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金扁担挑起的是农民对好日子的憧憬(农民扛起金扁担)

金扁担挑起的是农民对好日子的憧憬(农民扛起金扁担)“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在湖南,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启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通过遗传改良不断提高水稻单产,并持续提升稻米品质。将这些‘高产 稳产’技术推广,将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在河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委员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河南从“大粮仓”变为“大厨房”,得益于藏粮于地,建设高标准良田;藏粮于技,育良种、选良方、优质专用。在山东,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我们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齐鲁大地万亩小麦战胜了病害、天灾,经受了考验洗礼,丰收在望。这给国计民生带来好消息。

◎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乔地 俞慧友

伴随着布谷鸟的欢唱,眼下,河南省许昌市陈曹乡高标准粮田渐变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抓起一支沉甸甸的麦穗搓一搓,种粮大户赵保献的脸上笑开了花,“今年麦子长得好!强筋小麦亩产超过去年不成问题。”

对种粮人来说,今年丰收来之不易。这背后,一副“金扁担”出了力。国家小麦工程中心主任许为钢代表向科技日报记者揭秘:“如果没有无人机喷洒农药,没有智慧水肥系统广泛运用于春管,今年的丰收是无法实现的。”

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多位代表委员、院士教授,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正瞄准农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上发力,一举撑起了国家的粮仓,盛满了百姓的饭碗。

金扁担挑起的是农民对好日子的憧憬(农民扛起金扁担)(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河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委员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河南从“大粮仓”变为“大厨房”,得益于藏粮于地,建设高标准良田;藏粮于技,育良种、选良方、优质专用。

在山东,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我们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齐鲁大地万亩小麦战胜了病害、天灾,经受了考验洗礼,丰收在望。这给国计民生带来好消息。

在湖南,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启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通过遗传改良不断提高水稻单产,并持续提升稻米品质。将这些‘高产 稳产’技术推广,将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想当初,在小麦拔节关键时期最需要水肥的时候,赵保献因为疫情不敢下地,一张卡帮了大忙。

在当地的高标准良田里,他刷卡启动自动喷灌,麦子转危为安。这个种粮大户流转的土地,平整肥沃,路、井、电、渠等配套设施完善,赵保献感叹,“今年天旱,收成这么好,多亏高标准粮田。”

在相邻的尉氏县,高标准农田面积翻番,让农民沈永平的小麦一亩地多收了100多斤。“2014年,站在俺村地里,提出了‘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要求。这两年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没让失望。”沈永平说。

良田产好粮。在农业“微笑曲线”的上扬处,这里的两幅图景“引人入胜”。

瞄准了市场空白,粮食大户李金庚种植百亩黑小麦,从地头到工厂,它们不断“变身”——1斤黑小麦价格2元多,变成黑麦面粉后每斤4元,再加工成黑麦饼干每斤15元,变成黑麦面包每斤可达20元。

黑小麦“变形记”是农产品结构优化的结果;而一粒小麦的“七十二般变化”蕴含着农业现代化的支撑。

在河南镇平,一粒小麦能化身365种速食面;在永城,它可被做成价格不菲的糕点;而在贵州,它又成了风靡世界的佳酿之源。

食品加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跻身超万亿元产业。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告诉记者,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8年来平均增速在11.39%以上,成为全省两个超万亿元的产业之一,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

“90后”袁隆平院士的一个目标,还未实现

“我有一个目标,现在还没实现。”

“90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仍闲不下来。在不久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袁老透露了自己的“新三年规划”,这也是他“藏粮于地”的“新目标”。

“我希望通过三年时间,早稻亩产突破700公斤,晚稻亩产突破800公斤,中稻亩产向1200公斤进军,双季稻向1500公斤冲刺。这个目标达到的话,湖南省四分之一的稻田种上超级稻,就可产出全省粮食年总产量的一半。”

金扁担挑起的是农民对好日子的憧憬(农民扛起金扁担)(2)

龙群摄

这厢,是常规土地。那厢,他则瞄准了白花花的盐碱地。

一个月前,他向科技日报记者算过一笔账:“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如果我们抓紧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及核心技术研究,并将其中1亿亩改造成水稻田,则有望每年增加能养活8000多万人口的粮食产量。”

向常规土地求粮,向盐碱地求粮,科技是根本。

邓启云向科技日报记者盘点了团队的成果:“经过多年攻关,我们已育成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陆续突破大面积亩产800、900、1000公斤大关;我们还在坚持高产育种的前提下,努力提升稻米品质,相继育种Y两优957、Y两优1577等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的优质超级杂交中稻,以及Y两优911等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米的超级杂交晚稻新品种。”

农业的风险,既来自于变化的市场力,也来自于未知的自然力。

邓启云向记者透露,为应对愈演愈烈的高温胁迫气候和日益频繁的病虫危害,他们加强了抗高温、广谱持久抗稻瘟病超级稻的育种研究工作。将“藏粮于技”落地,他显得信心十足,他说,“‘高产 稳产’技术,两项大招深藏于粮安大策略之中,成就国家粮食安全的铜墙铁壁。”

“我们的饭碗不仅要盛满粮,更要盛好粮”

“小满”刚过,7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出现在山东省德州市西辛庄村的麦地里。此时,一望无垠的小麦,呈现出饱满的状态,预示着好收成。“我们利用了有利条件,克服了不利条件,战胜了病害、天灾等不利因素,丰收在望。”

赵振东眼前的这片麦田不普通,而是他的团队最新育成的“济麦44”新品种。

金扁担挑起的是农民对好日子的憧憬(农民扛起金扁担)(3)

图为赵振东。图片来源:农民日报

小麦,被誉为中国人的主食之一,大约40%的国人以小麦为主粮。2018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对11个小麦主产省份的65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品质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济麦44”的粗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小麦品种。

长期以来,小麦品种很难做到既高产又优质。但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曹新友研究员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济麦44”在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在连续两年的试验种植中“济麦44”均达到一等强筋小麦标准,两年平均亩产为603.7公斤,比连续9年全国推广面积第一的高产品种“济麦22”增产了2.3%。

1999年,赵振东和同事们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年种植过千万亩的优质面包小麦品种“济南17”,成为我国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开路先锋。在此后21年间里,这支团队一次次刷新纪录,直至将新品种更新到了“济麦44”。

这期间,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个个“全国推广面积第一”成为“藏粮于技”的最好注解。

科技日报记者提问:如何种出高产优质小麦?赵振东院士回答:“简单来说,良种、良法,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还要加上全程机械化助力。”

我们中国人的饭碗里,不仅要盛满粮,更要盛好粮。我们有信心做好!”赵振东向记者表示。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张爽

审核:管晶晶

终审:冷文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