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鲁迅的两棵枣树鲁迅原文(鲁迅的两棵枣树)

鲁迅的两棵枣树鲁迅原文(鲁迅的两棵枣树)这枣树不同一般,它虽被无情抽打,虽然落尽了叶子,却不肯屈服,仅剩的枝干没有弯曲,反而直挺挺地指向天空,仿佛要刺破那“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鲁迅的隐喻已是相当明显了,枣树就是那些勇敢而伟大的抗争者,天空则是黑暗势力,二者的博弈就是当时现实现状的影射。首先,鲁迅将黑暗势力形容为“奇怪而高的天空”,它凌驾于万物之上,不了解人间风貌,只知冷酷和压迫。接着,鲁迅将底层的贫苦百姓形容为“极细小的粉红花”,它们卑微弱小,不堪风霜,只得瑟缩于大地一隅。这之后,鲁迅才引出了“枣树”。1924年的鲁迅心情如何?简直糟糕透顶!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沆瀣一气,“五四”精神大幅退潮,文化思想界分崩离析。曾经看到过曙光的鲁迅,却在这时经历了彻夜的黑暗,他感到彷徨、孤寂、无奈,《秋夜》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的。那么,我们大约可以推测出鲁迅的行文诉求,两方面:批判黑暗、鼓舞士气。秋天是萧肃的,秋夜更加色素惨

鲁迅的两棵枣树鲁迅原文(鲁迅的两棵枣树)(1)

鲁迅曾在一篇散文诗中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一段话在1924年发表之初未引起较大波动,而进入21世纪后却是一石惊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争议:两株都是枣树,却一株一株地介绍,这不是病句吗?

按照正常行文逻辑,鲁迅完全可以这样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与原文叙述的意义并无差异,可鲁迅为何不这样写呢?其实,若想读懂两株枣树,是绝对不能脱离开《秋夜》的创作背景的,看不懂的人觉得它是废话,但看懂的人才能明白它是神来之笔!

鲁迅的两棵枣树鲁迅原文(鲁迅的两棵枣树)(2)

1924年的鲁迅心情如何?简直糟糕透顶!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沆瀣一气,“五四”精神大幅退潮,文化思想界分崩离析。曾经看到过曙光的鲁迅,却在这时经历了彻夜的黑暗,他感到彷徨、孤寂、无奈,《秋夜》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的。

那么,我们大约可以推测出鲁迅的行文诉求,两方面:批判黑暗、鼓舞士气。秋天是萧肃的,秋夜更加色素惨淡,这秋夜即是黑暗的象征,而枣树则展现出了傲然独立、不畏风寒的精神风貌。《秋夜》最突出的创作手法就是象征,下面我们就枣树的意象着重来分析它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鲁迅的两棵枣树鲁迅原文(鲁迅的两棵枣树)(3)

首先,鲁迅将黑暗势力形容为“奇怪而高的天空”,它凌驾于万物之上,不了解人间风貌,只知冷酷和压迫。接着,鲁迅将底层的贫苦百姓形容为“极细小的粉红花”,它们卑微弱小,不堪风霜,只得瑟缩于大地一隅。这之后,鲁迅才引出了“枣树”。

这枣树不同一般,它虽被无情抽打,虽然落尽了叶子,却不肯屈服,仅剩的枝干没有弯曲,反而直挺挺地指向天空,仿佛要刺破那“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鲁迅的隐喻已是相当明显了,枣树就是那些勇敢而伟大的抗争者,天空则是黑暗势力,二者的博弈就是当时现实现状的影射。

鲁迅的两棵枣树鲁迅原文(鲁迅的两棵枣树)(4)

后面,鲁迅继续塑造着象征,那些把玻璃灯罩撞得丁丁响的小飞虫,与枣树的含义是一致的,都象征着那些抗争勇者。飞蛾扑灯与飞蛾扑火没什么差别,虽然无法立刻得到结果,但这种行为却不能停止。鲁迅旨在通过这种隐喻来鼓舞士气。最后一段,鲁迅真情流露,呼喊道:“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可以说,《秋夜》通篇皆是象征,枣树、天空、花草、飞虫各有所指,而其中枣树的意义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代表的是被动的弱小的但却毅然反对压迫的一群,他们是救国救民的希望之星。了解完枣树的含义,但鲁迅为何非要把两棵枣树分开来写呢?

鲁迅的两棵枣树鲁迅原文(鲁迅的两棵枣树)(5)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写法其实是有巨大优势的。第一点,一株又一株,有一种前赴后继的感觉,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会继续冲上来,这既赞美了抗争者们伟大无私的奉献精神,又寄予了希望之光,指出“枣树”会源源不断地站出来,同时也鼓舞广大的有志青年站出来。

第二点,鲁迅将这段话置于《秋夜》开篇第一段,原因是什么?当然起到了强调和突出主题的作用。鲁迅表面上写的是秋夜,实际上却是刺穿秋夜,而能够刺穿秋夜的正是那些被摧残地光秃秃的枣树。综上所述,了解一篇文或者一段话,是不能脱离创作环境的,而今我们认为废话的两棵枣树,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倘若只读表面文章,那恐怕要贻笑大方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