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96岁老人写的书(82岁的老奶奶不听劝)

96岁老人写的书(82岁的老奶奶不听劝)“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千万别偷懒。”是姜淑梅的座右铭。在我们眼里,这个年纪应该在家养老,眯着眼睛安逸地晒个太阳;或者缠绵病榻,今天过着明天未知的日子。但在姜淑梅看来,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作者:柳兮

“俺家门前一棵桃,青枝绿叶梢儿摇。开的桃花一样大,结的桃儿有大小。大桃摘了集上卖,小桃树上风来摇……”

这首清新淳朴的民谣,是82岁老奶奶新书《拍手为歌》里的片段。

今天的主人公叫姜淑梅,一位82岁的老奶奶。

在我们眼里,这个年纪应该在家养老,眯着眼睛安逸地晒个太阳;

或者缠绵病榻,今天过着明天未知的日子。但在姜淑梅看来,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96岁老人写的书(82岁的老奶奶不听劝)(1)


文盲老太60岁开始学写字,活到老学到老

“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千万别偷懒。”是姜淑梅的座右铭。

在写作之前,她“大字不识”一个,在众儿女眼里是一个“无大用”的人,只能做做饭,带带孩子。

59岁那年,她的丈夫在秦皇岛因车祸去世,从此她变得郁郁寡欢。在她眼里,丈夫就是天,现在天塌了,她生命的意义何在?她每天强迫自己忙起来,打扫卫生,擦拭家具。

可一旦闲下来,她就像掉进了无底洞,找不到出口。

做教师的大女儿张爱玲担心她一蹶不振,就开导她:“娘,你别一天天光寻思我爸那点事了,想也没啥用,你学认字吧。”

认字?这不是在跟她开玩笑吧?她一个60岁的老太太,还要像小学生一样念书?

虽然她从小就仰慕文化人,也喜欢听女儿念书里的故事,但让她学写字,比登天还难。

女儿鼓励她:“娘,从前你不止一次说过,特别渴望成为读书人。现在我们都成家立业了,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为什么不为自己活一次呢?有梦想任何时候都不晚!”

女儿的话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之后好几天,她一直在思考以后该何去何从。6个儿女都成家立业,争着给她钱花,可她不愿意,不是自己挣的钱,她花着“不得劲”。

她不能这样坐吃等死,她也要为儿女做点什么。

她每天的任务是带孙子,给女儿做饭。为了能言传身教,很好地辅导孙子,她找到女儿说:“大妮,我听你的,从现在开始,你教我认字!我学会了就可以读故事给宝宝听。”

女儿喜出望外,这正是她期待的结果,她那个好强的母亲又满血复活了!


96岁老人写的书(82岁的老奶奶不听劝)(2)


下决心容易坚持难。最初的时候,姜淑梅不知道从哪开始。

张爱玲说:“我小时候经常听见你哼歌,你不是挺爱唱歌的吗?”她鼓励母亲从认歌词开始。张爱玲把用过的新华字典找出来,教她如何使用。

自从学习认汉字,张爱玲就发现老母亲格外用心,整个人都有了精气神儿。大街上的广告牌,病历本,菜单,走到哪学到哪,只要有不认识的字她就问。

有时候出门在外,没带字典,姜淑梅就把不懂的字记下来,回来问女儿。

刚学会几个汉字,她就开始照着写。

写第一个汉字的时候,她觉得可难了,写写就用橡皮蹭几下,蹭得那个纸黑得呀,像被碳水浸泡过,连手上,身上,弄得都是铅笔灰。

她写字不懂笔顺,写“淑”字,写完三点水,先写一个大竖。

隔了好久她才知道,写完竖还要勾一下。写“姜淑梅”,拿来一看是“姜淑海”。一个“树”字能写成三个字,写得咧咧巴巴,手还哆嗦,她打了退堂鼓。

张爱玲就哄她,说小学生刚学写字时都这样,“你不学干啥去?学一个字儿是一个字儿呗。”写到第五天,小学生问老师,“你看看我写的字是不是好了?”老师夸她越来越好。

一鼓励就来劲。姜淑梅一天比一天写得多,“有趣儿了,一天我就睡四个小时觉,没觉了。”

就是靠这股韧劲,姜淑梅越写越顺,越顺越写。

写作绘画用纸,张爱玲用过的A4单面打印纸,药盒的纸壳背面,作文本纸,还有鲜花包装纸、生日蛋糕盒……家里凡是能写字的纸片,都被她密密码码地写上了字。


96岁老人写的书(82岁的老奶奶不听劝)(3)


作家是这样练成的

姜淑梅和女儿的婆婆住在一起,两位老人性格都开朗和善。每次张爱玲一叫“娘”,两位老人都抢着答应。从此以后,张爱玲喊她们“娘”。

婆婆是东北人,两个老太太有时一块儿喝酒。张爱玲说,你们这两个老人呀,好像还有一肚子花没开呢。她觉得两个老人没接受过教育,没有正儿八经的职业,没有展示的机会,把她们给耽误了。

“老妹儿,你有多少花没开呢?”姜淑梅问亲家。

“落了。你呢?”

“我还有一大嘟噜花儿没开呢。”

这些花怎么办,姜淑梅想来想去,唯一能为女儿做的,就是给她提供写作素材,因为自己有一肚子故事。

那时张爱玲已经是中国作协会员,平时很忙,根本没空写,让她自己写。她说:“娘,过去经历的各种事情,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有体会。别人写不出你那种感受。”

姜淑梅一听,有道理。再说自己现在又识字,写就写,写不好大不了自己看着玩呗。

但从哪开始写呢?女儿说,平时怎么跟别人讲故事,就怎么写。

听着容易做时难,有时,一天还写不了一句话,只写几个字。就这样,每天攒一点,像砌砖墙一样慢慢往上垒。

除了一天睡四个小时,她剩余的时间都在写作。

写战争时代的生活,闯关东时的“购票证”,她和没见过面的丈夫去领“结婚证”,她丈夫如何过世,她的父母双亲……

写父母的时候,姜淑梅像着了迷,越回忆细节越深刻。

那种感觉就像,刚开始只是想找一颗珠子,最后抓出来,却是一串项链一样。她跟女儿讲:“我想起你姥姥、姥爷活着的时候了,每次回忆,他们好像就站在我对面和我说话”。

女儿说,“他们在你的文字里重新活了一次。”


96岁老人写的书(82岁的老奶奶不听劝)(4)


姜淑梅写顺手后,对自己要求越来越严格。她说:”我一写就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我不想说废话,要是用两个字能说明白这个事,我绝对不用三个字。“

有一次,姜淑梅写了一个故事,起名叫闯关东,结果被张老师连续批评,返工了三遍。

那几天,女儿每天六点多起床,都能发现在那点着台灯,返工作品的老母亲。

渐渐地,姜淑梅想起的越来越多,细节也刻画得越来越好。

在单独成了一篇故事的《大宿舍》里,姜淑梅用寥寥几笔就将大家挤在一起睡的场面描写得活灵活现,连张爱玲这个专业作者都赞口不绝。

在所有故事里,写作最艰难的就是《挨饿那两年》这一篇。

她用第一人称描述了自己和儿子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粮食短缺,被婆婆不公平对待的事。那段时间的痛苦经历,连回忆都需要勇气。

有人劝她别写了,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姜淑梅:“不行,不行,我得写下来,我自己的难事我得写下来,叫我的孩子知道我是咋活过来的。”

经过半个月的痛苦坚持,姜淑梅终于写完了《挨饿那两年》。女儿看了之后说:“妈,我只知道你过去很苦,没想到这苦比我想象得还痛苦百倍。”张爱玲把这篇故事放到博客上,很意外,有很多网友关注并留言。


96岁老人写的书(82岁的老奶奶不听劝)(5)


网红作家和传奇奶奶,是岁月和时代最好的馈赠

最先关注的是《读库》特约审校马国兴。

他知道挨饿年代的历史,但他从姜淑梅的故事里看到了更生动的细节——在山东因为挨饿,四年没来月经。

在东北吃饱了,三个月就来了月经,生了二儿子——集市上大公鸡和榆树皮价钱一样,没人会买公鸡,因为买后去毛去骨头,损失大,榆树皮可以多吃几天。

在马国兴看来,历史需要个体的感受,而姜淑梅的记忆是带着体温,甚至血泪的。他把姜淑梅推荐给了《读库》。

2013年《读库》发表了她的文章,付了3000块稿费。老太太高兴得几乎一宿没睡觉,“我写的东西还能发表?”

姜淑梅写后辈们不知道的事,写自己深埋心底的事。她原本只想把这些文章订成本子,给子孙们看,让他们知道老一辈的苦。没想到居然发表了!

“还能出书。”女儿鼓励她。出书,她想都不敢想。

姜淑梅觉得,自己能活到今天,能一诉衷肠,有人听,就已经很满足了。做人要知足,至于出不出书,就随缘吧。

有一天,母女两人在沙发上聊完天,张爱玲回房间打开博客,看到一条留言:您好,我是出版社图书编辑陈亮,想给您母亲出书。


96岁老人写的书(82岁的老奶奶不听劝)(6)


张爱玲喜出望外,慌忙把这个喜讯告诉母亲。此时姜淑梅像个孩子一样跳起舞来。

欢快之余,她拿女儿批改多次的书稿,两人再重新校对。

张爱玲负责电脑录入,姜淑梅核对细节。就这样,76岁这年,她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发行了六万册,加印了八九次,印了近8万本。一时间成了家喻户晓的“网红奶奶”。

成名后的姜淑梅并没有闲着,她接着收集民谣,采访年代久远有价值的民间故事,出版第二本书,第三本书……坚持到今天,82岁的她,已经出版了5本畅销书!

姜淑梅曾笑着自我调侃:“没想到,老了老了,像辣椒一样红了。”她说,她最感谢的就是这个时代。以前想都没想过老来还可以读书,写作,甚至出版。

还能站在舞台上,给观众讲过去的故事。如果不是生在了好时代,有了网络,她不可能实现她的梦想,更不会活得有滋有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