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20向巴斯坦援物资(帕米尔也有春天)
运20向巴斯坦援物资(帕米尔也有春天)今年20岁出头的战士张健,笑起来还像个腼腆的大男孩。他是今年主动给团里写请愿书强烈要求再上高原的90名战士之一。记得刚入伍时,他就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走一趟,还想见到你“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月开头”,这是流传在帕米尔当地的一首民谣。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盛极一时的石头城,也是丝路南道交通的必经之处。千百年来融汇在此的文明流传至今,赋予了当地人勤劳淳朴勇敢的性格。然而,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有不少高原牧民仍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从2012起,每年的4月至7月,总有一行浩浩荡荡的车队,整齐平稳的穿行在从喀什去往塔什库尔干县的路上,义务为当地的各族老百姓运送着“安居”所需的各类建材、也传递着“富民”的希望。平均海拔3000米的高度、超过4000海拔的达坂,突如其来的大风雨雪、随时会有的山体滑坡、病和痛、血与汗都阻挡不了车轮行进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郭莉洁 赵建泓
当地的老百姓常说,帕米尔没有春天。是的,对于节气和四季变换来说,高寒的帕米尔的确没有春天,然而,当一辆辆运输车装载着搭建幸福家园的建材来到这里,当一年年兵爱民、民拥军的动人场景上演在这里,那些让人动容让人不能忘却的深厚情感,又何尝不是民族团结的春天,又何尝不是党的惠民政策的春天,又何尝不是精准扶贫政策下,各民族兄弟终将走向共同富裕的春天。
春到帕米尔
——新疆军区某汽车团支援塔县“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纪实
“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月开头”,这是流传在帕米尔当地的一首民谣。
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盛极一时的石头城,也是丝路南道交通的必经之处。千百年来融汇在此的文明流传至今,赋予了当地人勤劳淳朴勇敢的性格。然而,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有不少高原牧民仍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从2012起,每年的4月至7月,总有一行浩浩荡荡的车队,整齐平稳的穿行在从喀什去往塔什库尔干县的路上,义务为当地的各族老百姓运送着“安居”所需的各类建材、也传递着“富民”的希望。平均海拔3000米的高度、超过4000海拔的达坂,突如其来的大风雨雪、随时会有的山体滑坡、病和痛、血与汗都阻挡不了车轮行进的道路。这座曾经只有泥和土石铸就的沉寂的“石头城”,因为有了这些年年会来的“解放军”,因为有了这些“解放军”带来的党的惠民政策,温暖了、焕新了、沸腾了。
走一趟,还想见到你
今年20岁出头的战士张健,笑起来还像个腼腆的大男孩。他是今年主动给团里写请愿书强烈要求再上高原的90名战士之一。记得刚入伍时,他就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2012年5月26日,那是老班长李照进随团里第一次执行支援塔县拉运建材任务。之所以把日期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这个故事对于当时刚刚入伍的张健来说,就像平淡生活里突如其来的震撼。那天晚上11点多,天空飘着小雨,已经连续奋战十个小时的战友们大部分已入睡了。然而,已经有12年兵龄的李照进看了一眼外面越压越低的黑云,却怎么也无法入睡。白天大家刚刚装好的12车水泥,虽然都已经用防雨的篷布盖严实了,可李照进觉得心里还是不踏实。怕惊吵了战友,他悄悄起身套上雨衣,拎起枕边的手电就往车场跑。还没有到跟前,就看到有两道手电光在车厢板里忽隐忽现。走近一看,原来是时任连长郭利军和指导员汪令平已经先行出来查看了。他们俩也担心雨会下大,万一篷布间的缝隙会渗雨,打湿的水泥没法用,也没办法向老百姓交代。三个人赶紧清理积水、整理篷布再重新固定。雨越下越大,豆大的雨点打在车厢板上啪啪作响。
“不好,要下大雨!”
不知谁突然喊了这一句,刚才还鼾声四起的宿舍里,所有人条件反射似地从床上一跃而起,抓起衣服全都往车场冲,有的人甚至顾不上穿雨衣就加入了整理篷布的队伍中。
五月底夜晚的高原,战士们的身上都被冰凉的雨水浸透,但谁也没有多言语一声。这一夜,当战士们脱下湿漉漉的衣服又疲惫地睡去,郭利军和汪令平这两个年轻的连队主官却一夜未眠,为他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更为他们身边这群在滂沱大雨中忘记自己的可爱的战士们。这一夜,他们俩窝在其中一辆车的驾驶舱里,听高原上的倾盆大雨拍打着车身,然后互相感叹,一定要好好带这些“兵蛋子”。
张健说,当时听了这个故事,不知怎的,心里觉得一阵冷、一阵热。“冷”是因为想到雨水浸湿身体的自然反应,“热”是因为什么,他说不清,只觉得有股说不出的热流在心里涌动,只觉得“这样的路得去走走,这样的高原得去看看,才不白白当一回兵”。
去年,当他得知自己终于也有机会上高原执行任务了,这个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在兴奋之余又偷偷地上网搜索了一下帕米尔高原,搜索了一下自己将要走的这段新藏线。虽然,真实发生的故事和文字中形容的艰苦没有把他吓到反而让他热血澎湃,但临行前,打电话给远在家乡的父母,他却对即将执行的任务只字未提。他说:“苦一点的都不说,因为怕父母知道会担心。”
拉运建材要走的路百分之七十都修筑在雪山达坂之间,昼夜温差极大、紫外线照射比平原强30%、含氧量为平原的24%,机械输出功率下降20%,雨雪大风更是常有的天气。而拉运建材的这一任务又比平时训练的强度要大得多。官兵们人人都像时刻上紧的发条,不敢有丝毫懈怠,于是,警惕已经成了整个运输途中所有官兵的本能反应。
虽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高原总会给第一次到访的人来个猝不及防的“下马威”。头昏、嘴唇发紫、呕吐……初上高原的小兵张健把所有的高原反应症状都体验了一遍之后,在随车队把建材送到老百姓家中时,在第一次执行完任务,全县老百姓自发送别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心里曾经涌起的那股热流,是荣耀、更是动力。所以,当车队重新整装待发,他也和其他的战友一样做好了准备,还要再上高原。
这一路,默默追寻你
已经连续四年执行建材拉运任务的贾华海现在是八连二排的代理排长,这个有着16年兵龄的“老兵”因为有着丰富的行车经验,常常带领着头车行驶在车队的最前面。
记得有一次执行拉运建材的任务,车队从喀什出发时还是艳阳高照,行至半路却突降大雨,雨量急而密,贾华海担心会引发山路塌方,于是小心减速并立刻开启双闪灯以示提醒,同时提醒同车注意观察山上的情况。突然,贾华海看见前方不远的山上有几块石头开始滚落。“注意!前方有山石滚落,注意安全!”他心里一紧,一边通过电台通报情况一边带领车队平稳有序地停车。而此时,头车距离塌方点只有不到30米的距离。有惊无险,虽然讲述者风轻云淡,听者却心有余悸。然而,这一切的艰与险,在这个老兵的脸上始终是一幅沉稳和淡然。只是在问及他的家人时,这个看似冷面坚毅的汉子突然抽泣了,听得出,这抽泣是他用尽全身力气仍未能克制住的结果。
给他递上纸巾,我低头在纸上做着虚假的记录,不敢再看他的脸,模糊的眼角瞟到他攥着纸巾的手在不住地颤抖。静默了一分钟后,他接着说,每次上山执行任务时,家里人其实都是很支持我的,但我觉得亏欠他们太多了。对他们最多的情感竟然只能是“愧疚”。
父母生病了,从不跟儿子打电话,而是打给儿媳妇,因为知道他在执行任务;5岁的女儿生病了,妻子官晓红打电话跟他哭诉,他无法赶回,因为他在执行任务;妻子生病了,硬撑着还要打理家里的一切,他无法帮助,因为他在执行任务。贾华海说,谁不希望这样的时候能待在家人身边呢?可军人的职责总得有人去扛。一年里大半年都得在外执行各项任务,对父母的孝心,给妻女的关爱都能化作空闲时的一通电话、一句问候。吃了吗?吃的什么?孩子好吗?地里的庄稼怎么样了?但他却从来不问候父母的身体情况。他说他怕,怕一旦捅破了那层关心的窗户纸,心会乱,怕开不好车。
四连士官莫小林的妻子临产时,他也正在运送建材的路上,等他执行完任务回家探亲时,孩子已经五个月大了;八连代理排长高洪志,母亲做心脏搭桥手术,他硬着头皮跟战友借了2万块钱寄给亲戚代为照顾;八连连长熊俊瑞三次推迟婚期,并自愿放弃难得的婚假;九连代理排长顾龙宝30多岁了还是单身,好容易遇到个“心上人”,可却为了完成任务,也不得不把婚期一推再推……
2013年4月20日,在支援塔县任务临行前的那天上午,一向乐乐呵呵的八连驾驶员李乐始终沉默寡言,表情凝重。当他驾驶的车辆刚驶出营区大院,直视前方的眼睛突然落下了两行泪水。一旁的学员马瑞吓了一跳,李乐这才说:“对不起,昨天突然家人打来的电话,我奶奶去世了,我从小就是跟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我没给领导说,怕他们不让我执行这次任务。我得去,我奶奶说,部队就是咱的大家,得把大家的事情做好,不要挂念我们。”
不要挂念,无需挂念,又怎能不挂念?
在每个顾全大局的官兵身后,都至少有一个或几个家庭为之牵肠挂肚,都有许多颗心陪着他们一同在缺氧的时候忐忑不定、在翻越达坂的时候战战兢兢、在没有信号联系不上的时候无法安宁。当所有的思念和担心只能化作电话里哭泣的埋怨,当所有的嘱咐和叮咛都被轻描淡写成“我们好着呢,你放心好好干”,在这些汽车兵的身后,又有了一种默默的情感,这情感追寻着车轮驶向高原的痕迹,更追寻着这些官兵们在运输线上风雨无阻的背影。
据统计,2012年以来,团里先后有20多名干部骨干乘飞机提前归队,40余名官兵主动放弃探亲休假,10余名士官推迟婚期,20名干部战士主动客服家庭困难,多名官兵带病坚持执行任务,30多余官兵因为长期在高原执行任务身体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而这些数据仅仅只是来自于该团执行援塔拉运建材这一项任务。
送一程,不愿忘记你
班迪尔乡是塔县最偏僻的村庄之一,人烟稀少,当年大部分的村民还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2013年4月底,当运往该地的第一批援建物资送到时,村民们的态度不冷不热,这与在其他乡老百姓夹道欢迎的场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战士们觉得有些奇怪。这一切,团长王志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趁着和老乡们一起卸物资的机会,王团长逐渐了解到,原来,这里的村民一直以来都是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现在政府让他们安定放牧,要改变生活方式,让许多人尤其是一些老牧民心里很难接受。终于听到了老乡们的心声,可王团长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党的惠民政策是好的,可却没有让老百姓心里亮堂起来,最后一公里的“近民路”没有打通,王志和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迅速安排机关进行系统筹划,连夜抽调两名少数民族干部和两名代职医生,又加班赶制了党的惠民政策通俗读本和一些宣传标语。两天后,当第二趟运送物资到来的时候,车队中又多了医生和宣传员。巡医送药,用故事的形式给当地群众讲惠民政策,又过了三天,当车队要离开的时候,官兵们又看到了那依依不舍的熟悉画面。
这件事过后两个月,赴基层蹲点指导工作的分部权万仓政委,利用卸完物资的间隙,专程带领官兵看望了“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塔吉克族老人巴亚克。老人一家三代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以义务为解放军巡边担当向导、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团里的每一位官兵。每个人都觉得肩上又多担起了一份使命和责任,那就是要让这些可敬可爱质朴的同胞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他们坚持车队走到哪里,党的政策就传播宣讲到哪里;物资运送到哪里,就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哪里。这一程运送建材的道路,成了关怀、温暖千里绵延的运输线,成了富民政策了然于心的宣传线,成了文明风尚蔚然成风的传递线,成了民族团结深入人心的安全线。
从此,这一路,变得不再“单纯”却又无比“单纯”。
官兵们会将老乡家里需要拿下山售卖的核桃、羊毛等特产在集市上换成钱再带上山,当然每每还会偷偷地多补贴一点儿。每个官兵上山前都会进行大采购,不是为了路上多带些“能量”,而是为给山上的孩子们带去一些必须的书籍和学习用品。一位独居老人晕倒,战士陈新松连续五天在老人家中陪护直到老人康复;产妇难产,车队抽调车辆紧急送医,大家还凑了2000元钱帮助办理了住院手续,迪丽胡玛尔母子平安;帮村民修路、给村民寻找丢失的牛羊、给村民们送厚实的棉衣、给脸上皴裂的小朋友带护肤霜……这样的故事写也写不完。
依然是班迪尔乡,时间却来到了2015年。塔吉克族大妈帕努尔为了归还运送建材的战士迟航落在家里的军大衣,足足在村口等了三天,拿上大衣的迟航,除了给大妈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竟然再没说出一句话来。这样的真情诉也诉不尽。
砖房子盖起来了,路修起来了,人民幸福的笑脸荡漾起来了。
在军地各级的影响和带动下,在官兵和老百姓真诚交心的互动中,如今,援建任务区的人民已经彻底消除了思想上的顾虑,积极主动参与到共建美好家园、共促边疆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中。一个个香甜的馕饼,一杯杯醇香的奶茶,一盘盘清甜的瓜果,一句句“感谢,解放军”无不包含着人民对子弟兵的爱戴和深情。说起四年来的援建经历,让官兵最难忘的,还是每年任务结束时各族老百姓十里山路送军车的场景。忘不了那一群群看到军车就自觉停下,立在路边向车队敬礼的孩子们,忘不了他们在作业纸上歪歪扭扭写下的“解放军叔叔辛苦了”;忘不了送行的队伍中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高高举起苹果的老大爷,忘不了那一双双粗糙的却奋力挥动的手……
那一刻,驾驶舱外是热烈、是依依惜别;
那一刻,驾驶舱里是静默、是深深敬礼!
2016年4月25日,该团拉满建材的车队又要出发了……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郭莉洁 赵建泓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