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为什么那么火(网络知识付费大潮中)
知识付费为什么那么火(网络知识付费大潮中)但知识不是普通的商品。周志强提起他与一位学生的一次关于论文写作的通话,学生在20分钟的电话里连续几次引用了高晓松、梁文道等几位知识付费“网红”的观点。“我感到非常震撼,网络知识付费领域的内容,不仅指导这位学生的人生,还指导着他的学术思考。”刘擎认为,这是因为知识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辅助。在网购平台上买到假货,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而购买到品质不佳的精神产品,它带来的麻烦会更大。电影《无问西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上课场景 图源网络理论上,网络知识付费市场给予任何知识同等的机会成为商品,消费者可以在平台上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事实却有所不同。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周志强在论坛开始便点出,如今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知识是网络知识付费产业中的核心商品。他举例,在网络知识付费平台上,讲述“鲁迅是什么”比“为什么是鲁迅”更值钱,解释一部电影“为什么”比解释其“是什么”更吃亏。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盛行
近年来互联网出现了付费音视频课程,该种形式的知识获取被人们称为“知识付费”。不论是作为社交平台兴起的知乎,或是音频平台喜马拉雅,还是独立知识付费平台得到,都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艾瑞咨询提出,2016年是中国知识付费的元年。据其发布的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2017年中国有1.88亿人购买了知识付费产品,2018年该数值达到了2.92亿。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49.1亿,同比增长近三倍,预计到2020年,该产业规模将达到235亿。
蓬勃发展的网络知识付费产业中,上亿名普通听众用付费的方式购买著名专家学者和各界名人的授课内容,他们购买的究竟是什么?4月18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第五届思勉人文思想节邀请了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周志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擎、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陈龙、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宋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贵良参加“网络时代的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主题论坛,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编叶祝弟共同主持论坛,一同讨论网络知识付费中的知识特点和其反映的社会诉求。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编叶祝弟共同主持论坛 图片作者:陈晓煜
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大行其道,抢银行比建银行更简单?
理论上,网络知识付费市场给予任何知识同等的机会成为商品,消费者可以在平台上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事实却有所不同。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周志强在论坛开始便点出,如今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知识是网络知识付费产业中的核心商品。他举例,在网络知识付费平台上,讲述“鲁迅是什么”比“为什么是鲁迅”更值钱,解释一部电影“为什么”比解释其“是什么”更吃亏。
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盛行并非从今天开始。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提到,更早一些,在机场、火车站里的书店里可以看到大量的成功学和心灵鸡汤。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现象迅速从出版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他补充,可以依靠网络知识付费平台进行知识生产的知识,往往都是一些简化的、大众化的知识,表面上打着知识的旗号,其实都是用作消费、休闲的一些东西。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郭强教授指出,这是因为大众正处于一个感觉世界,而不是理性世界。“他们要听的是人文的,而不是马克思的。”
不少人羡慕《无问西东》电影里民国时期的学术情怀和对知识的态度。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刘擎教授指出,民国时期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11万,当时全国有4亿人口;如今我国人口14亿,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共有3000万名。他认为,当一种知识要保持它的高贵和典雅的时候,它必须仅为少数人所有,这与平等主义的理念是相矛盾的。东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宋伟教授补充,人文知识和实用知识、精英知识和大众知识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甚至是悖论和张力。只不过在今天,网络知识付费中知识发布的门槛大大降低,因此这个矛盾格外突出。原则上,任何人只要拥有一个网络账户,只要发布内容且有人购买,就构成了网络知识付费。
电影《无问西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上课场景 图源网络
但知识不是普通的商品。周志强提起他与一位学生的一次关于论文写作的通话,学生在20分钟的电话里连续几次引用了高晓松、梁文道等几位知识付费“网红”的观点。“我感到非常震撼,网络知识付费领域的内容,不仅指导这位学生的人生,还指导着他的学术思考。”刘擎认为,这是因为知识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辅助。在网购平台上买到假货,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而购买到品质不佳的精神产品,它带来的麻烦会更大。
“知识购买的过程是一次知识崇拜的过程”
在网络知识付费平台上,郭德纲可以轻易击败所有熟读中国古诗词的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在自身参与知识付费过程中发现,诗词类知识付费节目的点击量与讲师的诗词累积量并不匹配。他将知识付费类比为听歌,认为知识付费的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表演。“可能我喜欢这个人、喜欢这个声音、喜欢一种在耳边娓娓道来的感觉,那么我就掏钱了。”知识付费实际上只是满足了受众的某种愿望,消费者并不需要真正了解讲师有多少知识,而是需要感觉到这位讲师有多少知识。
身着西装、站姿端正,网络知识付费平台上的讲师都是知识帅哥和知识美女的模样。周志强将这种表演总结为知识权威主义,认为这更像是知识偶像化的副产品。此外,消费者很自然地不愿意丢弃或质疑花钱买来的知识,因为自己购买的商品不容许他人侵犯,否则这个商品就会贬值。消费者希望网络购买的知识保值,一直存在下去,能够支撑消费者的思想。
2018中国在线知识付费产业图谱 图片来源:艾瑞网
陈龙从另一方面解读了消费者的状态,认为网络知识付费体现的只不过是一种休闲的需要。“各种游戏都玩过了,我现在想玩点知识。”知识付费产业中的商品可以填补消费者关于某方面知识的空白,减少消费者大脑中的不确定性,例如一场细菌的讲座、一个关于收藏品的介绍、一则历史故事。进一步地,他指出,这是一种社会焦虑、社会不安全感。追溯到十年前,考证在当时是一个热门市场。这个潮流过去之后,知识付费接棒而上。人们不断地想通过类似的方式感觉到自己在教育、职场竞争中有一定优势。
作为更便捷的知识获取渠道,网络知识付费承担着更多责任
只要能获取互联网,拥有知识付费平台上的账号并购买知识节目,一个人就可以获得知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贵良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指出网络知识付费平台的出现对于有求知欲望的消费者是件好事。他小时候从家里到镇上要走三十里路,早晨五六点出发,在镇上的新华书店买几本《李尔王》的连环画,又走三十里路回家。这样的知识获取经历让他感慨,如今知识付费平台为许多人都提供了知识获取的渠道,这其中知识节目的水准和成本等问题值得商榷,但作为一个学习的平台,他很赞同。
这确是一个让更多人获得教育的机会。周志强认为并不需要取消网络知识付费,但他也不认同现有的网络知识付费生态。因为现在网络的知识付费是由资本控制的,资本市场是把知识和知识生产者都做成了商品。
《娱乐至死》,作者:[美]尼尔·波兹曼,译者:章艳,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5年5月
启蒙运动时,许多精英编制百科全书;宗教革命时,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出德语版本。这都是知识商品化和大众化的过程。刘擎认为,资本并不是一个总体逻辑,其中有许多人的自主意识,对知识付费的看法取决于自身的立场。如果站在一个更具有同情心的、更具有平民精神的立场,马丁路德的翻译行为让与该种知识无缘的人能够有机会去接触,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另一方面,知识在大众化、商品化的过程中包含一个不可逆转的、未必是负面的损失,即知识的含金量和高贵性有所降低。他借用《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的观点,对网络既抱有怀疑,又抱有期望。“他认为这是一个民主的时代。它有一种民主的潜力,是让人可以觉醒的。”
记者 李永博 实习生 赖鼎睿
编辑 张进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