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他从来就没把清风寨当过家(邹海贵把他乡当故乡)

他从来就没把清风寨当过家(邹海贵把他乡当故乡)“书记说过,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村民真正摆脱贫困。”邹海贵直言。(申家村新建成的钓鱼基地)申家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8年3月,南华大学机关党委副书记、教授邹海贵响应组织号召,来到这里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身为农家子弟的他对农村并不陌生,但刚到申家村,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无所适从。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几乎为零,公共服务十分落后,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极其落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张“脱贫致富”的白纸。如何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邹海贵从驻村第一天开始就绞尽脑汁,边学习边调研,边摸索边实践。征求群众意见后,结合申家村实际,邹海贵确定了“三结合、三突出”的工作思路: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目标,突出创新帮扶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脱贫攻坚与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一栋崭新的村部大楼缓缓映入眼帘。“走,带你们去看看咱们村里的黄桃。”一下车,皮肤黝黑的南华大学驻涟源市古塘乡申家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邹海贵就邀请我们去看村里的产业。当下正是黄桃成熟的季节,申家村去年种下的100亩黄桃今年已有部分挂果。

他从来就没把清风寨当过家(邹海贵把他乡当故乡)(1)

(申家村生态果园基地)

来到山顶的生态果园基地,一边是从炎陵引进的锦绣黄桃,一边是久负盛名、特色鲜明的古塘金秋梨。入园上山的道路两旁盛开的格桑花迎风飘动,“这个基地占地面积共300亩,其中100亩是黄桃,200亩是金秋梨,目前,大部分黄桃已经挂果,成熟的黄桃甜度能达到14,到明年就能进入盛产期,每亩净收益可达1万元。”邹海贵一边介绍,一边向我们展示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黄桃。

坐在山顶的凉亭里,嗅着阵阵沁人的花香,向四周张望,一个个山头种满了果树。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荒山野岭。

申家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8年3月,南华大学机关党委副书记、教授邹海贵响应组织号召,来到这里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身为农家子弟的他对农村并不陌生,但刚到申家村,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无所适从。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几乎为零,公共服务十分落后,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极其落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张“脱贫致富”的白纸。

如何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邹海贵从驻村第一天开始就绞尽脑汁,边学习边调研,边摸索边实践。征求群众意见后,结合申家村实际,邹海贵确定了“三结合、三突出”的工作思路: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目标,突出创新帮扶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把产业扶贫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实事求是与发挥优势相结合,把消费扶贫、健康扶贫和文化教育扶贫作为重要抓手,突出打造帮扶工作的特色亮点。驻村的当年,就实现27户112人脱贫,申家村整体脱贫摘帽。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他从来就没把清风寨当过家(邹海贵把他乡当故乡)(2)

(申家村新建成的钓鱼基地)

“书记说过,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村民真正摆脱贫困。”邹海贵直言。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经过走访调研,邹海贵认为脱贫攻坚要抓好抓实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于是,他着力推进村党支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培育村级组织后备干部,多次组织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赴韶山、花明楼和新化县油溪桥村等地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激发斗志。同时,他与村干部一起大力推进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规范垃圾处理,实施“厕所革命”和亮化工程,修订《村规民约》《申家村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扶贫先扶志,必须改变以往给钱给物的帮扶方式,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部群众一起干’。”邹海贵说,他和队员们坚决杜绝“塞钱给物”的简单做法,建立“帮扶公益金”制度,完善村勤劳致富、道德标兵和文明卫生户评比表彰办法,积极开展“屋场会”“亲帮亲、户帮户”活动,按照点面结合、强化奖励、分类实施的原则推进帮扶工作,至今共募集“帮扶公益金”6万余元、药品价值2万元,统一采购生产物资帮扶贫困户110户次,奖励勤劳致富先进典型50余人次,奖励贫困学子、慰问老党员等40余人次。今年疫情期间,村里党员干部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党员捐款率达100%。

他从来就没把清风寨当过家(邹海贵把他乡当故乡)(3)

(邹海贵在村里开办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本领)

邹海贵还依托学校资源,组建研究生支教团,6名研究生扎根古塘乡开展支教,为古塘乡基础教育注入新力量。在村里开办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本领。至今讲习所已开讲20余期,参与群众超过800人次,内容涉及扶贫政策、农业科技、医疗卫生、乡风文明、普通话、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深受欢迎。组织申报了2个国家农村科技助力示范项目,获得科普经费20万元,并邀请湖南省农科院10余位专家到申家村举办实用技术讲座20多场。组织南华大学13个学院和博士服务团师生200余人次先后来到申家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开展支教、义诊、电商扶贫、文艺汇演等,引导学校9个科研项目落地申家村,其中计算机学院的电商兴农项目开花结果,全村7户贫困户因此触网、开了网店。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他从来就没把清风寨当过家(邹海贵把他乡当故乡)(4)

(贫困户吴选平正在喂鸡)

“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经过细致调研,我们发现申家村海拔高、温差大,土壤天然富硒,利于种植特色作物,发展富硒农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邹海贵制定了《申家村产业发展规划》,组建了种养专业合作社,先后从各方集资300万元建设生态果园、富硒稻米加工厂、稻田养鱼基地和走山鸡养殖场,“一主三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个集果树种植、采摘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果园示范基地呼之欲出。

他从来就没把清风寨当过家(邹海贵把他乡当故乡)(5)

(从土地调研、产业规划到土地流转、果树疏果、施肥,每一步,邹海贵都全程参与)

从土地调研、产业规划到土地流转、果树疏果、施肥,每一步,邹海贵都全程参与。申家村富硒稻米加工厂2018年建成投产,两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申家片130亩稻田已经完成种养立体化改造,稻田养鱼基地基本建成。

他从来就没把清风寨当过家(邹海贵把他乡当故乡)(6)

(大米碾好了,山鸡长大了,果子成熟了,猪牛该出栏了,邹海贵与队员们成了村里农特产品的“代言人”,帮助村民推销农产品)

大米碾好了,山鸡长大了,果子成熟了,猪牛出栏了,邹海贵与队员们成了村里农特产品的“代言人”,帮助村民推销农产品。他积极推进“以购代捐”“以购代帮”方式,促成南华大学后勤集团与村里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建立农产品销售微信群,发动家属、亲戚、朋友和学校老师购买申家村农产品。他先后30多次组织出售贫困户农产品,包括金秋梨、大米、土鸡、牛肉、猪肉等,两年多时间,总销售额近300万元,30多户贫困户直接受益,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全村贫困户拿到了分红。

“谢谢南华大学的吴老师和扶贫工作队,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谈到驻村帮扶工作队,今年60岁的贫困户吴选平脸上绽放着笑容。她养殖多年,以前以沿街售卖为主,鸡鸭难以卖出。在邹海贵等帮助下,她鸡鸭销售一空,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现在她专心养殖,养殖规模达到600多只鸡、100多只鸭。

邹海贵坚持把消费扶贫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做好长远规划,引导村合作社注册农产品商标,打造品牌和电商服务平台。“我们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计划2020年完成消费扶贫120万元,并把消费扶贫作为学校决胜脱贫攻坚的十大任务之一,明确2020年脱贫攻坚期结束后,将消费扶贫再延续5年。”邹海贵告诉记者,学校还将派遣“三下乡”电商扶贫团队来村里为村民培训直播卖货。

利用学校资源改善当地医疗条件

他从来就没把清风寨当过家(邹海贵把他乡当故乡)(7)

(南华大学附属医院医生为贫困户诊疗送药)

申家村此前共有52户贫困户,其中29户因病致贫。在致贫的诸多因素中,与健康、医疗相关的问题尤为突出。

“2016年,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曾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们将充分利用学校医疗资源,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努力改善申家村、古塘乡的医疗卫生健康水平,竭尽所能帮助群众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邹海贵坚定地说。

在邹海贵的努力下,由南华大学捐资80万元改扩建的“申家村综合服务中心”今年6月竣工,投入15万元建成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已投入使用,并派遣村医前往南华大学附属医院培训学习。以后,群众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就可以在家门口治疗了。

他从来就没把清风寨当过家(邹海贵把他乡当故乡)(8)

(邹海贵走访贫困户)

2019年7月,南华大学健康扶贫基地在古塘乡挂牌。学校附属医院先后向古塘乡卫生院捐赠了价值308万元的医疗设备,包括卫生院急需的数字X光机、彩色B超机、生化分析仪、远程诊疗系统等,并提供远程诊疗服务。学校附属医院还组建支医团,定期派遣高水平医生到卫生院坐诊,并不定期开展义诊,免费培训卫生院医生。“在南华大学的帮助下,我们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门诊人数、住院人数等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古塘乡卫生院院长吴勇湖难掩兴奋。

学校还捐资30万元为全村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投入近20万元修建申家村文化广场,捐资3.7万元购买垃圾箱,规范村里垃圾存放和处理;完善了安全饮水工程,实施了3个水利基础项目,修缮了2个水库;硬化了乡村公路5公里,新修公路5公里;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动员全村首批120户参与。“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马路通到了家门口,不但有地方倒垃圾,晚上还有路灯,上厕所比原来方便多了。”村民吴博溪高兴地说。

如今的申家村拥有欣欣向荣的产业、宽阔整洁的道路、清新宜人的环境,成为了湖南省壮大集体经济试点村、涟源市文明标兵村、涟源市乡村振兴试点村。而脱贫攻坚的受益者——广大申家村群众,早就把邹海贵这个“视他乡为故乡”的外乡人当作了“自家人”。

他从来就没把清风寨当过家(邹海贵把他乡当故乡)(9)

(邹海贵走访贫困户)

“能参与到扶贫这项伟大工程中很有意义,看到群众都富起来了,村里越来越好了,我心里由衷地高兴,拥有满满的成就感。”邹海贵如此说道。(记者 张丽艳 龙明伟 通讯员 李凯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