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冷落汤和(明初开国元勋汤和靠什么得以在朱元璋手下颐养天年)
朱元璋为何冷落汤和(明初开国元勋汤和靠什么得以在朱元璋手下颐养天年)
汤和,今安徽凤阳人,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一条街上长大的发小,也是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将领,历史记载汤和从小就一表人才胸怀大志,聪明善谋略。1352年,26岁的汤和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因为表现出色被授予千户,而此时朱元璋一名毫不起眼的小和尚,据说汤和念及旧情便写信邀请他同参加起义,朱元璋入了队以后,因为他长相颇为奇特,受到郭子兴重视,还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了朱元璋(即马皇后)。《汤和传》有记载:"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 之。"但是当时郭子兴部队里一众老干部都很不服气,但只有这个汤和也许是看出朱元璋并不是普通人,而对他"独奉约束甚谨",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对汤和的诸多好感,估计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
汤和毕生好酒,自古以来,酒可乱性,酒可坏事。史料之中,曾多有记载,说汤和"颇有酒过"。不过,汤和喝酒,虽常有过,但有些事似乎是故意为之。《汤和传》曾记有一事:"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当时,汤和镇守常州,曾经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批准,郁闷之中,他照例是要喝酒的,然后说出了这一段怨言。以汤和之功大,何须主动表白之? 其实,汤和的用意是清楚的。他只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汤和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一点小事,可以酒后胡言,而且酒话中要争的,仅仅是一点点功劳而已。
其实,汤和是何等聪明之人。他从小就有雄心壮志,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洪武一朝,功臣纷纷被诛杀,特别是胡惟庸案发,牵连无数。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权。于是,他作出重大决定,主动辞官,回家养老。照理说,朱元璋应该有点挽留之意才是,毕竟,既是儿时伙伴,又是"起义引路人"。他的反应是大悦,然后"立赐",居然立即准奏了,马上在凤阳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赏赐。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汤和明白自己的心意。
回乡后汤和从不以功臣自居,不谈政治,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涉政事,并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给朱元璋留下整天吃酒下棋、含饴弄孙、怡养天年的印象,在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功臣的洪武一朝,汤和善终的奇迹当归功于他激流勇退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