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鲤养4条寓意(转发这篇条文)
蝴蝶鲤养4条寓意(转发这篇条文)《延禧攻略》的女主角魏璎珞,她在戏中就像开了挂,把得罪她的全部人都送上了“盒饭”(意思是某个人物下线)。一张佛光普照的杨超越表情包,一夜之间流传于微博朋友圈,从此在网络上光速地蹿红,成为新一代的幸运锦鲤王。“转发这个杨超越,七日内必有好事发生”锦鲤本是锦绣富贵,前程似锦、富贵有余的代名词,后在网络上被一些博主当噱头以获得转发关注量,很多网友转发锦鲤求梦想成真,希望借此中奖、通过考试、获得好运,于是“转发锦鲤”成为了一种现代的线上迷信现象。幸运体锦鲤系中不仅只有鱼。因为第一名第二名的退出一跃成为女团的C位;演唱会上随手抽中两万块现金大奖,拥有这样的运气的杨超越,不就是锦鲤本鲤吗?
XX,请对我好一些
文 / 凉爽
“转发这条锦鲤,英语四六级一定过。”
“转发这条锦鲤,保证明年不秃头。”
“转发这个杨超越,七日内必有好事发生”
锦鲤本是锦绣富贵,前程似锦、富贵有余的代名词,后在网络上被一些博主当噱头以获得转发关注量,很多网友转发锦鲤求梦想成真,希望借此中奖、通过考试、获得好运,于是“转发锦鲤”成为了一种现代的线上迷信现象。
幸运体锦鲤系中不仅只有鱼。因为第一名第二名的退出一跃成为女团的C位;演唱会上随手抽中两万块现金大奖,拥有这样的运气的杨超越,不就是锦鲤本鲤吗?
一张佛光普照的杨超越表情包,一夜之间流传于微博朋友圈,从此在网络上光速地蹿红,成为新一代的幸运锦鲤王。
《延禧攻略》的女主角魏璎珞,她在戏中就像开了挂,把得罪她的全部人都送上了“盒饭”(意思是某个人物下线)。
很多人说这种是弱智的行为,爸妈给了你钱,你不去感谢爸爸妈妈却去跪谢一条什么也没做的锦鲤?
其实转发锦鲤也不全是迷信,这里头有一定的心理学原因。
“证实性偏见”与外归因
“X月再见,X 1月来了,请对我好一点。”;考试获得好成绩,选择性地忘却自己前几个日夜的努力,执迷于曾经转发过锦鲤的行为,统称为“证实性偏见”,只愿意去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
都到了8012年了,还期盼“转发锦鲤”来获得命运女神眷顾,似乎妨碍了我们追求真理的脚步。其不然,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两种,内归因和外归因。把成功寄托于外界的人,自我认知上属于外归因。
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如果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我难以保证下一次考试还会顺利通过,如果不及格了岂不是“打脸”?
-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内在,也就是缺乏能力,考试失败必定证实了我是低智商,这个结果是所有人都不愿意面对的;
-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自信心并没有因此而降低。下次考试还可以转发“锦鲤”求运气,重头再来;
- 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明明是自己复习过关了,但下一次考试还会对“锦鲤”有着莫名的沉迷,可以避免骄傲影响下一次的发挥。
归因的不同取决于认知,我们既缺乏自信,又不想直接去否认自己的能力,于是把这一切“归咎于锦鲤”。
“我就是预言家”——积极的自我暗示
“我知道转发锦鲤无用,但我还是要转!”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也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从新生名单里挑几个学生,和老师说他们十分聪明,同时透露给这几个学生听,到了期末,他们都成为了优等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精心雕刻一位少女雕像,最后这座雕像竟然活了。
有积极暗示的人与没有积极暗示甚至是消极暗示的人相比,前者较为自信、乐观。相信自己的想法终究能实现,事情很大程度能够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相反是“墨菲定律”,有些人总把事情向负面方向想,这件事情很大程度会失败。比如一开始就认为减肥戒烟很难的人,通常都减不了肥、戒不了烟;认为全世界男人都是渣男的女人,通常没有幸福的爱情。
有一则笑话应用了“自证预言”技巧:上海一男子因造谣称自己因造谣而被拘留15日而被拘留15日。
自我暴露——良好社交形象管理策略
萨提亚《与人联结》一书中讲到有四种沟通模式,分别是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她倡导的“一致性”的沟通,也就是语言配合着身体、感觉被表达出来,于是我们变得通透,得到别人的信任和理解,容易与人发生联结,从而发展处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我们营造出来的社交形象是平易近人、积极向上、善良大方、真实的。打造萨提亚所说的形象,我们就需要一定的“自我暴露”,自愿的、有意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表达出来,让别人充分了解自己,从而赢得信任。
“转发鲤鱼”也一样,各个平台的网络大环境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我们希望自己被看见、被关注,想要获得群体认同和心理的归属感,于是我们会从众。
“那么多人转发了,我也不甘落后。”
转发这篇(条)文(锦)章(鲤),好运与你同在。
Reference
1、叩颖. 决策失误背后的心理误区[J]. 秘书之友 2015(10):48-48.
2、王沛 张国礼. 社会认知对于归因理论与研究发展趋势的影响[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28(1):105-109.
3、佚名. 社会认知[M].
4、邱蕾.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J]. 社会心理科学 2009(3):10-12.
5、维吉尼亚·萨提亚 萨提亚 于彬. 与人联结[J].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