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品二品官职排行(唐代宰相不过官居三品)
唐朝一品二品官职排行(唐代宰相不过官居三品)原因是自唐太宗削减官员,精简机构的举措起,职官总量少,偏精,要求必须能任事。但朝廷封赏的人中年小、年老、才庸凭荫蔽做官者众,也有臣子功劳多又无职官实缺可封赏,所以用散官赏赐待遇。爵位则只可能封给历经数朝代且尚显赫、未没落的世家大族或功勋辉赫的臣子,如凌烟阁二十四名臣之首的长孙无忌就获封赵国公。但这样的爵位因为过于贵重也是不轻易封赏的,甚至暗示臣子已有功高震主之嫌,毕竟爵位可是世袭,另从西汉开始君主就迸发过“非刘姓(也就是异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的最强音。职官,是有实权的实际工作,会根据需要有所变化,如县令,太守等;散官,表示官员等级,无实际职权的官名,多用于加官封赏,定俸禄;勋官,是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右相,是天宝元年玄宗由中书令所变更而来,本质就是中书省最高长官,为正三品职官,李林甫正是由此职拜相;尚书左仆射则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因为尚书省官制上的最高职尚书令曾经由唐太宗担任后
《长安十二时辰》最近可谓大火了一把,原因也和其注重细节、还原了天宝年间风貌有关。剧中时间设定为天宝三年,正是唐玄宗废勤俭而择奢靡的时候,杨玉环已经入宫;玄宗在天宝元年改变了部分官职名,剧中“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正是在这一年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
唐朝官制以品定等级高下,而这承袭于魏晋的九品官人法,属于“继汉开唐”的重要制度。
两汉以俸禄“石”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等;三国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尚书令为第三品等,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时,开始在官品中分正、从,而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唐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阶。
大唐宰相林九郎即李林甫在天宝元年领的右相、尚书左仆射、光禄大夫,这一串连在一起都是长头衔的官职具体是什么呢?
唐代的官职分为职事官、散阶、勋官等,且一人可以同时拥有这几项。职官,是有实权的实际工作,会根据需要有所变化,如县令,太守等;散官,表示官员等级,无实际职权的官名,多用于加官封赏,定俸禄;勋官,是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右相,是天宝元年玄宗由中书令所变更而来,本质就是中书省最高长官,为正三品职官,李林甫正是由此职拜相;尚书左仆射则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因为尚书省官制上的最高职尚书令曾经由唐太宗担任后来为避讳则无人实任,为从二品职官;光禄大夫则是从二品散官。李林甫身任两个职官,故言“兼”。李林甫所任实职,都是极其位高权重的职位:中书省制敕决策,尚书统领百官,天子以下人事决策的实权全部掌握于其手。
那正一品的官职又是哪些呢?官阶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即古时三公之职,然而三公从秦朝以后就逐渐沦为虚职。三国时期曹爽斗司马懿则有晋司马懿为太傅,以明升实降、暗夺兵权的操作,而唐朝更已远不同三国,《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爵位则是亲王、公主爵,这是帝血龙种,不能比的。
从一品职官包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为开府仪同三司,而这个散官于天宝六年加给了李林甫;武散官为骠骑大将军,爵为嗣王、郡王、国公。然而从一品的职官顾名思义,名义上是帝师,有这样高的品阶是出于“天地君亲师”的儒家治国原则,而非实际职能的大小,要么作为尊元老的闲职,要么作为太子派系的幕僚。
爵位则只可能封给历经数朝代且尚显赫、未没落的世家大族或功勋辉赫的臣子,如凌烟阁二十四名臣之首的长孙无忌就获封赵国公。但这样的爵位因为过于贵重也是不轻易封赏的,甚至暗示臣子已有功高震主之嫌,毕竟爵位可是世袭,另从西汉开始君主就迸发过“非刘姓(也就是异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的最强音。
唐朝虽然理论上是以散官定尊卑等级,但存在散官品级一般都比职事官大的普遍现象。原因是自唐太宗削减官员,精简机构的举措起,职官总量少,偏精,要求必须能任事。但朝廷封赏的人中年小、年老、才庸凭荫蔽做官者众,也有臣子功劳多又无职官实缺可封赏,所以用散官赏赐待遇。
加之,自古以来所有皇帝都在做一件事:亲近并任用手上地位低下的人,来与成型旧制中的高位者制衡对抗,并削弱旧制的高位者来增强皇权;这代皇帝死去,提拔的低下者又在新制度中升高,又将被制衡,所以秦朝地位低微的尚书仆射于历代制衡相权拔高以后,到唐朝已经成为入相之职,百官之首的三公反而提到半空被架空。
最重要的是历代官场,恐怕都不会有人凭待遇而非实权来判断真正尊卑。掌朝廷人事决策实权的三品实职和教导太子的一品实职,孰重孰轻?大唐宰相才官居三品,然而食邑百户、百官朝拜,门庭若市,追封的一品大员们多已销骨泉下,实打实的“一品”若没有天子之血,恐怕是承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