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后来,才发生了开头那戏剧性的一幕。参与的24人,随机分配角色,分为两组,每组9人(3人后备),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他们将在这里以自己分配到的角色,上演一场为期14天的监狱生活真人秀。然后便是征集实验的志愿者,这个过程通过面试的方式完成。征集的通知发出后,顿时吸引了70名大学生前来。而征集的要求很严格,需要生理和心理方面足够健康,且没有犯罪记录和不良嗜好。经过重重检测和筛选,最终有24名大学生成功入选。而参与的动机,是那每天15美元的报酬,这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位心理学家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同时还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已退休)。他和团队打算做的,是一次监狱实验。还有这种实验?没错,为了这个实验,他们已经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授本人首先,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里模拟建造了一个监狱,并根据美国真实监狱的规格,尽可能还原

Cosplay,也就是角色扮演,一直都是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各种游戏,动漫,影视爱好者喜闻乐见的事情。各大漫展最重要的主题,都离不开各种cos表演。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

而40多年以前,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则把cosplay融进了一场相当残酷的心理学实验,搞了一波大新闻。


极度真实的体验

1971年一个夏日的清晨,一辆警车打破了加州某个社区9名大学生的宁静。在邻居恐惧与不解的目光中,他们被押上警车,送往监狱。嗯?他们犯了什么罪?不,他们没罪,这只是这位心理学家为了真实,联合警方开始实验的第一步。而这种贯穿始终的真实,正是研究团队需要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2)

被带上警车

这位心理学家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同时还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已退休)。他和团队打算做的,是一次监狱实验。还有这种实验?没错,为了这个实验,他们已经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3)

教授本人

首先,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里模拟建造了一个监狱,并根据美国真实监狱的规格,尽可能还原了其中的细节。

然后便是征集实验的志愿者,这个过程通过面试的方式完成。征集的通知发出后,顿时吸引了70名大学生前来。而征集的要求很严格,需要生理和心理方面足够健康,且没有犯罪记录和不良嗜好。经过重重检测和筛选,最终有24名大学生成功入选。而参与的动机,是那每天15美元的报酬,这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4)

后来,才发生了开头那戏剧性的一幕。参与的24人随机分配角色分为两组每组9人(3人后备),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他们将在这里以自己分配到的角色,上演一场为期14天的监狱生活真人秀。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5)

为了让整个情景更加真实,大家尽快入戏,实验团队先是从入狱开始,就按照一般监狱的模式开始打造形象和人设

在这里,囚犯们被脱光衣服,清洗身体,最后穿上连衣裙一般的囚服,还给右脚带上了镣铐;不能使用真实姓名,称呼上全部由编号代替;并且3人一个小牢房吃着最差的伙食,平时除了放风,不能自由行动;原则上必须如真实监狱的犯人一样,无条件遵守命令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6)

狱警们则是穿着制服带上墨镜工作时3人一组每组工作8小时,并且轮换着来。只要能维护监狱的秩序和规则,做任何事都可以(在安全的范围内,且不得使用暴力),权利非常大。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7)

这场“戏”的剧本,除开给了他们角色的形象,人设和动机外,不会告诉你具体做什么,怎么做

残酷的惩罚

这些大学生们受过良好教育,给人的印象也是单纯无害的,互相之间也没有什么仇恨。一开始,他们也觉得就是一场有酬劳的游戏而已。所以第一天刚开始时,两组角色间还都是有说有笑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8)

而充当监狱长,同时也是总导演的津巴多,觉得这样不行,他要求狱警们必须更加强硬。于是乎,第一场大戏开始了。第二天凌晨时狱警粗暴地叫醒了熟睡的囚犯,要求他们排队站好,并且一遍遍大声念出自己的代号,一旦有错就会被罚做俯卧撑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9)

欢乐的气氛逐渐消失第二天早上,备受摧残和折磨的囚犯们,开始了与狱警的对抗—他们堵住了门,不让狱警进来,死活不听狱警的命令还顺便嘲讽他们。轮班的狱警非常生气,他们不容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于是一系列惩罚措施相继出炉—俯卧撑,剥光衣服,拿走饭菜,用手直接洗马桶等等。反正是花招百出,狱警们也开始越来越入戏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0)

而为了更好地管理囚犯,狱警们还想出了另一个花招—逐个击破。他们让表现稍好的囚犯住到另一个房间吃更好的饭食干最少的活,总之是给了一番优待;而那些不听话的,除了体罚外,还不准他们使用马桶,只能在房间内的水桶里大小便,最后弄得屋里一股恶臭。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1)

这样的手段很奏效,本来一帮联合对抗狱警的囚犯联盟,就这样土崩瓦解,一种不信任的情绪围绕在了囚犯之间。他们也逐渐失去了反抗能力,变得唯命是从,任人宰割

情况开始失控

而作为背后主宰的津巴多教授并没有做出任何干预。在这样压抑黑暗,充满对立的氛围里,很快就有人受不了了。一个代号“8612”的囚犯在实验开始的36小时后开始精神崩溃,一再央求离开监狱。经过一番鉴定,教授只能让他离开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2)

“8612”的报告

双方都越来越沉浸于角色之中,甚至已经忘记这只是个实验。囚犯们已经彻底屈从在了狱警的淫威下而狱警们从最开始的克制,到了最后甚至开始享受这种肆意虐待的乐趣,惩罚的花样层出不穷,力度也丝毫未减。

而在此期间,有50多人参观了实验过程。这段时间内,允许囚犯们的父母探监,但每次只有10分钟。父母们甚至还在一位牧师的帮助下,寻找律师,提出假释要求,如同在真实的监狱里一样。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3)

这期间,津巴多教授还告诉囚犯们—如果选择保释,那么这几天的酬劳就拿不到,你猜囚犯们如何选择?无一例外,他们宁愿放弃酬劳,也要离开这个非人的地方。而当教授说需要考虑一下时,囚犯们则都乖乖回到了牢房。可见他们已经被完全洗脑,认同了“囚犯”这个身份

比如一个编号“819”的囚犯,坚持不住想要离开,正当他收拾东西时,一个狱警召集了其他囚犯排队齐声呼喊道:“819是个坏囚犯!”听到这话的“819”瞬间痛哭起来,立马回到了监狱,拒绝离开。理由是因为这样才不会被当做是个坏囚犯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4)

第六天的时候,教授的女友—同为教授的克里斯汀娜·玛斯兰也来参观实验。不同于其他人,当她看到狱警的各种羞辱和惩罚行为时,感到极其震惊和难受,对这场实验提出了抗议。在女友的提醒下,教授终于如梦初醒,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于是实验进行了6天就宣布提前结束

影响,思考和争议

事后,研究团队对这些参与者进行了大力的心理疏导和事后走访,所幸没人患上心理疾病。后来,教授还将这场实验的内容写成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5)

后来,还有几部以实验为题材的电影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6)

片段来自2001年德国电影《死亡实验》(Das Experiment)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7)

片段来自于2015年美国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这场惊世骇俗的实验,也成为了心理学领域的著名实验之一不过这场实验也充满争议,教授也因此遭到不少批评和质疑。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8)

争议点除了实验细节的不人道外,另一个方面就是对于其真实性的质疑。比如,人们认为第一个离开的“8612”囚犯,他精神崩溃的行为,是在演戏;而某些狱警的行为,是受到了教授的指示,并非完全出于本意

当然,教授予以了反驳。他强调当年的实验的确不够严谨,但是绝对够真实。那个囚犯是否演戏,很难定论;而狱警的行为也不是他指导后的结果(他居然还有知乎的账号)。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9)

不过抛开争议,实验其实也有一些积极作用。起码对于监狱系统的环境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并获得了采纳。


说白了,实验的目的,就是看环境或情境对于人性善恶的影响。我只能说,人性很复杂,善恶就在一瞬间,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的确是有可能改变的。比如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经历过家庭变故可能变得内向压抑;一个善待他人的人,也可能在狐朋狗友的影响下,变成一个欺凌他人的恶棍。

斯坦福监狱实验得来的其他启示(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20)

所以,也许只有设法离开某些不好的环境和人坚定自己的是非观,道德观,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