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王朝超不过三百年(或许代汉者当涂高)
一代王朝超不过三百年(或许代汉者当涂高)在这里我不想对这位网友的观点做出过多的评价,毕竟这也是属于一家之言,有其存在的根据。更何况这个话题本身就已经随着历史的逝去而变得扑朔迷离了。谁也不敢说自己就是标准答案。以上就是我总结的这位网友的思路,我不知道对不对,大致应该是这样。而这位网友则认为“仲家”就是汉天子的“仲父之家”的含义。并且认为这是袁术为了更完美的印证“代汉者当涂高”的这句谶言而附会出的理论。具体来讲就是由于当时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所指的是一个姓“当涂”名“高”的人。所谓姓“当涂”,指的并不是真有当涂这样一个姓,而是由于当涂具有“当官者”的这样一层含义,所以就应该是一个以官位名称为姓的人。在中国的传统姓氏体系中,有许多以官位名称演化出来的姓氏,比如司马,司空等。甚至连曹姓都有人认为是起源于官位。那么当涂高就可以理解成以官位为姓,而又官位极高的人。有资料显示曹魏的确曾经针对这种观点进行过附会,因为曹姓出自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术(十九)再探当涂
文:小A斯蒂芬
我在上个月发表了袁术篇的第十五篇《仲氏疑云》,之后有网友就“仲家”的理解问题和我展开了辩论。
我在文中的观点认为如果袁术的确曾经自称过“仲家”,那么其含义应该是因为袁氏家族内部出现了氏族分化,也就是说在袁术的认知里自己是袁姓氏族的仲氏,而袁绍则是袁姓氏族的伯氏。
而这位网友则认为“仲家”就是汉天子的“仲父之家”的含义。并且认为这是袁术为了更完美的印证“代汉者当涂高”的这句谶言而附会出的理论。具体来讲就是由于当时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所指的是一个姓“当涂”名“高”的人。所谓姓“当涂”,指的并不是真有当涂这样一个姓,而是由于当涂具有“当官者”的这样一层含义,所以就应该是一个以官位名称为姓的人。
在中国的传统姓氏体系中,有许多以官位名称演化出来的姓氏,比如司马,司空等。甚至连曹姓都有人认为是起源于官位。那么当涂高就可以理解成以官位为姓,而又官位极高的人。有资料显示曹魏的确曾经针对这种观点进行过附会,因为曹姓出自官位,而曹操和曹丕又都做过丞相,官位极高,正是印证了“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由这种观点也可以推理出司马氏大概也是有过这种想法毕竟了“司马”也是起源于官位的姓,而且司马炎也曾经做过丞相,亦是官位高到了极大。
可是这种观点套用在袁术的身上就不合乎理论了,因为袁姓并不是以官位出身。所以这位网友就认为,袁术是为了更好的印证这一点才自称了“仲家”。网友揣测,袁术的理由是袁氏家族曾经有人被皇帝册封为仲父。是属于仲父之家,这样就勉强把袁姓和以官为姓的“当涂”说法联系到了一起。再加上袁氏四世三公,官位高到了极点,就成了十足的“代汉者”了。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这位网友的思路,我不知道对不对,大致应该是这样。
在这里我不想对这位网友的观点做出过多的评价,毕竟这也是属于一家之言,有其存在的根据。更何况这个话题本身就已经随着历史的逝去而变得扑朔迷离了。谁也不敢说自己就是标准答案。
不过,鉴于这场辩论中所产生的两个问题,我想做一下补充性的阐述。所以这一篇是属于计划之外的增补篇。
第一个问题就是仲父的问题。
所谓仲父,顾名思义就是第二个父亲的意思。理论上我们每个人当然是只有一个父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感情或者事业上的需要,往往就会出现承认其他非血缘关系的男性作为自己父亲的现象,也就是俗称的“认干爹”。仲父就是这种情况下的正式称谓。
另外,在民间还有称呼自己父亲的第一个弟弟为仲父,第二个弟弟为叔父的习俗,这其实是与伯父的称谓相对应的情况。
除了以上这两种民间对仲父的理解以外,在官方或者书面用语上,仲父通常还拥有着尊称的含义。比如齐桓公称呼管仲为仲父。齐桓公即位以后,任用鲍叔牙的建议用隆重的礼节迎接管仲,并与之交谈了三天三夜。齐桓公认为管仲有托国之能,于是就拜其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这种称呼在唐朝时由杨倞所著最早的《荀子》注释中有一个解释“仲者,夷吾之字;父者,事之如父。”夷吾就是管仲的名。管仲,名夷吾,字仲。这是管仲被称为仲父的一种说法,其实就是一种尊称。
管仲
再比如秦王嬴政称呼吕不韦为仲父。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据张守节《史记正义》注解“仲,中也,次父也。盖效齐桓公以管仲为仲父。”由此可见这其实也是一种尊称。
吕不韦
另外,在后世学者的一些著作中有时候对孔子也会称其为仲父。比如《昭明文选》记载 三国时期魏国吴质《答东阿王书》中就有“钻仲父之遗训,览老氏之要言”的话。
综合上述看来“仲父”的称呼仅仅是一种对尊者或者具有重要能力的人的尊称,而并不是需要皇帝诸侯册封之类的官职。既然“仲父”根本就不是官职,那么网友将“仲父”的称呼和袁术“仲家”的自称,生拉硬套到“代汉者当涂高”上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孔子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当涂的理解问题。
当涂作为一个词组,在各种史料中大概拥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就是“挡在途中,挡在路上”的意思。由于在古代“涂”通“途”,音和意相同,所以“当涂”也就是“当途”,字面理解就是“挡在途中,挡在路上”的意思。这种含义也是曹魏晋国以及袁术附会“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文的一个主要突破口。这一点是有史料依据的,也就是《三国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献帝传》的记载中,太史丞许芝陈述魏当代汉的谶纬的上书中“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这句话。
当涂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具有指代当大官执政掌权的行为或者人,也即是当官或者当官者的含义。这种含义最早应该是出现在《韩非子·孤愤》中:“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这里的当涂就是当官者的意思。这种理解的理论依据无从考证,和我辩论的网友认为应该是“当官仕途”的简化引申义。不过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将“当涂”和“当官仕途”直接画等号其实是有些牵强的。想来当涂具有这种含义的理由还是另有原因,只不过是失传了,我们也无法考证。
不过,这种说法却成了附会解释“代汉者当涂高”的又一个突破口,也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当涂高”的意思就是一个以官名职位为姓氏,而又当上极大高官的人,这个人一般理解就应该是丞相。
我能够找到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出处是在《三国志蜀书》中。据《三国志蜀书周群传》记载,周群的父亲周舒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文士,有人曾经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周舒回答道“当涂高者,魏也”。周舒的这种回答很明显是和许芝的想法是一样的。但是在《三国志蜀书杜琼传》中,蜀汉通儒谯周曾经向杜琼请教过周舒这句话的含义。杜琼首先肯定了周舒和许芝的观点,也就是从“当道而高大者魏”这个层面来解读“当涂高”的含义。但是杜琼却对这种含义进行了一个升华性的附加解读,也就是将“当涂高”理解成“以官名职位为姓氏,而又当上极大高官的人”,按着杜琼的理解这个官职姓氏就是“曹” 姓。史书原文记载如下:
“(谯)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杜)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又问周曰:‘宁复有所怪邪?’周曰:‘未达也。’琼又曰:‘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按着杜琼的意思,汉代以前是没有以曹为官名的现象的,而到了汉代这种情况才出现。所以“当涂”指的就是曹操的曹姓,又由于曹操担任的丞相是最大的官职,符合“高”的含义,所以曹魏代汉就是天意。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曹这个字作为官吏的名称被大范围使用的确是出现在汉成帝时期及以后。但是最早的以“曹”为官名还真就不是出现在汉代。据《世本》记载颛顼有一个曾孙叫做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子叫做安(亦作曹安或晏安)被封在曹国。他曾经辅佐大禹治水,并被任命为曹官,主掌圜( huán)土。所谓圜土就是关押囚犯的土牢,所以曹官就是主管刑狱刑罚的官职,这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其实也算是大官。
颛顼
由此可见,以“曹”为官名早在大禹时期就已经存在。虽然这种情况并没有被大范围的使用,而且最多也只能算是个传说,但是《世本》这本书据考证是由战国时期的赵国人所作。所以这种以“曹”为官的现象早在先秦时期应该就已经出现,至少也是有过这种说法的。所以杜琼的这种以曹为官名出现在汉代的“此殆天意”的说法,根本就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是典型的以自身利益需要为目的的选择性失明。
当涂的第三层含义就是它还是一个地理名称。
我们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治下依然有一个当涂县,不过这里却并非汉朝时期的当涂县。据史书记载今天马鞍山市的当涂县是东晋时政府设立的侨置县。在五胡乱华时期,“衣冠”南渡,成批的百姓避乱到江南。其中一部分来自于当涂县的百姓在丹阳郡的于湖县定居下来,由于时常思念故乡,就仍然以故乡当涂的名字命名了新的定居点。后来东晋政府为了与原来的当涂县相区分,而将原来的当涂县更名为马头城。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当涂有马丘聚,徐凤反于此”。这里所说的徐凤,指的是在汉顺帝建康元年造反的一伙盗贼的首领。据《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记载,在建康元年“十一月,九江盗贼徐凤、马勉等称‘无上将军’,攻烧城邑”。清朝的时候有人曾经考证,徐凤造反的地点“马丘聚”有可能就是安徽怀远县西南二十五里的马头城。可见安徽省蚌埠市的怀远县才是汉朝以前的当涂县故城所在地。据说怀远县的名字正是取自当涂人怀念远方的故乡之含义。
大禹
关于当涂县名字的由来,主要是跟大禹治水有关,按着李贤注释《后汉书》的说法“禹会诸侯涂山”。涂山也叫当涂山,大禹治水的时候路过这里并娶了涂山氏的女儿为妻,将当涂山一分为二,使得淮河顺流其间,于是就有了跨越淮河两岸的荆山和涂山。之后大禹又在这里大会诸侯。所以有人猜测当涂的意思大概是“当分涂山”的意思。
以上就是当涂的三种含义。
关于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文最早的出处,现在能够找到的记载只有两个,一个是《后汉书》,另一个是《东观记》。其实这两个也是同时出现的。据《后汉书公孙述传》记载,东汉初年在蜀国称帝的公孙述曾经写信给东汉光武帝刘秀阐述自己代汉称帝的合法性。当时刘秀曾经给公孙述写过一封反驳的回信,《后汉书》原文记载如下:
“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
唐朝时的李贤在为《后汉书》作注释的时候对于这里面“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的这句话引用了一部叫做《东观记》的书中的话“光武与述书曰:‘承赤者,黄也;姓当涂,其名高也。’”
刘秀
李贤引用《东观记》中的这段话显然是要对这句谶文的一个解释补充,他的出发点显然是从当涂高是一个大官的说法上进行阐述的。但是我们看《后汉书公孙述传》所记载的刘秀的信中出现的这句话会发现,他其实非常的模糊,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这一层意思,最多只能说是两种可能都有。所以李贤的这种补充完全是出自他个人的观点倾向。
这里所说的《东观记》,据估计应该就是《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编撰于东汉时期的一部官方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在范晔《后汉书》问世以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大多记述东汉史实的书籍无不以此为基。所以在《文心雕龙》中有“后汉纪传,发源东观” 的说法。
《东观汉记》的成书过程是比较坎坷的,大体上至少经历了四个阶段。汉明帝时期的班固等人时代,汉安帝时期的刘珍等人时代,汉桓帝时期的边韶等人时代,以及汉灵帝时期的蔡邕卢植杨彪等人的时代。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才算基本完成。
在东汉末年先后发生了董卓之乱以及李傕郭汜之乱,一直到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为止,朝廷一直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这一点应该是导致了《东观汉记》不断的出现散失遗落的情况。所以一直到汉献帝迁都许县的时候,蔡邕等人的原稿应该是已经无法补齐了。
我个人基于这一点做出一个猜测性的判断,就是在汉献帝“都许”以后,对于《东观汉记》应该还会有一场整理修订的过程。而由于这一次是由曹操的班底来进行监督或者直接参与整理修订的,所以里面难免会有人将曹魏的政治需要、观念倾向等信息掺杂进来的可能。而对于“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的理解,大概就是产生于此。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将《后汉书》中的“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以及《东观记》中的“光武与述书曰:‘承赤者,黄也;姓当涂,其名高也。’”这两段记载作为“当涂”前两种解释最早出处的原因。
实际上对于刘秀写给公孙述的这封信的真伪,历史上也是一直存有疑问的。个人认为范晔自己对于这封信应该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所以才在《后汉书公孙述传》中这封信的后面写下了刘秀对于公孙述的称呼“署曰‘公孙皇帝’”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断在范晔所引用的这段史料的原文出处中,刘秀应该就是用“公孙皇帝”来称呼公孙述的,这种情况显然并不符合实际。刘秀作为当时“中国”的皇帝是不可能称呼偏安一隅的公孙述为皇帝的。所以这封信极有可能是后人捏造附会上去的,而捏造附会这封信的原因应该是要制造“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文的理论出处。
实际上对于“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文的最早出处历来也是产生争议的焦点。在野史杂传《汉武故事》中,这句话虽然是出自汉武帝之口,原话是“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但是由于《汉武故事》中有着许多荒诞妖妄的情节,加上其中有这许多的谬误,所以只能算作是一部小说。并且也已经被后世学者证实其产生年代不会早于魏晋时期。
在《后汉书》的记载中,袁术曾经说自己“少见谶书”里面就有“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但是这本谶书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却没有任何说明。《三国志》记载蜀国的学者们认为这句话出自《春秋谶》,但是《春秋谶》到底是什么样的书却也已经无从可考。日本学者安居香山和中村璋八所辑录的《纬书集成》中列出的各种谶纬书目中,以春秋为开头的就有29种,并且大多已经失传。其中以《春秋》为依据将儒家与神学相结合的《春秋纬》被普遍的认为就是《春秋谶》的另一种名称。但是在流传下来的内容当中,并没有明确的与“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产生关联的地方。
刘秀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曾经召集学者对于各种谶纬图文进行过自身政治立场的解读,史书称之为“宣布图谶于天下”。虽然刘秀宣布的具体内容已经不可考证,但是根据公孙述称帝所依据的各种谶纬中并没有“代汉者当涂高”的概念,而刘秀给公孙述的回信又是属于后人附会伪造的现象,所以我个人推断“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的产生年代最早不会超过汉末三国时期。我的这一推断还有一个理论依据,就是我们前面对“当涂”这两个字的三种含义的深入分析。
在这三种含义中,第一种的“挡在途中,挡在路上”和第二种的“以官位名称为姓,又担任大官”的含义,在魏晋时期的史书记载中都曾经被应用到“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文的附会诠释之中。但奇怪的是第三种地理名称的含义,却从没有任何人做过相关的附会,而且也没有人对这种地名产生过什么不妥的感觉。
到目前为止,我能够找到的关于“当涂”作为地理名称的史书记载,最早是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据《汉书酷吏传田广明传》记载“上封不害为当涂侯”。这里的“上”就是皇帝,指的就是汉武帝;“不害”就是魏不害。这段记载说的是发生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魏不害平定叛乱并被汉武帝封为当涂侯的事件。由此可见当涂在当时是一个侯国的名字。除了魏不害,在霍光生活的年代里还曾经有多人被封为当涂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荀彧的爷爷荀淑,在东汉安帝时期还曾经被任命过“当涂长”,也就是当涂县的县令。
汉武帝
这些现象都可以证明在两汉时期,朝廷对于“当涂”这两个字并没有过度的忌讳。要知道古人对于地理风水名称的忌讳还是非常严重的,假如当时流传着“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文的话,那么当涂作为地理名称的现象也就成了一种忌讳,被撤销是其必然的结果。而皇帝也就更不可能将这个地方分封给任何一个臣子作为封地。所以个人观点认为,“代汉者当涂高”的这句谶文,至少在西汉以及东汉的初期和中期都并不存在,它的产生时间最早也就是在汉末乱世开始的时候,中平年间的可能性较大。
或许“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只不过是在东汉朝廷的强权高压统治之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们,希望改朝换代能够带来和平,过上美好辛福生活的一种愿望吧!
小A斯蒂芬写于2019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