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34我见青山多妩媚)
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34我见青山多妩媚)这首词是辛弃疾61岁左右的时候写的,那时,他已经被弹劾停职,闲居起来。人至暮年,也看淡了一些事情,只是,潜意识里还是放不下国仇家难,一腔热血没人能懂,皇帝不懂,南宋朝廷不懂,他就跟独立的青山一样缺少知己。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宋代:辛弃疾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作者:平儿,我不是《红楼梦》里的平儿,我是聊历史的平儿。若要转载,请联系我授权哦~
众所周知,柳如是乃明朝末年"秦淮八艳"之一,因为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而自称柳如是。那么,"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词出自哪里,又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这个句子出自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之手,全词如下。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宋代: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是辛弃疾61岁左右的时候写的,那时,他已经被弹劾停职,闲居起来。人至暮年,也看淡了一些事情,只是,潜意识里还是放不下国仇家难,一腔热血没人能懂,皇帝不懂,南宋朝廷不懂,他就跟独立的青山一样缺少知己。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我现在已经非常非常衰老了。平生与我交好来往的友人,如今都散落在天南地北,不知道还剩下几个,这让我十分惆怅。我只是徒然多了白头发,年纪变大,却一事无成,也只能淡泊地笑看人间万事了。
"甚矣吾衰矣"出自孔子《论语》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之所以引用这一句,是因为辛弃疾跟孔子一样是表达遗憾叹息之感,只不过辛弃疾感叹的是国家被侵占,而自己却英雄迟暮。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如果说要问什么事物能够让我开心欢喜的,那应该就是青山了。我眼里的青山十分妩媚多姿,我觉得青山眼里的我也应当如此。我们的心情和外貌,都还蛮相像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本词中最著名的句子了,就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想说自己跟青山一样,知己虽少,却坚持洁身自好,宁愿避世而居,人格也要顶天立地。就形式上来说,使用了"重复"的手法,强调了"我"和"青山"两个主体,易于理解记忆,韵律上也是回环咏叹,朗朗上口,难怪能够广泛传播。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在东窗一边喝酒,一边抓头思索沉浸在自己的诗歌里。陶渊明写好《停云》诗后的当时,就是这样的风姿韵味吧。南朝东晋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怎么能知道陶渊明隐居畅饮浊酒的奥妙之理呢?
"江左"本意是指江苏的南部那一片,也就是南朝东晋的地方。
"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回首长啸的时候,风起云涌。我不遗憾我没有见到古人,只是遗憾古人没有见到像我这么疏狂的人。了解懂得我的,只有几个人而已呀。
"二三子"也是引用了孔子《论语》的"二三子以我为隐乎"。韩愈《山石》中也有"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之句,孟浩然《洗然弟竹亭》中也有"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之句。这样用典的好处是,使得诗词更具婉约含蓄美,读者可以通过了解典故获得一种成功解读文本的快感。假如换成"知我者,几个人",就差了一点古典韵味美了。
柳如是之所以因为本词改名,可能也是由于流落风尘,无人能懂,却也跟辛弃疾一样,想要像青山那般,傲然屹立,坚持自己的高洁品格吧。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