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写到山水了吗(李白之谜91)
李白渡荆门送别写到山水了吗(李白之谜91)尽管如此,但前景壮阔,未来可期,“行舟”依然要毫无留意地载着诗人星夜兼程地“渡远”他乡。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说得在理,却“删”掉了诗人此刻的独特情感——故土难离,故人难别。其实,这是首诗是《峨眉山月歌》的续篇。既有时间与事件上的承接,更有情感上的接续。开篇两句即交代自己从何而来,所到何地,缘何而来。“渡远”即表明乘船远离家乡抵达“荆门”之外,回应“峨眉山月”不离不弃的伴随与照耀。“楚国游”回应与“君”不得不别离故土、远涉他乡的缘由。正源于此,才有诗意的流转,情感的承续。而眼前的景色山尽江流,天远地旷,月高云绮。面对此景,怎不別意横流,离情澎湃。唯船下的流水,从故乡出发,穿越整个蜀中大盆地,穿越三峡千山的重重阻挠,一直伴随着自己的行船,不辞万里,远送至此。流水犹故人故土,一直与自己不离不弃。默默无言,昼夜相随。此“送别”非一般意义上的送别——是年轻诗人对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他乘坐一叶轻舟冲破三峡万重青山的阻挠,冲出蜀地,眼前天高地阔,豁然开朗。李白伫立船头,眺望荆楚大地,千里平畴,视达无碍,感慨万千,得诗一首: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的标题是《渡荆门送别》。乍读全诗,似一首即兴诗。写了诗人初到荆楚平原的所见所感。既无送别之人,也无送别之事,诗题何言“送别”?
其实,这是首诗是《峨眉山月歌》的续篇。既有时间与事件上的承接,更有情感上的接续。
开篇两句即交代自己从何而来,所到何地,缘何而来。“渡远”即表明乘船远离家乡抵达“荆门”之外,回应“峨眉山月”不离不弃的伴随与照耀。“楚国游”回应与“君”不得不别离故土、远涉他乡的缘由。正源于此,才有诗意的流转,情感的承续。而眼前的景色山尽江流,天远地旷,月高云绮。面对此景,怎不別意横流,离情澎湃。唯船下的流水,从故乡出发,穿越整个蜀中大盆地,穿越三峡千山的重重阻挠,一直伴随着自己的行船,不辞万里,远送至此。
流水犹故人故土,一直与自己不离不弃。默默无言,昼夜相随。此“送别”非一般意义上的送别——是年轻诗人对故乡故人的难离难舍。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说得在理,却“删”掉了诗人此刻的独特情感——故土难离,故人难别。
尽管如此,但前景壮阔,未来可期,“行舟”依然要毫无留意地载着诗人星夜兼程地“渡远”他乡。
(待续;讲李白我是认真的;版权所有)
文/赵 斌 图/谭昌永、蒋戈
李白故里,四川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