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青海哪些地方有电影院(西宁已经消失的戏院剧场)

青海哪些地方有电影院(西宁已经消失的戏院剧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山陕商人再次筹资,在城内今兴隆巷重建山陕会馆。重建的会馆坐南面北,气势宏伟华丽。建有正门,内有钟、鼓楼,正中是一座三间宽的戏台,台前有广场,可供六、七百人看戏。戏台斜侧东西两面有对称式二层楼廊,每层九间并设有茶座。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山陕会馆为戏院,成为当时西宁的重要演出场所。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由商会举办“财神会”,届时演戏三天。民国十年(1921年),山西蒲剧来宁曾在山陕会馆演出了蒲剧;民国十八年(1929年),京剧演员魏盛奎率京剧班子来宁,在山陕会馆演出京剧《下河东》、《假金牌》、《四郎探母》、《斩韩信》、《出五关》等剧目。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秋,西北抗日戏剧宣传队第八队到西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在山陕会馆演出《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等剧;1950年春,彭德怀元帅在山陕会馆观看一军文工团演出的《北京四十天》。此后,由于西宁地区对外营业

青海哪些地方有电影院(西宁已经消失的戏院剧场)(1)

青海哪些地方有电影院(西宁已经消失的戏院剧场)(2)

青海哪些地方有电影院(西宁已经消失的戏院剧场)(3)

城隍庙戏楼、山陕会馆戏楼、南禅寺戏台、中山市场戏院、石坡街剧场和解放剧场、青海剧场……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戏楼、戏院、剧场在老西宁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它们已经不复存在。本期《青海视野》为您讲述留在老西宁人记忆深处的这些老建筑的变迁史。

城隍庙戏楼

城隍庙,位于城中区即今天之解放路北侧。据史料记载,西宁城隍庙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十九年(1387)又对其进行了扩建,清雍正元年(1723)扩建竣工,在庙内修建戏楼一座,据说这是西宁市最早的演出场所。

戏楼坐南面北,砖木结构,台口四柱撑顶,可三面看戏。每逢清明节,农历五月十八举办庙会三天,戏楼上弦歌陈陈,使人流连忘返。

1967年城隍庙戏楼被拆除。

山陕会馆戏楼

山陕会馆,位于城中区兴隆巷西北面。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西宁经商的山西、陕西商人,共同集资捐款在东门外湟光北修建了山陕会馆,进行商务联络交际活动。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新建的会馆被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山陕商人再次筹资,在城内今兴隆巷重建山陕会馆。重建的会馆坐南面北,气势宏伟华丽。建有正门,内有钟、鼓楼,正中是一座三间宽的戏台,台前有广场,可供六、七百人看戏。戏台斜侧东西两面有对称式二层楼廊,每层九间并设有茶座。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山陕会馆为戏院,成为当时西宁的重要演出场所。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由商会举办“财神会”,届时演戏三天。民国十年(1921年),山西蒲剧来宁曾在山陕会馆演出了蒲剧;民国十八年(1929年),京剧演员魏盛奎率京剧班子来宁,在山陕会馆演出京剧《下河东》、《假金牌》、《四郎探母》、《斩韩信》、《出五关》等剧目。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秋,西北抗日戏剧宣传队第八队到西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在山陕会馆演出《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等剧;1950年春,彭德怀元帅在山陕会馆观看一军文工团演出的《北京四十天》。此后,由于西宁地区对外营业的专业剧场逐步建成开业,山陕会馆演出随之逐渐减少。

文化大革命初期山陕会馆的戏楼被拆除。

南禅寺戏台

南禅寺又名南山寺。位于城中区凤凰山麓。明永乐八年(1410年)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重修。当时的南禅寺、庙宇甚多,为僧人的修行地。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南禅寺被焚。光绪五年(1879年)西宁群众历时数年,再次添殿重修。当年寺院的山门建在山根,是一座二层楼阁,下为进寺之门,上为戏台,面对观音庙,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前台为一开间,四柱撑顶。后台为三开间,做化妆室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演出“磨刀雨”会戏,七月二十二的财神会,届时秦腔戏班以及业余秦腔爱好者争相登台献艺,连唱三天大戏,盛况空前。五十年代新新剧院还在此戏台演出过大型话剧《李闯王》、《石达开》、歌剧《劈金匾》、秧歌剧《兄妹开荒》等,为古城西宁最热闹的场所之一。

南禅寺戏台于1957年被拆除。

中山市场戏院

中山市场位于城中区大新街中段南侧(原为清代的“贡院”),今为天桥美食生活广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山市场,两侧均为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底层为铺面,楼上有茶园、饭馆和酒店。市场内经营的除食品、杂货、照相、镶牙等店铺外,还有算挂的、说书的、摆小摊的甚是热闹,是西宁城内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戏院,坐落在中山市场北端,规模不大,设备简陋,实为茶园兼办戏院,两者互为依赖,互为依存。前半部分放有十多张桌子,可供100余人看戏兼喝茶。后半部则是一片空地,可容纳200余人卖站票看戏,是当年为西宁市第一个对外营业的戏院。

该戏院以演出秦腔为主,兰州的“化俗秦剧社”、“新兴秦剧社”,西宁的“云育秦剧社”均在此戏院挂牌演出。中山市场戏院一度生意兴隆,好戏连台,秦腔戏班亦很兴旺。后由于马步芳派人连续在戏院内抓兵,群众不敢到戏院看戏喝茶,最后导致中山市场戏院歇业。

石坡街剧场和解放剧场

石坡街剧场

石坡街剧场在解放前,实际上并不是正规戏院。只不过是在一个大院内,有一土筑的戏台,因在石坡街,人们惯叫石坡街大院。早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陕西华县人张新春为领班的“福盛班”,在石坡街大院戏台上演过戏。后由于收入不佳,到民国四年(1914年)左右就地解散了。

解放初期,最早在石坡街大院演戏的是王景云领班的“群力豫剧团”。后王便转让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文工团二队在此演出。一军在石坡街大院投资修建了一座简陋的土木席棚剧场,内设观众座席526个,还可售站票700余张。当时该剧场被命名为“西宁剧场”。1953年4月京剧名演员尚长春率领“新宁剧团”来宁,在石坡街西宁剧院演出过。

1958年,西宁剧场交西宁市管理后,1959年9月重建,改西宁剧场为“石坡街剧场”。重建后的剧场为砖木结构,设观众座席1200个。石坡街剧场建成后,一军文工团京剧队招聘了刘成高、孟云亭、葛燕亭等名演员,先后演出了《失宫斩》、《群英会》、《闹龙宫》、《闹天宫》、《古城会》、《走麦城》等戏。

1960年元月,石坡街剧场和湟光电影院合并,成立了“石坡街影剧院”,增加了电影放映业务。

1972年,石坡街影剧院因屋架、墙基下沉变形被全部拆除。

解放剧场

解放剧场位于市中心的解放巷西侧,西与大十字百货商店相依,南与西宁解放副食商场相望,东邻市秦剧团,今大十字百货新楼和全季酒店的位置。自古这里是交通便捷,商贾云集之地。是西宁地区演出场次多,观众上座率较高的影剧院之一。

解放剧场始建于1956年,由省军区投资,青海秦剧院筹集,省文化厅资助,省劳改局新生建筑公司负责设计施工。剧场坐北向南,采用砖木结构。影池面积602.1平方米,设观众座椅1140个。全部工程于1957年7月竣工营业,当年不叫解放剧场,而被命名为“大众剧场”。

1965年9月大众剧场改名为“解放剧场”。

解放剧场是全市剧团的主要演出场地,主要为西宁市所属各剧团演出服务。1980年3月,市文化局在解放剧场主办“西宁市属剧团表演艺术观摩演出”大会,历时五天。参加观摩演出的剧目有市秦剧团的折子戏《长坂坡》、《激友》、《打銮驾》;市豫剧团的折子戏《小二姐做梦》、《拾玉镯》、《三岔口》、《山神庙》;文工团的“声乐、器乐、小品”等节目。

1985年元月,市文化局在解放剧场举行“西宁市首届专业剧团青年会演”。参加会演的有秦剧团、豫剧团、歌剧团和大通文工团的青年演员153人,演出折子戏15个,历时六天,于农历二月二结束。这次参加会演的剧目有秦腔《楼台会》、《鬼怨》、《杀裴生》、《斩秦英》、《镇台念书》、《洗衣杀仇》等;豫剧有《锯大缸》、《柜中缘》、《风雨山神庙》等。

同时还接待省外剧团的演出。甘肃省话剧团、兰州市豫剧团、晋南蒲剧团、成都市杂技团、陕西省木偶艺术剧团、兰州市京剧团、西安市豫剧团、乌鲁木齐市秦剧团、银川市曲艺团、淮南市相声艺术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进文工团等均在此剧场作过演出。

1958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朱德元帅,全国妇联副主席康克清视察青海期间,曾在解放剧场观看了演出。196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长林默涵在此剧场看过青海平弦实验剧团的演出。

1977年10月剧场增加了放映电影业务,成为影剧院。还开展了多种经营,开办小卖部、扩印彩照业务等,收入随之增长。

青海剧场

青海剧场位于城西区五四大街,坐南面北,东邻省邮电管理局,北边为省重工业厅,西邻五四大街百货商店,南面为省民族歌舞团,是西宁地区设备比较完善的一个大型剧场。

青海剧场始建于1957年12月,剧场初建时比较简易,1977年进行补建,特别是舞台条件日臻完善。剧场观众厅设软座椅1064个,场内有暖气设备。

青海剧场为省文化厅直属事业单位,剧场以演出戏剧为主。从1958年起,开始接待省内外剧团。五十年代,著名戏剧家,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率“尚小云剧团”来宁在青海剧场演出了《借东风》、《伍子胥》、《昭君出塞》、《赵氏孤儿》等十七场剧目。六十年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部话剧团由著名演员蓝马参加演出了大型话剧《首战平型关》;八十年代贵州省黔剧团演出了黔剧《奢香夫人》;辽宁省歌舞团演出了大型舞剧《珍珠湖》;中央歌舞团演出《宝石花》等。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青年歌唱家谢莉斯、王洁实及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吴国松等都在此剧场作过精湛表演。

1971年剧场开始增设放映电影业务。

新新剧院和青海人民剧院

新新剧院

1952年8月由省公安厅投资,在城中区饮马街今天桥购物广场的位置,修建剧场一座,当时命名为“新生剧院”。剧院为砖木结构,池内观众座席为老式带板椅子,共设824个。1954年,西北戏曲研究二团来宁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时,在新生剧院演出“打柴劝弟”、“二进宫”、“四进士”等剧目。

1955年4月,新生剧院改名为“新新剧院”。剧院以演出秦腔和眉户为主,历年来演出的主要剧目如:《监仙草》、《三滴血》、《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赤胆忠心》、《卧薪尝胆》、《岳云》、《满江红》、《柳毅传书》、《青风亭》、《火焰驹》、《梁秋燕》等。

1961年4月,新新剧院由省文化厅领导交西宁市文教局后,新新剧院又改名为“饮马街影剧院”,开始放映电影。1966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饮马街影剧院再一次更名为“红旗电影院”,以放映新闻记录片和科教片为主,曾为西宁市唯一的“新闻科教电影院”

1974年红旗电影院因屋架裂缝,腐朽停用,1978年市革委会调拨给假肢厂修建了厂房。

青海人民剧院

青海人民剧院地处城中区西大街南侧,西临西大街百货大楼,东靠省广播器材服务公司和昆仑音像出版社,门前是广场,是西宁解放后修建的第一座剧院。

人民剧院始建于上世纪1954年,由省建筑公司负责设计施工,从施工到竣工,历时八个月建成。剧场观众厅宽24米,高10米,舞台总面积为240平方米,台口宽12米,高8米,室内设观众座席1376个。1955年元旦举行开幕典礼,西宁市副市长、著名书法家李德渊先生题字书写“青海人民剧院”的牌匾。

人民剧院建成后,以演出戏剧为主,接待了国内很多著名的戏曲表演团体。北京新燕京剧团、西安曲剧团、中央乐团独唱独奏小组、北京曲艺团、铁道部政治部歌舞团、武汉市说唱团、全国曲艺会演部分代表队、武汉京剧团、西安市尚友社等都在此剧场作过精湛表演。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裘盛戎、吴素秋等在人民剧院参加演出。

1971年7月,人民剧院增设放映电影业务,成为影剧院。

2012年11月,因水井巷休闲中央商务区成片改造,青海人民剧院被拆除。

此外,古城西宁还有汪家寺(今城中区原十四中部分操场)、昭忠祠(今观门街小学)、广福观(观门街)、北关庙(大同街)、火神庙(南大街原省机电、金属、轻化总公司),从清宣统年间(1909年)到解放前均有过戏曲演出活动。(本版文章由赵邦明先生提供 本版编辑 尚继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