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正月里来正月正男声版(正月里来正月正)

正月里来正月正男声版(正月里来正月正)有的关门闭户,不见外人,在家交运,希望自己一年好运。有的则朝东南走到远处转上一圈,去迎喜神,或去应(映)日子,据说这样做了,一年之内出门再无禁忌。从这些歌词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拜年”是一项非常隆重的社交礼仪活动。初一早饭过后,人们开始走街串巷,相互拜年,礼节是颇多的。辈份较高的人,这天是不出门的,专在家中等着晩辈来拜年。辈份相同的见面要点头哈腰、打拱作揖,互道“过年好”或“恭喜发财”之类的贺语。当然,晚辈们给长辈拜年是不会白拜的,长辈是要给压岁钱表达祝福的心意。关键词:拜年,坐席,认亲。拜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满街走就是去拜大年。“正月里来是新春,赶着猪羊出了家门,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咱亲人解放军。”这是去拜年。“过了大年头一天,我给连成哥哥来拜年,一进门把腰弯,左手拉,右手搀,咱兄妹相交拜的什么年。”这也是去拜年。

本刊记者 李嵋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在这首《元日》诗里,鸣爆竹、喝屠苏酒、贴新桃符这些都是年俗讲究,从古流传到今。现在有些年俗虽然已经改头换面,变了新的形式,但是我们依然能从如今的年俗当中找到古人过年的影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年俗渐渐易容演变,或消失或不再适宜,但是了解这些年俗,则是了解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最隆重节日的重要途径。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正月里的节日和讲究最多,几乎天天都有讲究,来一起看看正月里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习俗吧。

初一

关键词:拜年,坐席,认亲。

拜年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满街走就是去拜大年。“正月里来是新春,赶着猪羊出了家门,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咱亲人解放军。”这是去拜年。“过了大年头一天,我给连成哥哥来拜年,一进门把腰弯,左手拉,右手搀,咱兄妹相交拜的什么年。”这也是去拜年。

从这些歌词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拜年”是一项非常隆重的社交礼仪活动。初一早饭过后,人们开始走街串巷,相互拜年,礼节是颇多的。辈份较高的人,这天是不出门的,专在家中等着晩辈来拜年。辈份相同的见面要点头哈腰、打拱作揖,互道“过年好”或“恭喜发财”之类的贺语。当然,晚辈们给长辈拜年是不会白拜的,长辈是要给压岁钱表达祝福的心意。

有的关门闭户,不见外人,在家交运,希望自己一年好运。有的则朝东南走到远处转上一圈,去迎喜神,或去应(映)日子,据说这样做了,一年之内出门再无禁忌。

坐席

春节这天,以前有人斋戒吃素面、素菜,说是“忌斋”,意即吃了素食,全家一年无病无忧。但是有更多的人觉得过完年家人们天南地北走开了,一年到头聚不了几次,便不再讲究这些,开始炸油糕、包饺子……变着花样去吃。

晋北的人在大年初一这天讲究吃肉碗子,叫坐席。坐席讲究摆八大碗,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多以八大碗摆宴。八大碗也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烹饪手法。老朔县的传统八大碗里面分别装有烧猪肉、炸丸子、小酥肉、猪肘子、香酥鸡、烧排骨、兔肉、油炸豆腐、粉块等具有浓郁晋北特色的熟食材料。在经过配料、高汤调配、蒸制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以后,色香味俱全的八大碗就可以上桌了。再配以冰花肉、层层脆、口条、凤爪、猪手、皮冻等凉碟,最后来个披头烩菜,一大桌经典的地方菜丰盛了年味丰富了日子也丰满了身材。

主妇们全都变着法儿地给大家弄好吃的,意寓吃好了在外不思乡,却不知这样的做法让游子们的乡愁更重。

现在过年更是花样迭出:饭店聚餐的、外出旅游的、洗温泉的……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一个节日都有了全新的过法。但是,无论怎样变,不变的都是:这一天人们不吵架、不闹别扭、不说不吉利的话。

认亲

如果家里有新娶的媳妇儿,第一年大年初一都要由婆婆、小姑或新姑爷领着去亲戚家里认大小、认亲戚、拜年吃请。亲戚们会早早准备好各色干果和拜年钱等候新人上门。等新人认完大小,便拿出提早准备好的红包塞给新人,新人稍作推脱便收下了,几分钟后告辞前往另一家。然后亲戚们就会上门联系新人的父母,什么时候新人有空,要过亲戚家吃顿饭。新婚夫妇基本上初九前的饭局都在亲戚家度过。等到初十,婆家会设盛宴回请亲戚们,意为圆席饭。

如果同姓同宗当年有两三个新媳妇,可以同车同门儿同跪拜,被拜户随后宴请新媳妇新姑爷。如果今年轮不上,明年还要补请。这种坐车沿街登门跪拜的风俗称为认门儿、认大小或认亲戚。现在跪拜不再有了,小两口提着礼物去拜年还是必需的,被拜户宴请、给拜年钱还在继续。

出聘的姑娘头一年领着新姑爷回娘家去,也要带礼物去各个亲戚家拜年认亲。圆席饭后第二日,新娘的娘家哥哥和侄儿就会早早过来接女儿、女婿回娘家。与男方一样,女方家里的亲戚也早就约好了日子,走完这家去那家,小两口忙得不亦乐乎。除去十五不外出吃请,亲戚多的人家,新婚夫妇的宴请饭有时候会一直吃到正月结束。同村的乡亲们正月无事,还有一群一伙相跟着去看新媳妇新姑爷的风俗。

初二,初三

关键词:回娘家

初二是城里人宴请姑娘、姑爷的日子。每到这天,已出嫁的姑娘都会备许多礼品,与丈夫、孩子一起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兄弟姐妹欢聚一下。所以,这一天,既是省亲,又是拜年。新婚夫妇正月前半月在男方赴宴,回到娘家后,正月十六这天娘家这边在家里集中宴请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宴请时,岳父母还必须要给新郎官压岁钱。新郎官收下后又分给了家里的小孩子。

正月里来正月正男声版(正月里来正月正)(1)

朔州当地民俗

初三是村里出嫁的姑娘携夫带子回娘家省亲的日子,更早以前都是初六才去住娘家。一大早起来,梳洗完毕,准备好礼物,一家人浩浩荡荡向娘家奔去。娘家也早早安顿好可口的饭菜招待女儿一家子。忙乎了一年的亲人,乘着正月闲时,母女说说体己话,父亲和女婿聊聊这一年的收益,平日冷清的院落此时回荡着开心的笑声,农家小院里连空气也暖了几分。然后女儿带着孩子们就要在娘家里住上一段时间,直到元宵节前才回家。

初五

关键词:破五,送穷,换穷媳妇

从前,从除夕安神到翌年正月初四的这五天内,晋北民间不许生米煮饭,要用年前准备好的“捞饭”下锅;要吃熟食,不做生饭;出嫁妇女不回娘家;男女老少不走村串户;牛羊驴马不出群放牧,用年前切好的饲草;水缸里用年前备好的水,不去水井担现水;城里人不出城门,这几天称为“禁期”。正月初五以后才能做各项活动,所以叫“破五”,就是破除禁忌了。

正月初四夜间,家家户户的主妇要把炕席底四边的尘土扫起,用茭秸秆编个人人,粘上旧窗纸,称之“穷媳妇”,将尘土和纸人装入木制的“升子”里,置于墙角。初五早上天微亮时,家中男人以布片遮“升子”双手捧着,出门后一路念叨:“穷媳妇,穷媳妇,赶快离开我的门,我给你找一家好主人”。趁太阳未升起时,将尘土、纸人倒在村外荒野,鸣放炮竹,方可回家。“送穷”忌讳回头张望,以免“穷媳妇”尾随回家,穷根难除,以求得一年丰收。这天晋北多数人要吃糕,喻意高升旺涨。

送穷还忌讳遇上人,遇人则以为不祥。因而送穷都是择晨而行,行踪隐秘。若送穷与人相遇,便要互相换纸人,并带回家藏于畜圈的墙缝内,取“穷”的谐音,意在牲畜“起群”。因而有“换穷媳妇”之说。送穷,意味着穷尽富来,反映了人们祈盼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如今,人们依然沿袭送穷的习俗,初五大早要把家里的垃圾倒掉,并且还要响个大麻炮。

朔州流传着一副送穷时的联语,上联是“爆竹三声,蹦出一伙穷鬼。呸 ! 贼狗日的,害的老子七死八活”。下联是“焚香九柱,迎来五路财神。呀!好老人家,保佑小人六合四喜”。此联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旧时人们“送穷”的心理,也反映出历史上人们对穷困生活的恐惧与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送穷由来已久,据《史记·五帝纪》和《世本》、《大戴记》载: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一的颛顼的儿子穷蝉,患有疯魔病,蓬头垢面,衣服褴褛,到处流浪,沿街抢东西又扔掉,晚上蜷睡在铺檐下,害得人们叫苦连天,推不得推,打不得打,妇女见了他都躲起来。穷蝉于正月初五凌晨冻死在街头,人们像送瘟神似的烧香襄祭称为“送穷”,此俗便流传下来。

初七

关键词:人日

初七是人七日,也叫“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意为人的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人生之后,是人为尊。这一天,人们要尊敬每一个人,家长不能教训孩子,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犯人,人的地位得到了最大的尊重。

古人认为正月初七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天下大同。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人日”的说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流传了。

初八

关键词:八仙生日

初八是民间传说中八仙的生日,虽然八仙不是大神,但是他们一直游走于民间,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因而民间对八仙最熟,也最尊敬。每年正月初八,人们不约而同地以炖肉泡糕来为八仙庆贺生辰。也有说,人日当天,上天汇报工作的各路神仙都陆续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初八神仙们欢聚一堂,庆祝自己的节日。老者则常说,初八这天全部神仙都从天上返回人间,各施其政了。仙人庆寿也是告诫人们诸神归位,凡事需依规矩而行。

初十

关键词:十籽,老鼠娶亲。

正月初十称“十籽”,晋北人中午要吃莜面。这天一大早,各家主妇头一件事就是洗手和面,搓一笼屉筱面鱼鱼或推一笼莜面窝窝。并蒸一条五寸长的莜面捧棒,上面挖十二个小坑分别代表十二个月,蒸熟以后看第几个小坑里水多,就代表几月雨多。用荞面捏制一个宽大的“场面”,上面捏有庄稼、杈耙等农具和拉着碌碡碾场的骡子、毛驴等。蒸熟出笼后,坐在热腾腾的火炕上,一家人享用这顿“食籽”美餐,意为“食用粮食种籽”。吃饭当中,家中男人将一年的农事打算告知家人,以使家庭成员心中有底,并让大家提出各自的想法。

正月里来正月正男声版(正月里来正月正)(2)

朔州莜面吃食

据说,初十这天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当天夜里,将供完灶君爷的“场面”放在老鼠来往的地方,犒赏耗子。边放边念叨:“耗子耗子赏耗子,別盗我家粮仓谷囤子”。也有的边放一截莜面棒棒,边说:“耗子耗子,别盗姥娘的大瓮,赏你一圪卷。耗子耗子,别盗姥娘的箱柜,赏你一圪卷”。老鼠娶亲之日,赏其食物,意在使鼠辈们得以“感化”,日后少祸害农家粮食。这天,庄户人把蒸食籽看得至关重要,纷纷早起快炊,俗称“抢籽头”。据说,起得早的人家抢回了一年的好收成,种的庄稼会苗壮叶茂,籽粒饱满,家中仓满囤流,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虽然不蒸食籽了,但在农村仍然保留吃莜面的习俗,有些老者还要在犄角旮旯里扔些莜面。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关键词:赏花灯,闹社火,吃元宵,放烟花,扭秧歌,上元情人节。

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夜等。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中秋节是全民的大团圆节日,而元宵节则是全民的狂欢节。每到元宵之夜,不论城市乡村,到处都张灯结彩,不论富贵贫寒,甚至是深闺淑女,都可以一破常规出门观赏花灯、猜灯谜、出游嬉闹、尽情取乐。晋北习俗在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城乡家家户户挂灯笼,门前焰旺火(尤以怀仁的旺火最高最大最有名)、响炮、放礼花,女儿带女婿回娘家,包饺子、吃元宵、闹红火,进行文艺活动。朔州六区县有大型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狮舞、龙舞、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唱大戏晋剧、大秧歌、耍孩儿、道情、北路梆、二人台等戏剧)、点九曲黄河灯、放烟花、点老杆等群众娱乐活动,热闹非凡,万民同欢,人们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

元宵节首先是“灯节”,在山西,不论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居民集中的繁华热闹区,每条街在大年之前就挂满霓虹灯彩灯,到处花团锦簇,珠光宝气,流光溢彩灯影璀璨,街头巷尾人头攒动。元宵节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狂欢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乃至全城此夜无眠。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有好几种传说,咱只说其一,汉代汉惠帝刘盈驾崩后,其母吕雉纂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乱杀忠良,无恶不做,朝野上下恨之入骨。大将周勃、陈平等协力于公元前 180 年平定诸吕,扶立刘恒登基。登基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汉文帝遂与民同乐,大肆庆贺,渐成节日。

古代这一天不仅仅是观灯游玩日,还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由于古时礼教之故,年轻女子很少抛头露面,因而相爱的年轻人相见甚难,唯有饱受相思之苦。只有每年元宵夜时,久居闺阁的姑娘们才可以大大方方地走出家门,走上街头,猜灯谜、赏花灯、会情郎,所以才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后来,封建理教渐趋没落,这一功能便被人们淡化了。

正月二十,正月二十五

关键词:小添仓,老添仓。

正月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老添仓,也叫天仓或填仓,是农历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如果说腊八是春节的序幕,那么添仓节就是春节的尾声了。朔州人民在这天用炭灰在院内画花圆圈,意为放粮的地囤叫“筑粮仓”,花圆圈的中间用炉灰埋五谷。小添仓时埋夏粮小麦、大麦、豌豆等,晚上在埋粮的小灰堆上焚三柱香,檐下大门挂灯笼,祈祷今年粮食满仓、五谷丰登。老添仓这天,男人们早早起床,拿起扫帚将小天仓筑粮仓的那些灰扫入“粮仓”中,意为粮食已经满仓了,今日封顶了。小添仓中午吃饺子意为掏窖,老添仓中午吃烙黄儿意为盖窖。

据《中国神仙传》载,填仓是纪念周朝的始祖姬弃(后稷)的。《诗经·大雅·生民》又说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他辞世后,被舜封为“谷神”。又据《中国文明大观》载:填仓是纪念“仓官”的。从前,北方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可是官家照常征收皇粮,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这位好心的仓官实在忍受不下去了,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正月二十五这天,人们把粮取完后,他进了粮仓,放火把自己和仓房一起烧掉。

在这儿,我们粗略地梳理了一下正月里的讲究和节日,从中不难看出晋北先人对节日习俗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崇敬虔诚的心理。他们为摆脱贫穷吃饱穿暖而奋斗一生,一切讲究归根结底都是为期盼一个五谷丰登的丰年,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寓在过年这个大的精神图腾当中。

正月里来正月正男声版(正月里来正月正)(3)

迎神庙会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段文贵老师《朔州风土民俗》一书,在此特别感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