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定陵五千年历史(关中唐十八陵之渭南篇)
渭南定陵五千年历史(关中唐十八陵之渭南篇)为何死后却无一人陪葬是大唐王朝少有的多情天子内忧外患的时代他情路波折、爱憎分明拥有一颗仁慈之心
挖掘殆尽的青山触目惊心,采石留下的一座座矿坑,遍体鳞伤,废弃的工厂,一片狼藉,只有这曾经扑倒的石狮告诉我们,这本是一座大唐帝陵。
这座陵墓的主人身为长子,生于盛世,备受宠爱,他英姿威武,统帅千军,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再造李唐,一统河山。
同样是他,却是在唐朝历史上第一位由宦官拥立的帝王,在位18年,革除时弊,乱后求治,为什么最终还是无法让大唐帝国,重现昔日的辉煌。
唐朝究竟经历了怎样一个错综复杂
内忧外患的时代
他情路波折、爱憎分明
拥有一颗仁慈之心
是大唐王朝少有的多情天子
为何死后却无一人陪葬
冷清清,此恨何时已
走近这座帝陵
感悟平叛天子的苦乐人生
唐代宗——元陵
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东北约8.9公里处,矗立着一座绵延起伏的山峰,海拔851米,南麓地势平缓,东西沟壑纵横,这就是檀山。
当地人说檀山是条青龙,环形盘卧,有龙头、龙须、龙爪,今天,这条曾经气势雄伟的卧龙,已变得伤痕累累,炸山取石,使它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山脚下,庄严的神道被农田覆盖,散落着一排排废弃的厂房和农舍,只有残存的几尊石人石马,默默守护着一座帝陵的威仪。
长满荒草的阙台土丘旁边,树立着一块文物保护碑,清晰地写着唐代宗元陵五个大字,这就是大唐王朝第八位皇帝唐代宗李豫的帝陵——元陵。
据《长安志》记载:元陵封域,周四十里,有内城、神道和下宫三部分组成,内城四周,依山势夯筑城垣,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1对,筑阙台1对,东、西二门相距2500米,南、北二门相距2700米,城垣四隅建角阙,朱雀门外设神道,长600余米,其南端筑有乳台1对,鹊台1对,均为高台式夯土建筑,神道东西两侧对称列置石刻,其种类、数量与唐建陵相同。
往事如烟 过往千年
今天元陵朱雀门外的神道,厂房、农舍、道路将其四分五裂,南北阻隔,元陵神道或许是唐十八陵中最支离破碎的神道。
废弃的厂房是1965年陕西压延设备厂修建的。如今,人去楼空、破败不堪,横卧在元陵神道正中,工厂的南面是张家窑村,村里人大多以种地、采石为生,村南是肥沃的农田,元陵南门神道唯一的一件仗马屹立于田间,昂首前视,神态自若,陪伴着早起晚归的农夫,默默述说着年轮。
神道的最南东侧能看到元陵仅存的一匹翼马,四肢全无,仅靠腹下流云支撑,卷云翼雕凿细腻,华丽生于肋间,头部损毁严重,浑身残缺的伤痕,令人感触万千。
元陵南门外原有石刻38件,上世纪60年代,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石狮,大多都已灰飞烟灭,冥冥上苍似乎早已料定,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犹如这元陵的陵山与石刻,分崩离析,残缺不全。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座帝陵的周围,竟找不到任何陪葬墓存在的痕迹,史籍也无记载,唐代宗李豫在位18年,一生共有40个儿女,为什么死后却如此凄凉,竟无一人陪葬。透过李豫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我们能找到答案吗?
开元十四年,公元727年1月,东都洛阳上阳宫,一位皇长子出生了,他就是唐代宗李豫。
据《旧唐书》记载:李豫幼儿好学 尤专《礼》《易》,且仁孝温恭,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玄宗钟爱之。
身为唐玄宗嫡长皇孙,少年的李豫享尽盛世荣华,十五岁时封为广平王,然而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天穹无声的开裂,从裂缝中喷涌而出的将是长达一百多年的流血、杀戮、黑暗、纷争和死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都城长安被焚掠一空,满目凄凉,这首沉郁悲壮恸慨千古的《春望》,表达了安史之乱时诗圣杜甫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长安沦陷,大唐盛世戛然而止,唐玄宗仓皇奔蜀。
从此,28岁的李豫,结束了高贵的皇子生活,随父亲李亨北上灵武,李亨即位后,李豫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统帅郭子仪、李光弼等与叛军作战,成为平定叛乱的核心人物之一。
收复两京 战功卓越
一年零三个月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密谋杀死,安庆绪继大燕帝位,叛军内乱,给了唐军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公元757年九月,李豫任平叛大军正副元帅,郭子仪为中军,联合回纥军,共计十五万人,在长安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以北与十万叛军展开决战。
霎时间,战马嘶鸣,杀声震天,直到夜幕降临,叛军溃逃而去,战场上留下六万多具尸体,唐军大胜,沦陷十五个月的京师长安,终于收复。
一个月后,李豫率军收复东都洛阳,至此,两京重回大唐。李豫立下卓越战功,公元758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
来源:渭南文旅
编辑:唐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