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铁道游击队的各种故事(铁道兵的生活趣事)

铁道游击队的各种故事(铁道兵的生活趣事)几年后回家探亲时,在新华书店突然看见绘图的坐标纸,心想把这个纸买回去,用来研究杯套上面的图文那是肯定不错的,所以顺便就买了几张。回到连队后,经过几天的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先用铅笔在坐标纸上把图文勾画出来,然后再用复写纸在坐标纸上脱下来,用钢笔点脱在坐标纸上就完成了图纸。在编的时候按照坐标纸上的点编,就显示出不同颜色的图文,经过反复实验,终于编出了理想中的“熊猫”、“囍”、“1984”、“青海”、“纪念”等字样,通过十来天的钻研终于有了理想的结果。对于初次编的杯套,还是有美中不足的问题存在,但是初步掌握了编杯套艺术的技巧,这还没有达到杯套艺术顶峰,心想我一定要把杯套编得更漂亮,紧接着又去买来胶线进行学编,使自己编杯套技术达到熟练,通过几个月的精心学编终于赶上了王副排长的技术。跟随我三十来年的搪瓷碗二、杯套梦想1977年4月从新兵连来到老连队,就看着连长、排长还有老兵们端着一个玻璃杯,上面

铁道游击队的各种故事(铁道兵的生活趣事)(1)

铁道兵的生活趣事

一、我的铁饭碗

1983年我领到了一个铁饭碗,从此它就伴随我的左右,跟着我在青藏铁路的柴达木盆地来回穿梭,用它喝过东南西北水,伺我修过四面八方路。80年代中期国企改革,打破铁饭碗,这个铁饭碗就变成了“淘吃”碗。

1997年落段来到武汉铁路局,才结束了四处流浪的生活。在铁路大提速期间,瓷碗和饭勺随我品尝铁路养护的酸甜苦辣,经过十多年拼搏奋战,终于完成铁路提速使命,瓷碗毫无怨言的守候主人退休。它为我日常生活服务三十年,默默无闻地付出,直到伤痕累累才完成服务于人的使命。

铁道游击队的各种故事(铁道兵的生活趣事)(2)

跟随我三十来年的搪瓷碗

二、杯套梦想

1977年4月从新兵连来到老连队,就看着连长、排长还有老兵们端着一个玻璃杯,上面套着用妇女捆头发的胶线编的流行杯套,各有花色不同,在当时的年代很有个性和特色,也是一种时髦的表现,心想要是我有那样一个杯子是多么的高兴,刚来到连队想也不敢想。有一天晚上,住在我们班上的山东籍副排长王新太老战友,拿着五颜六色长短不一的一大把(妇女捆头发的)胶线,坐在床上编了起来,被我发现,对于此事我很好奇,于是我和王副排长搭讪起来,寻问杯套的编套技术,正好是我迫切需要的。礼拜天休息,连长就会安排一辆戴蓬布的绿色老解放牌汽车,拉战友们去县城,购买日用品、给家人寄信和办理其他事宜,正好借此机会也买上几毛钱的胶线来学习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专心学习和王副排长耐心传教,在他的指导下终于编完一个不太美观的杯套。

对于初次编的杯套,还是有美中不足的问题存在,但是初步掌握了编杯套艺术的技巧,这还没有达到杯套艺术顶峰,心想我一定要把杯套编得更漂亮,紧接着又去买来胶线进行学编,使自己编杯套技术达到熟练,通过几个月的精心学编终于赶上了王副排长的技术。

几年后回家探亲时,在新华书店突然看见绘图的坐标纸,心想把这个纸买回去,用来研究杯套上面的图文那是肯定不错的,所以顺便就买了几张。回到连队后,经过几天的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先用铅笔在坐标纸上把图文勾画出来,然后再用复写纸在坐标纸上脱下来,用钢笔点脱在坐标纸上就完成了图纸。在编的时候按照坐标纸上的点编,就显示出不同颜色的图文,经过反复实验,终于编出了理想中的“熊猫”、“囍”、“1984”、“青海”、“纪念”等字样,通过十来天的钻研终于有了理想的结果。

铁道游击队的各种故事(铁道兵的生活趣事)(3)

1983年7月绘制的“熊猫”杯套图纸

铁道游击队的各种故事(铁道兵的生活趣事)(4)

1984年7月绘制的“双喜”杯套图纸

为了把杯套艺术成果分享给战友们,先后给我亲密的战友,赠送了36个杯套作为永久的纪念。

在编杯套的手艺中,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和时间,但功夫没有白费,实现了杯套的花样梦想;实现了杯套的理想图文;实现了美观大方的工艺品。

铁道游击队的各种故事(铁道兵的生活趣事)(5)

1984年7月编得“双喜”杯套艺术品

三、得心应手的编织技术

1982年青藏铁路修建已接近尾声,新线铁路运营也在进行中,为此青藏线新建铁路管理处成立了客运队,准备在德令哈至格尔木段,开行一趟旅客混合列车,于是处机关党委研究决定,在部队内部和地方招收男女职工,来填补人员不够的连队,而客运队分配了40来名男女职工,补充了客运队人员不足的缺陷,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经考试合格可以胜任旅客列车员一职的岗位,从此这些新招来的兄弟姐妹就成为我们的亲密战友,同学习同上班,共同完成德令哈至格尔木段的旅客输送任务。

铁道游击队的各种故事(铁道兵的生活趣事)(6)

第一排左起:战友钱永红、冯芳菊、陈学英、陈小红、第二排左起:战友袁素琼、王春香、周竹珍,第三排左起:战友冯美英、黄庆花、孔桂花、陈秀英。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大家都像亲兄弟姐妹一样,有困难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连里的女孩子们大多穿着比较时髦,她们热衷于手工编织毛衣,也只是为了追求个流行款式。那时候商店里还没有什么花样繁多的毛衣之类。客运队的大多数女孩子业余时间,手里都有个毛衣在编织。有些是给她们心仪的人织,有些是给关系不错的人织。当然也给她们自己织。而对于我一个来自大巴山区的农村兵来说,想要穿上一件毛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央求人编织,说不出口,欠的人情也还不上,求别人不如求自己。

但是我一个男兵,怎么去找一个女兵学编织啊!我前思后想了很久,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心想,不管别人怎么讽刺和嘲笑,我都要去试一试。常言说:“讨米不来有口袋,求官不来有秀才”,学手艺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嘛!于是我拿着事先买好的毛衣针和毛线球,鼓足勇气,大胆地去到女生宿舍找战友唐光珍、明坤英。刚走进女生宿舍,几个女生把我上下打量,像是她们的领地闯进了天敌。当时我的心“嘭嘭”直跳,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硬着头皮给她俩说:“我想请你们教我编织毛衣可以吗”?话音刚落,她俩爽快地说“没问题”!这下“嘭嘭”乱跳的心才慢慢平息下来。

不多大一会儿唐师傅就给我讲,首先你就编织最简单的平针,从毛裤编织开始吧,我说可以,此时唐师傅就给我起了一个毛线裤的头,让我一针一针的跟她学,作为一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线针的男子汉来说,肯定是笨手笨脚,织了半天连裤腰都没织好,手拿毛线球和针回到宿舍,刚回来就有战友说:“这是女人做的事,你是个男人做起女人的活来了,不就成女人了吗”?当时我就反驳说:“什么女人不女人啊,女人做的针线活儿,我们男人也能做,也是男人们的光荣啊”,吃完晚饭后又继续编织,经过几个小时的编织,终于把裤腰编织完毕,第二天我拿去请师傅检查是否正确时,师傅看了一下说,你有些地方编织错了,师傅又耐心地给我讲解一遍后说:“只有拆了从来”,我说要得嘛,心想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绝不能让它失败,于是我就认真的看着师傅的手法,怎么下针怎么用针把线挑起来,师傅说你先学编织裤腰,是因为裤腰全是下针,下针好编织,如果裤腰编织好后就有上针了,然后编织一路下针就得编织一路上针,这样编织出来的毛裤才平顺不卷曲,后来就继续编织,一两毛线编织完后,再次找师傅检查指导,师傅看后笑着说:“这下你编织对了”。编织技术是有了一定进步,但是毛衣针在我右手的食指头上荡来荡去,出现了红红的一片,疼痛难忍,决定用胶布把食指头包起来,解决了疼痛问题,有了事师傅的肯定和鼓励,又信心十足,从不会到会,生疏成为熟练,利用所有的空隙时间进行编织,同时也不断请教师傅,在她们的耐心指导下,利用半月时间成功的完成了毛裤编织,这是我千针万线的心血,这是顶着别人嘲笑和讽刺的结晶,这是亲手编织的辛勤成果。

铁道游击队的各种故事(铁道兵的生活趣事)(7)

1983年学编织毛衣的笔记

穿着自己亲自编织的毛裤,心里乐滋滋的,既学会了编织技术又得到了实惠,真是获得双丰收啊。毛裤编织能学会那毛衣编织也照样能学会,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学不会的东西,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因此又向新的起点毛衣编织进军,再次要求师傅教我编织毛衣,师傅看了看我二话没说,就从我的手中接过毛线球和毛衣针,给我排起了毛衣编织的头,经过了毛裤编织的实践操作,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编织技术,所以在编织上的速度要快得多,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利用十来天时间,编织完成了一件简单花纹的毛衣。

随着青藏铁路修建接近尾声,很快交付地方使用。为此我们客运队的人员也逐步解散到各个单位,于是我的师傅也不知道调到什么单位去了,下落不明。这样一来毛衣编织我还得继续,通过毛衣毛裤的编织,掌握了毛衣的基本编织技术。为了把毛衣编织技术学得更好,还得要靠自己努力,继续钻研编织技术。后来又向来队老乡家属,覃吉香、莫廷菊,唐明萍师傅请教学习,通过她们几位师傅传教的开山毛衣,毛背心和儿童毛衣编织技巧,自己认真实践学习,基本掌握了它们的编织要领。

1984年6月,我随客运队40余名战友,被调往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第四工程处六工程队,罕东线白水段。队部当时住在一个很偏僻的山区,下班后没有其它事情可做,于是开始了我的毛衣编织。在这个时候,有几位新认识的战友、家属要求让我教他们编织毛衣,经过一番考虑,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此时毛衣编织的队伍扩大了,在没有师傅的情况下,只能挖掘潜力开拓创新,提高花样编织技术。

铁道游击队的各种故事(铁道兵的生活趣事)(8)

我和徒弟亲手编织的毛衣展示

左起:陈福民战友、田秀志

为此就从立体图案下手,首先找来一张白纸,画出立体图案,经过几天的试画研究,最终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复写纸在绘图坐标纸上把立体图脱下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坐标纸上随图点下来,图上的一点就是一针,按照图纸编织就成了这个不同颜色的立体图案,经过多次实验,立体图案浮现在我满意的眼前。

铁道游击队的各种故事(铁道兵的生活趣事)(9)

1985年编织立体图案的图纸

那是1990年的春天,妻子罗玉琼,一个人在老家操持家务整天忙得团团转,一是要侍候仨个小孩的日常生活,二是要种包产田地,三是要给鸡、猪弄饲料,四是要收拾家务洗洗涮涮,五是要做一日三餐的饭菜,在家太辛苦,根本没有时间去给自己和小孩编织毛衣。

为减轻妻子在家的繁重负担,我在单位就利用空隙时间挑起了给妻子儿女编织毛衣的活儿。经过几个月的精心设计和不懈努力的编织,圆满完成了妻子和仨个女儿的毛背心编织活儿,这也算给她们母女的一份心意,她们穿着我亲手编织的毛背心,笑的合不拢嘴,几个女儿竖起大拇指说:“爸爸你真棒”!

铁道游击队的各种故事(铁道兵的生活趣事)(10)

1990年给妻子编织的毛背心

1993年9月回家和妻子商定,决定脱离农村离开老家,带她们一起到单位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减轻妻子的繁重家务,一家人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由于工作的变化,时间有限,加之妻子带小孩上学的空隙之余,有时间给家人编织毛衣做家务,为此结束了我的毛衣编织手艺。

三十来年过去了,仿佛就在昨天。想起当年学毛衣编织的手艺,是那样的熟悉;是那样的信心百倍;是那样的精益求精。妻子儿女穿上我亲手编织的毛衣,我感到十分高兴和自豪。

最终实现了美梦成真的毛衣编织技术。

2022年10月16日于湖北麻城

编辑:乐在其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