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大量收购农村老房子(农民大叔30年前捡漏)
为什么会大量收购农村老房子(农民大叔30年前捡漏)75岁的农村老人他们没有像城里同龄人那样的晚年,继续延续着自己的农耕生活,种地干活似乎就是一辈子做不完的事情,可是老夫老妻,住在自己院子里,心里踏实,活的就是一份心情。范大叔把院子里树立着一个大大的福字已经告诉了我们一切,也许这里就是他们的“福地”吧,自然是高价也不会卖的,各位,您说是不是呢?【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右上关注】老人说近几年出了怪事情,不少的城里人往乡村跑,都喜欢住窑洞过农家生活,有人甚至花钱买窑洞院子,前几年就有人来打听他家的砖窑院子,出价20多万元想买下,大叔觉得钱是不少,可是自家的院子是他辛辛苦苦一手改造来的,是自己一辈子手艺的见证,也算是自己的作品,他干了60多年匠人,下了一辈子的苦很不容易,根本不是钱的事情,不要说20万元就是100万也不会卖。建在黄土崖下的院子虽然有7孔土窑,可随着时代发展自然而然就是落后的建筑了,大叔家里孩子多经济负担重,如果要重新建院子是几
深秋季节,摄影师一行人在山西省稷王山区农村采风,站在黄土崖上我们看到一户人家的院落里晾晒着柿饼,水泥青砖建成的农家院落里安放着一个大大的福字特别醒目,大门外站着一位大叔,院子里坐着一位做柿饼的大娘,阳光给小院披上了一层金色,一幅火红的农家生活进入了镜头。
两位老人家发现了站在黄土崖顶上的我们,立即招手示意让我们下去,大叔大娘人很热情,我们刚刚走进院子,他们便问吃问喝,请我们坐下来休息休息。福字前大叔将大娘削过皮的柿子倒在苇蓆上晾晒,我们站在院子里拉起了家常。
山村地处稷王山区的黄土高坡,当地农村以前都是依崖而建的黄土窑洞院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农民都建起了新房子,窑洞院子已经很少了,特别是像大叔家这样的水泥青砖结构的窑洞民居是少之又少,话题便从这里开始了。大叔说他姓范,今年75岁,他和老伴生有4儿1女,其中两个儿子考上了大学,现在都是国家人,孩子们现在都有各自的一家人,他们老两口身体还不错,坚守在这里过着养老生活,说起这窑洞院子那可是有故事的,是40年前捡漏得来的。
范大叔小时候的家境不好,也和当地农村大多数农家一样,经济很不富裕,12岁便辍学在家开始学木匠,18岁便能独立门户,农村匠人的木工手艺和泥瓦建筑技术相当熟练,成了当地有名的匠人,他用自己学来的技术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养活着一家人,用他的话说就是下了很多的死苦!上个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村子里有人做生意发了财开始建新房,原来的窑洞院子就出售,大叔花了400元就买下了这座院子,价格便宜算是捡了漏,一家人便住上了7孔大窑洞的院子里。
建在黄土崖下的院子虽然有7孔土窑,可随着时代发展自然而然就是落后的建筑了,大叔家里孩子多经济负担重,如果要重新建院子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范大叔说这事情难不住他,自己有一身的农村匠人手艺,为了节省钱财,他自己动手在家里对土窑洞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只花了买青砖水泥沙土等等建筑材料的钱,就把窑洞翻新成了砖窑,后来还在南边建起了3间砖瓦房和砖门楼,甚至用水泥将整个院子进行了硬化处理。
大叔说自己干活很认真,不论是当年给别人修建房子还是给自己都是一个样子,青砖水泥加固过的院子非常坚固,就是再住百年都不是问题,现在孩子们都已经经济独立,不需要老两口操心了,他们都有各自的住房,这里的砖窑院子便是老两口的养老之地,窑洞里冬暖夏凉,住着很接地气,是个宜人居住的好地方,黄土山里生活了一辈子,已经离不开这种窑洞生活。
两位老人家身体现在还不错,为了活动身体,继续种着他们的口粮田,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一年四季重复着季节性农事,地里种着小麦杂粮,门前开有一片小菜园,最近到了柿饼加工的时间,还要忙上几天做点柿饼,春节期间要分给孩子们吃,多余的卖点零花钱,年纪大了趁着身体情况来,能做多少算多少。大叔说现在农民的生活好了,有吃有喝不差钱,窑洞日子过得舒服着呢。
老人说近几年出了怪事情,不少的城里人往乡村跑,都喜欢住窑洞过农家生活,有人甚至花钱买窑洞院子,前几年就有人来打听他家的砖窑院子,出价20多万元想买下,大叔觉得钱是不少,可是自家的院子是他辛辛苦苦一手改造来的,是自己一辈子手艺的见证,也算是自己的作品,他干了60多年匠人,下了一辈子的苦很不容易,根本不是钱的事情,不要说20万元就是100万也不会卖。
75岁的农村老人他们没有像城里同龄人那样的晚年,继续延续着自己的农耕生活,种地干活似乎就是一辈子做不完的事情,可是老夫老妻,住在自己院子里,心里踏实,活的就是一份心情。范大叔把院子里树立着一个大大的福字已经告诉了我们一切,也许这里就是他们的“福地”吧,自然是高价也不会卖的,各位,您说是不是呢?【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右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