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保本点符号(如何快速进行多产品组合)
管理会计保本点符号(如何快速进行多产品组合)2、变动成本投入:车间生产产品的人工工时、机器工时、主要材料投入、辅料投入;1、核实生产数据;3、数据整理汇总,开始“本量利”分析。说干就干,小Z带着去年财务统计的销售数据来到了销售部,找到主管小A,幸亏小A和小Z平时关系不错,小Z在销售部“现场办公”一天,终于把一年的销售数据核实完毕。回到办公室,已经是下午6点,小Z拨通了生产部主管小B的电话 因为和小B同批进公司,关系不错。小B放下手上的工作第二天陪小Z一起整理产品的生产数据。挂完电话,小Z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拿出本子把需要哪些生产数据进行了整理:
本文为小安老师的《安财论道》团队为实现“助力财务转型 、提升财务价值”,对会计实操中一些相关内容的总结分享,为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安财论道,侵权必究,不得随意更改和删减。某年年初,老板找到财务小Z,“小Z,你看,去年公司生产了一批两个产品X、Y,都卖完了,你去了解一下:1、这批产品的销售盈利情况;2、我们在卖出多少产品后开始实现盈利的。尽快告诉我结果,马上要开始今年的生产计划了。”小Z:“好的,老板,我尽快!”
老板走后,小Z马上调取了去年两种产品的销售数据。但是该如何进行呢,就坐在财务部“闭门造车”?小Z脑子快速运转,用笔列出了具体步骤:
1、到销售部核实销售数据(销售数量、收入);
2、到生产部了解产品生产投入情况(生产数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3、数据整理汇总,开始“本量利”分析。
说干就干,小Z带着去年财务统计的销售数据来到了销售部,找到主管小A,幸亏小A和小Z平时关系不错,小Z在销售部“现场办公”一天,终于把一年的销售数据核实完毕。
回到办公室,已经是下午6点,小Z拨通了生产部主管小B的电话 因为和小B同批进公司,关系不错。小B放下手上的工作第二天陪小Z一起整理产品的生产数据。挂完电话,小Z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拿出本子把需要哪些生产数据进行了整理:
1、核实生产数据;
2、变动成本投入:车间生产产品的人工工时、机器工时、主要材料投入、辅料投入;
3、固定成本投入:车间主管的工资、水电费、机器折旧费、房租费。
第二天一早,小Z到办公室拿上本子马上到了小B办公室,和小B一起“一问一答”终于把相关数据收集整理完毕,一看时间已经是晚上8点,并邀请小B一起撸串,表示感谢。
数据整理
小Z把从销售部、生产部获得重要资料进行了整理汇总,得到了以下数据:
(一) 传统做法
小Z根据所学知识,列出了产品X、Y“本量利”分析的步骤:
1. 计算总固定成本,单个产品的边际贡献&边际贡献率;
2. 计算加权平均边际贡献&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3. 计算盈亏平衡量&盈亏平衡收入;
4. 计算单个产品的盈亏平衡量&盈亏平衡收入:
✔产品X的盈亏平衡量=盈亏平衡量*销量占比
✔产品X的盈亏平衡金额=盈亏平金额*销售金额占比。
具体计算分析:
1. 产品组合固定成本总额= $40 000 $60 000 = $100 000
2. 产品X的单位边际贡献=($4 500 000-$2 100 000)/150 000=$16
3. 产品Y的单位边际贡献=($3 200 000-$1 200 000)/80 000=$25
4.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 $16 * 150 000 / ( 150 000 80 000 ) $25 * 80 000 / ( 150 000 80 000 ) = $19.1
5. 总“保本点”= 固定成本总额/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 $100 000 / $19.1 = 5 235
6. “保本点”产品X销量= 5 235 * 150 000 / ( 150 000 80 000 ) = 3 414
7. “保本点”产品Y销量= 5 235 * 80 000/( 150 000 80 000 ) = 1 821
(二) 建模分析
在进行以上“本量利”分析过程中,小Z发现有好些“步骤”看似“必需”实则是重复可“消除”的,但是小Z不是很肯定,趁着还有时间,小Z开始了建模分析:
模型:公司生产并销售两种产品X和Y,以下是关于销售这两种产品的部分财务数据:
还是一样的运用“传统”的步骤进行“本量利”分析,通过推导(推导过程此处略,感兴趣的可以后台留言获取),得到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
两个产品组合的保本点销量= (总固定成本/原总边际贡献)*单个产品原销量
两个产品组合的保本点销售金额= (总固定成本/原总边际贡献)*单个产品原销售金额
(三) 对比验证
小Z看着通过模型得出的结论,原来繁琐的加权平均可以简化到不需要加权平均,非常感慨。但是,是否真的可以这样做呢?小Z根据前面分析的数据利用新做法,进行了验证:
新的产品组合“保本点”分析:
1. 产品组合固定成本总额= $40 000 $60 000 = $100 000
2. 产品X、产品Y总边际贡献=($4 500 000-$2 100 000) ($3 200 000-$1 200 000)=$4 400 000
3. 产品X销量= $150 000 * 100 000 / $4 400 000= 3 409
4. 产品Y销量= $80 000 *$100 000 / $4 400 000 = 1 818
通过验证可以发现,以前需要7步完成的过程,现在只需要4步即可得出结论,而且不需要再进行复杂而且易错的“加权平均”。
总结传统的多产品组合的“保本点”分析,因需要“加权平均”过程复杂易错,新的多产品组合的“保本点”分析过程简单、快速,结论易记,而且经过多次验证,此法不仅仅实用于2个产品,而且实用于2个以上的产品组合的“保本点”分析。
为什么小Z能顺利的对产品进行“保本点”分析,除了相关知识扎实以外,更重要的是,小Z不“闭门造车”,主动到销售、生产部门了解业务,只有真正的了解了相关业务过程,才能准确的掌握相关数据,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分析支撑。另外,小Z能得出如此简便的结论,还是那句话“财务的尽头是数学”,在平时学习、工作中勤思考,多动手,常常能打破传统,获得全新的收获,这些“收获”就是成功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