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顶尖的五个大学城(一条与113年名校在66年间不断结缘的马路)
世界最顶尖的五个大学城(一条与113年名校在66年间不断结缘的马路)同济经济与 管理学院如今学校已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早已跻身于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列。但颇有意味的是同济大学校门仍是建于1950年砖混结构牌楼门样式的建筑,表面仿细斩假石处理,门楣浮浅具有时代痕迹,凝重而朴素。1997年5月校方接受一个学生的“创意”,保留老门主体,让新校门后退,老校门居前,两边以玻璃廊环绕,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让历史永远地停留在过去的某一刻,使众多年轻大学生们一入校门便体悟到具有113年历史老校的沧桑和厚重。同济大学老校门同济大学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创办于1907年,最初称为“德文医学堂”,校址在白克路(今凤阳路)。1927年,正式由国民政府定迁校吴淞,并定校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全新的校舍被日军的炮火夷为平地,学校只好内迁。抗战胜利以后,才在四平路1239号现址重新建校,逐步成为一所以土建为中心的多学科大学。同济大学
彰武路是同济大学门前一条由西向东延伸,与四平路形成丁字路口的马路。彰武路建筑于1954年,因为这里属于上海的“东北地区”,所以就取辽宁省的地名为路名,而且周围与之相交的四平路、阜新路、鞍山路、抚顺路、铁岭路……也都是取自辽宁省的市县名。漫步此间,恍如在中国东北的辽宁省版图内行走。
彰武路街景
彰武路靠近百年名校同济,66年来一直与同济续缘。从一开始它似乎就是是同济大学的“后花园”,同济职工家属新村、同济留学生楼都在彰武路落户。不过,彰武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一条僻静的小马路,沿途还有少量的农田,商业设施极少,只在四平路与彰武路转角处有个小小的邮局,外加银行、食品店和菜场等。
四平路街景
同济大学老校门
同济大学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创办于1907年,最初称为“德文医学堂”,校址在白克路(今凤阳路)。1927年,正式由国民政府定迁校吴淞,并定校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全新的校舍被日军的炮火夷为平地,学校只好内迁。抗战胜利以后,才在四平路1239号现址重新建校,逐步成为一所以土建为中心的多学科大学。
同济大学新校门
如今学校已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早已跻身于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列。但颇有意味的是同济大学校门仍是建于1950年砖混结构牌楼门样式的建筑,表面仿细斩假石处理,门楣浮浅具有时代痕迹,凝重而朴素。1997年5月校方接受一个学生的“创意”,保留老门主体,让新校门后退,老校门居前,两边以玻璃廊环绕,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让历史永远地停留在过去的某一刻,使众多年轻大学生们一入校门便体悟到具有113年历史老校的沧桑和厚重。
同济经济与 管理学院
彰武路在2007年左右进行了拓宽,那个小小的邮局和门前绿色的邮筒已经后移到阜新路与同济新村口,原址上矗立的是一幢30层高,蓝灰色玻璃幕墙装饰的现代化大楼。2014年,这幢大厦成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所在,也成为同济大学对外教学交流的一道“门户”。而与之隔路相对的就是同济大学与某城建集团共同打造的“同济联合广场”。
同济新村门前的邮局
整个广场由两幢甲级精品写字楼和一座商务酒楼及沿街商业楼等围合而成。沿彰武路街面有招商银行、麦当劳快餐店、上岛咖啡馆、全家超市、同济君禧大酒店……这些由金属框架、蓝色玻璃幕墙装饰,外立面极富现代张力又亮丽光鲜的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为彰武路带来一股新潮时尚的气息,也颠覆了不少人脑中往昔对彰武路的印象。
同济广场
同济广场沿街店面
“同济联合广场”的对面就是同济新村。同济新村是1950年代为同济大学教职员工建造的新村。走进新村,发现村内各种新旧建筑并存,但建于1950年的那几幢老式二层小楼引人注目,机瓦屋面,混砖结构,外立面为淡绿色涂料粉刷,有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朴素简洁,幽雅恬静,尤其四周遍植花木,老树参天,是人们向往的居所。但是同济新村总体是老了,那斑驳的墙面,杂草丛生的花园,歪斜脱漆的“同一路”、“济二路”等路牌……无不显露着半个多世纪的沧桑。然而时间虽无情,但却又将当年同济大学建筑师们的“杰作”保留下来。
同济新村大门
同济新村老楼
同济新村老楼
同济新村老楼
同济新村245号的“工会俱乐部”和“村字楼”等建筑就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保护建筑的名单。俱乐部建于1956年,主体为2层砖混结构,呈“L”型。整个建筑朴实无华,尺度高低宜人,在布局上结合传统院落的特点及变化,达到步移景换的视觉效果,使用功能与视觉艺术完美结合。此建筑在1994年还获得中国建筑协会的优秀建筑奖,还曾被拍进新版电影《年轻的一代》中。
同济新村老楼
如今这座由原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手书题写屋名的“工会俱乐部”,仍然是众多同济退休员工的活动园地,它与屋前的一个中国式小园林融为一体,在同济新村深处,为老人们的提供了休憩的好去处。
同济工会俱乐部
同济新村内的花园
同济工会俱乐部
就在“工会俱乐部”东面,又有3幢连体式三层楼房围合成的一个开放式的“小院”。楼房是钢结构的机瓦屋面,下部红砖基座,上部白墙灰瓦,朝南的底楼前都有一个小花园。大门上有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显得既古朴幽雅,简洁明快,又有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
同济新村“村四楼”
“村四楼"一角
这就是著名的“村字楼”,全同济新村里只有四幢,分别冠以“村一楼、村二楼、村三楼、村四楼”之名,入住的当年全部是同济大学教授级以上的员工。我国园林建筑界泰斗级人物、被海外学界誉为“中国现代园林之父”的陈从周先生生前就住在“村四楼”357号底楼靠西的一所房子里。
同济新村陈从周故居
陈从周生于1918年,卒于2000年,生前是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先生在“村四楼”底楼的三室一厅里生活工作教学了大半辈子,著作等身、硕果累累。早在1978年,他就成为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园林“明轩”,开中国园林文化建筑对外输出之先河,对于我国各地古建筑,特别是园林的开发和保护,有着突出的贡献。陈先生的学术造诣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古建筑专家,同时还是园林艺术家、诗人、作家和画家。
陈从周教授肖像
陈从周故居前小花园
据说,陈从周的居所以前常常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贝聿铭、昆剧演员俞振飞、梁谷音等名人雅士曾多次来访……而今鸦雀无声,人去楼空,只留下陈先生生前精心打理过的花草,在阳光下迎风摇曳、瑟瑟作响。
彰武大楼外观
彰武大楼内景
从同济新村的右门出来,彰武路阜新路口是幢十六层高的框体式大楼,大楼竣工于1989年。在当时彰武路鲜有高层建筑的年代,此楼大有“鹤立鸡群、独领风骚”的气势,叫彰武大楼也名符其实。据这儿的老居民说,彰武大楼的前身是黄浦区废品回收站的仓库旧址,租住该楼的居民大多是公司的老职工,他们见证了这三十多年来彰武路由田野到城市化的巨大变化。
彰武路街景
彰武路街景
与前面“同济联合广场”的“高端”业态不同,这一段的彰武路,特别是彰武路北面全是关系平民百姓生计的小店铺,老盛兴汤包店、证券公司、干洗店、服装店、金果园水果店……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叫卖声也时有所闻……这一段的彰武路早已变身为充满市井风情的小街了。
彰武路街景
彰武路街景
这些店铺中有一家“设计书店”,据说是前几年从赤峰路迁移过来的,看中的是彰武路的“学区”氛围。书店专卖建筑类书籍,但是经营者从装潢设计到店面布置及经营模式都与时尚结合。走进书店就恍如进入老上海的时光隧道,扑面而来的是种种带着梦幻般色彩般的老海报、老照贴画、老报纸以及老式的橱柜、老唱片机、老电风扇、老台钟、老电影放映机……在这里买一杯咖啡,可以看一天书。附近的许多学生常常带着电脑和书本在“老上海背景”下潜心研读,这里仿佛是滚滚红尘中的一方净土。
彰武路上的“设计书店”
“设计书店”内景
这些店铺中还有一家名为“理发师的故事”的理发店,它以与众不同、有点绕口的店招和门口挂着的奥黛丽·赫本等世界著名影星的发型照而引人注目,这也真给彰武路带来了“几丝”时尚气息。
彰武路上“理发师的故事”
走过理发店,就到了铁岭路与彰武路的拐角处,这里马路弯曲有致,景色优雅多变,街角的花园里花树繁盛,樟树、梧桐树、广玉兰、七叶木……绿意盎然,但是更吸引眼球的是两边围墙面上五颜六色的涂鸦。
彰武路街景
原来这是同济大学专门打造的“航空壁画墙”:天空、星星、月亮、各种抽象的、具象的充满想象力的飞行器……无不让人感到色彩和线条组合的奇妙,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这种目前在世界流行的“户外行为艺术”,似乎不经意间触发了马路拐角处的活力,但承袭的仍然是从“航校”到“同济”的航空基因,至此彰武路“设计创意”中最具时尚艺术的一面才让人心领神会,若有所悟。
彰武路上的航空壁画
彰武路上的航空壁画
走过铁岭路,彰武路拐向东北方,这里梧桐树叶遮天蔽日,一片静谧安宁。彰武路100号原来是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学校前身是建于1951年的民航局第三民航学校,为新中国航空工业最早的正规技工学校之一。1959年升格为上海市中等专业学校,曾是上海重点中专学校之一,先后培养了上万名航空专业人才,毕业生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高教事业的发展,上海航空工业学校于2003年11月14日全部归并同济大学,整个校园成为同济大学的“彰武路校区”,自此彰武路算是全部与同济大学“结缘”。
彰武路、铁岭路街景
彰武路、铁岭路街景
彰武路100号同济大学彰武校区大门
原来航校富有传统牌楼色彩的校门已经被分段式、隐含“同”字拼音声母的“T”字型柱门所取代。但原校园内的主要格局没有变,教学大楼内外已经装修一新,呈“п”型围合的北、东、南3座大楼仍是教学区的主体建筑。原航校这3座教学大楼建筑立面样式各不相同,其中最有中国建筑特点的要数北大楼:歇山式三角屋顶结构造型,红披瓦,重檐翘角,镂空花窗。远看近观,都是最具“历史风韵”的大楼。
如今这些经过精心修葺粉饰,具有红砖勾白线外墙的老大楼使校园仿佛独具一种厚重的人文历史气息。昔日的北大楼成为专供研究生上课的教学楼;东大楼成为同济航天航空力学学院;南大楼则成为同济出国培训中心。
原航校教学楼
原航校教学楼
校园内建于1968年7月1日的一尊伟人全身塑像仍然巍然屹立在东大楼正门前,原来呈轴线对称分布的花园已经被人造的坡山取代,塑像后面,是一堵堵高低错落灰色砖墙加滕蔓植物缠绕组成的景观区,似乎有“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寓意。
原航校校区一角
东大楼前昔日一排排稚嫩的水杉树已经长成大树,直插天空……同济大学是培养建筑师的摇篮,深谙建筑文化的传承之道。航校归并后基本没有拆过一座老建筑,甚至两座建于1950年代又老又旧的学生宿舍至今还保留着,使今日失去母校的“航校学子”尚能分辨昔日校园的踪迹和格局。
今航苑桥
原航校学生宿舍楼
当然变化又是绝对的。就在这些老大楼的身后,古老的杨树浦河将校园一分为二。2005年重新修缮的“航苑桥”又将东西校园连成一体。河西是六幢错落有致,线条明快,灰色釉砖立面大楼组成的同济学生公寓;河东是食堂、SFC同济中芬中心、同济大学工程实验中心、创业谷、同飞楼、研究生楼等大楼。
现同济实践中心
现同济大学“同飞楼”
这里绿树遮天,花木扶疏,小桥流水,水波潋滟,空气清新,风光旖旎,南北向的杨树浦河水在夕照下“半江瑟瑟半江红”,犹如一条闪光宁静的锻带,轻轻缓缓地飘向前方的黄浦江,给这里的莘莘学子们带来心灵上的愉悦和憧憬。
现校园一角
现校园内的跑道
横穿校园的杨树浦河
彰武校区门外的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