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于丹向我们传递了什么(哲学达人邓晓芒原来是这样看待于丹现象的)

于丹向我们传递了什么(哲学达人邓晓芒原来是这样看待于丹现象的)老百姓已经习惯了被愚弄,直到今天,他们自欺的心理结构仍然万分需要有人来愚弄,否则就会人格崩溃──这才是真正令人悲哀之处。 我并不觉得于丹本人在这件事上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她那天衣无缝的辩才,那不容置疑的口气,那居高临下的声调,那相得益彰的表情和规范手势,虽然使某些人觉得不快,但却正是广大老百姓所需要的。当今老百姓最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位知识开导者,一位心灵救世主,能够依据几千年来的正统经典让他们的灵魂有个寄托之处。 这不但是因为主席的现代白话文明白晓畅,无须考证,更因为当时那个年代没有所谓的学术权威,不存在什么人为的学术标准。 所以今天的于丹就是当年的学习马恩列斯的积极分子,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对经典的那种无批判性和全盘接受性。这种学习态度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是情有可原,但是在今天来传播这种学习态度则是一种客观上的愚民行为。这种讲用满足了老百姓在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时代的“安心”的需要,但却窒息了他们怀

哲学达人邓晓芒是如何看待于丹的国学热的呢?他对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如何理解的呢?看完下面这篇,很快你就会心知肚明。

于丹向我们传递了什么(哲学达人邓晓芒原来是这样看待于丹现象的)(1)

邓晓芒评于丹的国学热现象——

近年来全国上下闹得沸沸扬扬的“于丹读经”现象,是这场“国学热”的进一步扩展。人们争论得最多的,是于丹的解读是否地道,是否歪曲和庸俗化,是否合乎学术标准。其实这些争论都没有争在点子上。

我倒觉得这件事可以拿来与文革时人们对待领袖的态度来对比下,凡是文革过来的人都知道,毛泽东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在当时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每个中国人、包括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妇和刚刚懂事的娃娃都要学习的。那个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听谁说过有谁有什么文本解读的错误,或是违背了学术标准。

于丹向我们传递了什么(哲学达人邓晓芒原来是这样看待于丹现象的)(2)

这不但是因为主席的现代白话文明白晓畅,无须考证,更因为当时那个年代没有所谓的学术权威,不存在什么人为的学术标准。

所以今天的于丹就是当年的学习马恩列斯的积极分子,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对经典的那种无批判性和全盘接受性。这种学习态度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是情有可原,但是在今天来传播这种学习态度则是一种客观上的愚民行为。这种讲用满足了老百姓在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时代的“安心”的需要,但却窒息了他们怀疑、思索和反抗的本能,使他们在压迫、岐视和哄骗之下甘做“顺民”,不做“刁民”,还觉得 “幸福指数”蛮高。

正如有子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孔子的做人准则是象颜渊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然而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做颜回那样的人,每天只吃一点食物,只喝一瓢水,今天这个社会还怎么发展?没有了消费做推动,经济还怎么提速?

于丹向我们传递了什么(哲学达人邓晓芒原来是这样看待于丹现象的)(3)

我并不觉得于丹本人在这件事上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她那天衣无缝的辩才,那不容置疑的口气,那居高临下的声调,那相得益彰的表情和规范手势,虽然使某些人觉得不快,但却正是广大老百姓所需要的。当今老百姓最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位知识开导者,一位心灵救世主,能够依据几千年来的正统经典让他们的灵魂有个寄托之处。

老百姓已经习惯了被愚弄,直到今天,他们自欺的心理结构仍然万分需要有人来愚弄,否则就会人格崩溃──这才是真正令人悲哀之处。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文 革结束多年,一些人还热恋着每周一次例行的“政治学习”,不开会就觉得无所措手足;为什么90年代会出现“气功热”,有那么多收费的气功培训班,有那么多这个“大师”那个“大师”的追随者;这同为什么今天有于丹这样的“讲学者”活跃在媒体拥有如此众多的“粉丝”是一样的道理。

于丹向我们传递了什么(哲学达人邓晓芒原来是这样看待于丹现象的)(4)

人的灵魂不独立,就需要寄托或者说寄生,哪怕是依附于一株即将枯死的老树,一栋即将坍塌的高墙。今天的礼崩乐坏、道德沦丧和重利轻义正是因为几千年的枯树,前人盖起的道德高墙,已然倾覆而导致的。

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作为当代知识分子,我们的使命是把这株枯树重新扶起来,给它安上塑料做的枝叶和嫩芽呢,还是给国人的灵魂注入真正的活力,让它能够立足于现实生活自身的根基?。是把这栋高墙,重新磊起,给它加上牢固的认知外壳和精神内核,让它重新为我们的心灵遮风挡雨,祛灾避难。这才是通过于丹的国学热现象,我们应该看到和学到的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收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