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余成明最擅长的,便是在陡峭的悬崖上攀爬,而这也与他的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看似平平无奇的余成明,却有着一项特殊的技能,那便是飞檐走壁。对此,余成明笑着自我调侃道:“我是猴子。”余成明居住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青纳乡海子村2组,地处偏僻,距离县城100公里的路程。同村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余成明也是普普通通的农民,骄阳似火,他仍然需要在玉米地里浇水,面朝黄土背朝天。余成明身高1.7米,因为长年暴晒的缘故皮肤黝黑。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1)

余成明

雅砻江谷底,峭壁林立,一个男人站在百米高的悬崖边,艰难地向上爬。

他叫余成明,以采集燕窝为生,每年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每次攀爬却都以性命博弈。

然而他采燕窝的技术,子孙后代却无一人愿意继承,留下无限遗憾。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2)

惊心动魄

余成明居住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青纳乡海子村2组,地处偏僻,距离县城100公里的路程。

同村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余成明也是普普通通的农民,骄阳似火,他仍然需要在玉米地里浇水,面朝黄土背朝天。

余成明身高1.7米,因为长年暴晒的缘故皮肤黝黑。

看似平平无奇的余成明,却有着一项特殊的技能,那便是飞檐走壁。对此,余成明笑着自我调侃道:“我是猴子。”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3)

余成明最擅长的,便是在陡峭的悬崖上攀爬,而这也与他的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余成明,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批采集燕窝的人。

燕窝,通俗来讲就是鸟类所筑的巢。鸟儿们通常会用苔藓等植物,混合着自己的唾液,筑成一个碗状。

中国人的固有观念中,燕窝具有养阴、滋补的功效,是最好的保健品。是以,随着人们对养生需求的不断增加,燕窝的需求量也大幅度上涨。如今的燕窝行业,大多采用“半人工”的方法收集燕窝。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4)

人们会在金丝燕经常出没的地区修建一座人工屋,同时通过某些手段,吸引金丝燕前来筑巢,随后采摘。

然而这一方法稳定性并不强,燕窝的产量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市场对燕窝的供需矛盾也没有解决。是以,市场上燕窝的价格依旧水涨船高。

在人们看来,半人工收集的方法固然轻松,却远远不及自然燕窝的营养价值高。

市场对野生燕窝的需求,催生了采燕窝的人,余成明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四川省雅砻江周边,按照最原始的方式,穿梭于悬崖峭壁之间采集燕窝。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鸟类都具有产燕窝的能力。目前世界上只有6种金丝雀能够产燕窝,其中的一种,就以雅砻江周边的悬崖峭壁为栖息地。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5)

雅砻江附近多石灰岩,岩壁上经常有因为流水溶蚀作用产生的溶洞,周围溶洞中居住着上万的金丝燕,当地人称他们为“岩燕”。

余成明所在的海子村,依靠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了当地著名的采燕窝村,自清朝开始,村子中的人们便依靠采集燕窝为生,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如今。

50多岁的余成明,依旧奋斗在采集燕窝的一线。

每次来到峭壁上,余成明总是熟练地打开绳索,系在腰上,而后双手抓住绳索,手指一松,跟随重力的作用向下。

随后,余成明便用双脚蹬着岩壁,双手一紧一松,一跳一跳地向着半山腰下滑。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6)

来到燕子所在的洞口附近,余成明一脚继续蹬在岩壁上,随后使劲一晃,便像荡秋千一般直接进入了山洞。

悬崖峭壁,高达百米,稍有不慎,余成明便有可能摔下,粉身碎骨。余成明采集燕窝的全过程,惊心动魄。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余成明便成为了当地采集燕窝的中坚力量。

余成明的手臂比其他人长一些,这也意味着他在攀爬岩石、穿梭峭壁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优势。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7)

余成明至今依旧记得,1979年,自己跟随村子里的两个村民第一次上山采集燕窝,感觉惊心动魄。

当地采集燕窝的方式十分传统,从峭壁而下,整个人处于悬空的状态,降落在燕窝附近,又需要直接飞进去,整个过程艰难而又危险。

初次在百米高的地方,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余成明吓得脸色发白,浑身颤抖。

然而随着采集燕窝次数的不断增多,余成明也逐渐掌握了这一项技能。正如余成明所说:“燕窝,都是用命搏回来的。”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8)

采燕窝人的一天

多年来积累了经验,对于采集燕窝,余成明有着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绳索、伸缩杆,这便是余成明唯一的工具。

余成明会根据燕洞位置的不同,选择不同长度的绳索,而他手中的伸缩杆,能够延伸15米的长度,是套取岩壁上燕窝的绝佳工具。

100米以上的绳索,是余成明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仅仅是买绳子,就花费了1800多元”,余成明解释道。

4、5月燕子归巢,余成明便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燕子栖息地范围不固定,余成明也追随着他们四处奔走,从雅安到乐山,方圆百里的路,都留下了余成明的足迹。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9)

为了节省时间,余成明通常会在晚上出发,赶路到深夜,在山脚下睡一晚。第二天拂晓,余成明便早早出发,前往岩壁处工作。

从小镇到悬崖,还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余成明抓紧这段时间养精蓄锐,迎接不久后艰难的工作。车子行驶至深山,已经没了道路。余成明只能下车,自己朝着峭壁徒步而去。

山中树木、草木众多,经常遮挡余成明的视线。一些狭窄的山路,只能放下半只脚,余成明只好侧着身,双手攥着旁边的藤条一步一挪,小心翼翼地行走。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10)

历经重重困难,余成明终于到达了山顶。随后,余成明按照固定方法,飞身进入了悬崖中部的燕洞中。

余成明介绍,采燕窝的过程,甚至比攀岩的过程还要辛苦。燕洞长度无限延长,内部空旷,黑暗无比,为了看清路,余成明只能举着照明灯,随时关注着脚下的情况,防止摔倒。

一些燕窝所处的位置极高,余成明只能双手扣住岩壁向上攀爬,长此以往,他的指甲几乎被磨光。岩洞中空气潮湿,顶部时常有积水,气温极低。早春的天气,余成明总会冻得瑟瑟发抖。

余成明麻利地用伸缩杆取下燕窝,随后快步离开。正如他所说:“采燕窝的速度要快,否则舌头都冻僵了。”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11)

一个小时后,余成明完成了采集燕窝的全过程,他再次拽着绳子,双脚蹬着岩壁,回到了悬崖顶部。如此,余成明一次的工作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然而每次出行,余成明必须确保收入足够稳定,因此他需要攀爬40多个燕子洞。

这样的工作量,一天之内无法完成。夜幕降临,出于安全考虑,余成明便会停止工作。

然而悬崖峭壁周围人迹罕至,余成明找不到人家,只能就地坐下,吃着自己带的干粮,随后伴随着一片虫声入睡。第二天清晨,余成明再次出发,周而复始。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12)

作为一名依靠自然谋生的人,余成明深知大自然的规律。采集燕窝时,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方圆百里燕窝众多,然而每个燕窝余成明只会去一次。每次燕子生蛋之前,余成明抓紧时间采集燕窝。然而如果燕子开始孵化后代,直至小燕子长大,余成明都不会再次采集。

尽管采集燕窝能带来巨大的利益,余成明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主要是给它们生儿育女的机会,如果燕子都没有,哪里来的燕窝呢?”余成明说道。

采集燕窝的工作虽然辛苦,却让余成明感到十分满足。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13)

最初,燕窝的价格只有两块钱一两,然而近几年来,燕窝的价格节节攀升,现如今有的已经增长到2600元一两,是原来价格的1000多倍。品质高的燕窝,一斤都能够达到上万。

这样可观的收入,让徘徊在生死线的余成明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一年收入五六万元,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我。”余成明一家人,靠着他采集燕窝,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愿望。现如今,一家人居住在一栋两层的砖瓦房里。

与记者交谈时,余成明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箱子,十分宝贝。里面的东西,正是余成明历经千难万险采集回来的燕窝。

余成明说道:“这些都是按个卖,一个的价格在一两百元,今年应该能采到五六百个燕窝。”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14)

说罢,余成明又自豪地指着其中一个袋子说道:“这种才是一级货,要卖2600元一两,也就是2.6万一斤,已经有人预订了。”

一直以来,余成明都是经人介绍,打开燕窝的销路。

然而高品质的燕窝需求量极大,总有订单源源不断地涌入。每隔几天,余成明都要前往冕宁县城,将燕窝发货到全国各地。

余成明透露,自己的燕窝从不愁卖,有时候还没有货,他就收到了电话预定。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15)

尽管燕窝价格昂贵,余成明却从不吝啬。因为营养价值高,余成明时不时就会为家人烹饪。

他拿出了两个燕窝用温水泡开,随后杀掉一只土鸡,炖了一锅汤。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细细品味着。

每逢团圆的时刻,余成明都有着满满的自豪感与幸福感,“每一次归来,和家人在一起,都觉得十分幸福。”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16)

后继无人,何去何从

采集燕窝收入虽然可观,其中隐藏的巨大危机,远非常人所能忍受。

采集燕窝行业有一个禁忌:45岁为最大年龄。如果人们超过45岁,体力、精力逐步下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粉身碎骨。

最初,同余成明一起采集燕窝的,有大概5、6人左右。然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飞檐走壁的能力下降,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采集燕窝的行列。

现如今,余成明是雅砻江边唯一一个还在通过燕窝维持生计的人。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17)

“现在生活条件更好了,他们都不采了,就只有我一个人敢下洞子,主要是太危险,如果掉下去了,命肯定没了”,余成明落寞地说道。

在此之前,为了更加轻松地采集燕窝,通常需要两三个人一起搭档。其中一个人负责释放绳索,另一个人则向下滑行。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攀岩的人是徒弟,放索的人才是师傅。”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18)

站在悬崖顶上释放绳索的人,需要有着丰富的经验,体力、精力都需要达到最佳状态。因为掌握着向下滑行之人的生命,他所承担的压力更大。

“放绳子需要把握好尺寸和节奏,如果放短了,人悬在洞口可能进不去,绳子放长了,荡回来的时候就会撞在岩壁上,很危险。”

两三个人合作固然轻松,然而余成明自己出发时,只能将绳子栓在树上。是以,找到陪伴自己一起采集燕窝的人,一直是余成明的愿望。余成明希望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而他的两个儿子是最佳选择。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19)

余成明的大儿子余正才至今依旧记得,2013年,他第一次跟随余成明去采集燕窝时的经历。

父子二人站在悬崖上,余成明讲解着攀岩的技巧,站在崖顶的余正才,吓得全身发抖。

“实在太高了,悬崖起码一百多米,双脚阵阵发软,根本不敢下去。”时隔多年,提及那段经历,余正才依旧心有余悸。

至于二儿子余正华,也跟随父亲学习了一段时间。遗憾的是,他最终没有坚持下来。

“虽然采集燕窝赚钱,但是太危险了,我干不来,人站在上面都心慌”,二儿子如是说。

燕窝最稀有的品相(最后的采燕窝人)(20)

后来,余成明又同儿子们提到多次,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拒绝。正如他们所说:“宁愿外出打零工。”

采集燕窝虽然利润奇高,却终日行走在危险的边缘,余成明也尊重儿子的选择。

“以前,我还希望他们跟着我学采燕窝,但是作为父亲,我又不希望他们干这个,主要是太危险了。”余成明如是说。

于余成明而言,燕窝采集,次次以性命相搏。

一年上万元的收入居然极具吸引力,然而如若有选择,包括余成明,无人愿意从事如此高危的职业。燕窝与采集燕窝的人,都值得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参考资料

[1]《成都商报》,2019年5月24日,《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

[2]红星新闻,2019-05-22,《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贵的一斤2万6,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

[3]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2019年05月24日,《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 因为是拿命在“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