凝土施工,这次他们严格按混凝土配料比例和施工规范,但侧墙模板却意外走形变位,造成质量不合要求。质检办理直气壮地召开了现场会,再一次重申技术要领,责成返工,表示了严把质量关的信心和决心。

两次返工都是初创时期缺乏经验造成的,因而具有重要的前车之鉴的意义,为全面展开施工作出了有益探索,对以后保证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津市毛里湖田家山的故事(长篇连载30)(2)

聚到衬砌

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我们的先辈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凤翔县兵团彪角民兵营上庄民兵连在2号隧洞搞衬砌工作。一天下班时,老代表石万山发现一民兵将一车没有洗干净的石子倒进已洗好的石子中,他立即将这车石子又装进车子重新洗几遍。为了引以为戒,他建议

当晚为此专门召开全连会议,对这种不负责任粗枝大叶的做法进行了严肃批评。

又一次验收组发现一块预制板接茬处有空音,当场打开检查,原来三排在衬砌时把撒在地上已粘上土的灰浆筑进预制板,还混入了一些小土块,结果没有凝固。连里立即召开现场会,重温毛主席“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教导,副连长彭发田特意用纸把挖出的土灰浆包好带回连部,在全连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在我查阅档案的日子里,经常被诸如此类的情景感动得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在技术成熟期全面衬砌开始以后,一位技术员发现某兵团衬砌渠道的水泥板不合标准要求返工,当民工打碎水泥板时,这位技术员哭了,哭得好不伤感。他哭为什么总有人对人民的事业那么不负责任;哭打碎一块水泥板,那就是一辆飞鸽自行车的价值啊!

民国时期津市毛里湖田家山的故事(长篇连载30)(3)

李三虎,岐山县凤鸣镇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史志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困惑山庄》,长篇纪实小说《冯家山的激情岁月》,报告文学集《步入辉煌》,编辑《岐星村志》《岐山县水利志》《岐山县军事志》《宝鸡市人民政府志》《宝鸡市烟草志》《宝鸡市国资监管志》《宝鸡市中心医院志》等10部专志。文学作品和专志均有作品获奖,被誉为“地方志与文学创作的双栖作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