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停搏2.5秒(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停搏2.5秒(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R6前后可见P7、P8 因为P8漏传,表现为2:1房室下传。P6未能下传心室,考虑是文氏周期结束点。P7再次恢复传导。心电图分析:图的看点: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看不到一个完整的阻滞周期。这就要求我们分析心电图时不能“断章取义”,要观察仔细,还要“联系上下文”。P波规律(P9除外)出现,在Ⅰ、II、III、aVF、avL、V1-6导联直立向上,avR导联向下,由此可知其为窦性心律,心率80bpm。
图1
图2
图3
图2、是图3的局部截图。
心电图分析:
图的看点: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看不到一个完整的阻滞周期。这就要求我们分析心电图时不能“断章取义”,要观察仔细,还要“联系上下文”。
P波规律(P9除外)出现,在Ⅰ、II、III、aVF、avL、V1-6导联直立向上,avR导联向下,由此可知其为窦性心律,心率80bpm。
P6未能下传心室,考虑是文氏周期结束点。P7再次恢复传导。
R6前后可见P7、P8 因为P8漏传,表现为2:1房室下传。
根据图2最下面浓缩图的提示,考虑R8是下一个文氏周期的起点。
在I导联:R1-R5的PR间期约0.2s,并未看到明确的PR间期逐渐延长现象,但是,R6、R8的PR间期约0.16s,明显<文氏周期结束的的PR间期,所以仍然考虑是提示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
R7宽大畸形,其前无相关P波,联律间期(前QRS起点至室性QRS起点的一段时限)1.3s,是室性逸搏。
R8和窦性QRS略有差异,但是其前有窦P,PR间期>0.12s,接近于R6的PR间期,所以考虑有2种可能性:1,室性融合波,2,室性逸搏后干扰性QRS改变。因为R7R8间距明显>窦性RR间距,所以第二个可能性偏小。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律,
2,室性逸搏,
3,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
相关知识点:
一、二度房室阻滞
部分室上性激动因阻滞而发生QRS波群群漏搏者,称为二度房室阻滞。在一次记录的心电图上,漏搏的QRS数目不超过室上性心搏的一半,属于不完全性房室阻滞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根据QRS漏搏之前有无PR间期递增现象,又分为1、11型。一般来说 II型比1型重。在不同的房室传导比例中,QRS漏搏次数越多,阻滞程度越重。
二、二度1型房室阻滞
心电图特征:
(1)窦性P波规则出现。
(2)房室传导的文氏现象及周期: PR间期进行性延长(但PR间期的增量逐渐减少),直至出现一次心室漏搏,其后PR间期又恢复为最短,再逐渐延长,直至再次出现心室漏搏。此现象周而复始形成文氏周期。
房室传导比例常为3:2、4:3、5:4等。
(3)RR间期逐渐缩短突然长间歇。
(4)心室漏搏所致的最长RR间期,短于任何两个最短的RR间期之和。
三、室性逸搏
当窦房结与交界区均处于抑制状态而自律性异常降低时,室性起搏点被动地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和复极,产生一个延迟出现的室性QRS波群,逸搏间期在1.5-3.0s延缓出现的室性搏动,称为室性逸搏。
室性逸搏的发生表明窦性、房性及交界性起搏点自律性降低或发生了房室阻滞,这种心律失常具有保护作用 避免因较长时间的停搏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
四、2:1房室传导阻滞
2:1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每两次室上性激动下传心室一次 受阻于房室交界区一次。心室率恰好是心房率的一半。2:1房室传导有干扰与阻滞之分。
心房率小于150bpm的窦性心律、房性心律、加速的房性心律等发生的2:1传导是阻滞引起的。应称为"2:1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率在150bpm以上的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发的2:1房室传导 应视为2:1房室干扰 是生理现象。因为 心率超过150bpm以上时 心动周期短于房室传导系统有效不应期 将出现2:1房室干扰。
2:1房室传导阻滞并不少见 要区分属于二度1型还是二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有一定困难。活动可以改变房室传导比例 Holter监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如有连续两个以上的P波下传心室 PR间期逐渐延长者为1型。
PR间期固定不变 或者发展成为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为II型。希氏束电图显示2:1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水平可以在房室结、希氏束及束支水平。
2:1房室传导阻滞下传的PR间期可以正常或延长。下传的QRS波群可以正常 也可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右束支传导阻滞 提示阻滞水平较低,多为双束支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