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情歌100首连续播放(咫尺天涯)
经典情歌100首连续播放(咫尺天涯)手机是为了方便人交流而发明的,可每个人更喜欢低头摆弄、刷屏而不愿抬头给别人一个微笑,或者一个回应。这俨然成为一个悖论,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日本新华侨报》载文称,智能时代,人们比过去任何时代的人都感到孤独。智能手机在快速降低人们的社交能力,建起一堵高高的“心墙”。手机里的人越来越生动活跃,现实中的人越来越陌生冷漠。正应了那句著名的判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我们已经被手机包围并被绑架,身心的“城池”正在沦陷。我们已经忘记了没有手机的感觉了。我们已经生疏了静静地读一本书的惬意。我们已经不会提笔写信,那种拆开家书,“见信如面”时的激动,也许永不再有了!一机两屏、双卡双待、4G网络,科技越来越进步,人们身上的手机却越来越多。人未坐稳,几个手机已拍在桌上,让人想起当年打鬼子的“双枪”李向阳;微信、微博、朋友圈、APP,我们把太多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付诸手机;
这是我们太熟悉的画面。从少年到老年,几乎每个人都“沉浸”在智能手机里:专注、忘我、陶醉,虽身在咫尺,却心在天涯。
在候车室,在地铁里,在电影院,在餐桌旁……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群,却是惊人相同的动作——看手机。人们似乎已经熟练掌握了心有二用的诀窍,走路、吃饭、开会、骑车……在做这一切的同时,不时瞄一眼手机,见缝插针地发个笑脸点个赞,生怕把自己弄丢了;睁开眼的第一件事,睡梦前的最后一眼,都忠诚地奉献给了手机。欲罢不能,难舍难分,人们已经离不开这个冰冷又烫手的魔盒了。
此前,美国马里兰大学对世界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无媒体体验,要求他们在一天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大部分学生表示,失去手机让他们“坐卧难安”,很多人甚至没能完成整个项目。撇开国籍、文化、生活环境背景等因素,所有学生在失去常用媒体后都表现出孤独、烦躁、困惑、焦躁、易怒、不安、紧张等负面情绪。
统计显示,早在两年前,我国智能手机用户就已超过5亿,中国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城市老人和村镇少年,正源源不断地加入智能手机使用者的行列。
我们已经被手机包围并被绑架,身心的“城池”正在沦陷。
我们已经忘记了没有手机的感觉了。我们已经生疏了静静地读一本书的惬意。我们已经不会提笔写信,那种拆开家书,“见信如面”时的激动,也许永不再有了!
一机两屏、双卡双待、4G网络,科技越来越进步,人们身上的手机却越来越多。人未坐稳,几个手机已拍在桌上,让人想起当年打鬼子的“双枪”李向阳;微信、微博、朋友圈、APP,我们把太多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付诸手机;上网、下单、支付、收快递,我们把生活变得简单却机械;大众点评、滴滴打车、携程订票、O2O、支付宝,我们省却了繁琐的手续和漫长的等待,却将节省的时间重又奉还给手机;晒美食、晒美颜、晒走步烧脂肪,却也在无形中晒了自己的隐私……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甚至心向往之,趋之若鹜——“乱花渐欲迷人眼”,道是有趣却无聊。
《日本新华侨报》载文称,智能时代,人们比过去任何时代的人都感到孤独。智能手机在快速降低人们的社交能力,建起一堵高高的“心墙”。手机里的人越来越生动活跃,现实中的人越来越陌生冷漠。正应了那句著名的判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手机是为了方便人交流而发明的,可每个人更喜欢低头摆弄、刷屏而不愿抬头给别人一个微笑,或者一个回应。这俨然成为一个悖论,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一张来自西方的图片让我印象深刻。镜头对准的是一群观众,他们忙不迭地在拍照,转发,分享,只有一位白发老妪,惬意地将交叉的双手放在栏杆上,微笑着、欣赏着。她的从容和优雅让人肃然起敬。我想,只有她才算得上真正到了现场,而其他人,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的是一堆花哨的照片和“到此一游”的虚幻。
我不知道人们是否都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沉迷于手机而不能自拔。难道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真的已经成为一种“遗失的美好”?
上周日,河南日报“中原风读书会”在省会一家书店举办活动。踏入书店,琳琅满目的书和安静阅读的人一下子映了个满眼,竟让毫无准备的我有些吃惊。我看到了许多席地而坐的花季少年,没有喧哗,没有嬉闹,他们每个人捧着一本书,在静静地阅读。我没看见一个孩子在玩手机!
这场景,让我不禁联想起76年前发生在伦敦肯辛郡的动人一幕。惨遭德军轰炸的“荷兰屋图书馆”废墟上,三位绅士静静站立、安详阅读的身影带给世人的震撼,远远盖过了德军的炮火。它让人相信:“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