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杂志故事(茶余饭后朗读者)
茶余饭后杂志故事(茶余饭后朗读者)杨院士:如果我们的国家基础设施——电力系统,用的是国外的系统。他在调整他的时间、空间信息的时候,如果不特意通知我们,我们的电力就可能出故障,我们的高铁进站可能进不了站,我们的金融可能有重大的损失。我们的城市管理就可能出现混乱,我们的卫星,甚至连我们的手机都可能出现故障。这么重要的基础设施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上,对这个国家的独立政治,独立国防,独立经济,怎么谈得上呢?比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打的伊拉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一方面就是因为他有高精度的GPS导航。这给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是一个警醒。董卿:为什么研制自己国家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么重要?要发展卫星导航,就必须要有两个核心条件,一个是有轨道的位置,二是要有频率。美国有了GPS,俄罗斯有了格洛纳斯系统,导航的黄金频率基本划分完毕。欧盟说只要有了伽利略,有了GPS, 有了格洛纳斯,北斗是没用的。不但没有用,北斗发上去,在相同的频点上,发送相同的
嘿嘿,我又来了,这进度是很墨迹了,不过呢,就茶余饭后嘛,看一看,记一记,分享分享,挺好的。
《朗读者》第三季——杨元喜
杨元喜: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专家,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
1994年,“北斗一号”工程正式立项,中国人开始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在起步之初,北斗却遭遇到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反对和质疑。
要发展卫星导航,就必须要有两个核心条件,一个是有轨道的位置,二是要有频率。美国有了GPS,俄罗斯有了格洛纳斯系统,导航的黄金频率基本划分完毕。欧盟说只要有了伽利略,有了GPS, 有了格洛纳斯,北斗是没用的。不但没有用,北斗发上去,在相同的频点上,发送相同的信号,可能会影响用户的使用。
在经过了三次的国际会议,杨院士从最初的没有经验到最后有备而来,做了大量的计算,足以证明,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使在他们三个系统全部出现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够为世界贡献23.6%的贡献率。(这是很大的贡献率,贡献率意味着在其他导航系统同时运作下,我们仍然能够给用户提供服务,并且在精度上,能提升23.6%以上。)
杨院士很开心的表示:“现在欧盟和美国都说,中国北斗的贡献率比他们还大,从计算精度、计算效果,功能。从他们嘴里来肯定中国,证明当年我的证明是没错的。”
董卿:为什么研制自己国家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么重要?
杨院士:如果我们的国家基础设施——电力系统,用的是国外的系统。他在调整他的时间、空间信息的时候,如果不特意通知我们,我们的电力就可能出故障,我们的高铁进站可能进不了站,我们的金融可能有重大的损失。我们的城市管理就可能出现混乱,我们的卫星,甚至连我们的手机都可能出现故障。这么重要的基础设施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上,对这个国家的独立政治,独立国防,独立经济,怎么谈得上呢?比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打的伊拉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一方面就是因为他有高精度的GPS导航。这给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是一个警醒。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立项,但那个时候对于自主研发来讲,面对太多技术难题了。
发展一个卫星导航系统,不仅仅是要把那个卫星发射到轨道上,那只是最起码的一步,要做卫星导航,关键是要测距离的。
董卿:卫星点测距离怎么测?为什么空间距离是靠时间来测量的?
杨院士:是要测时间差的。卫星发射一个信号,他发射的时刻,把那个时间标签发给用户了,我的计算机接收到他的信号的同时,我也有一个时间标签,一打,我就知道我接收的时间,和他发射信号的时间的时间差,有了这个时间差,乘上无线电传播的速度,就是距离了。所以说,卫星上要有高精度的原子钟(卫星上最重要的载荷之一,原子钟是世界上已知最准确的钟,星载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直接决定系统定位和授时精度。如果原子钟有一秒误差,意味着卫星定位会偏离三十万公里,所以星载原子钟对精准度的基本要求是,十万年差一秒。)
杨院士:在我们开始发展北斗之前,我们是可以进口原子钟的。但是,一旦我们开始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时候,西方突然间,这些高精度的原子钟、氢钟就不卖了。为什么呢?他们说,如果卖给你们,美国就要制裁我们。这就逼得中国北斗科技工作者,必须要自主,要可控,发展自己的技术。摸着石头过河,试验、失败、试验、失败……持续了很多年,终于厘清了原子钟研制的物理原理,可以解方程,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调整。在理论指导下做,就非常快速。就每一次做实验都是有技术支撑的实验。所以才造就了中国的原子钟,自主且可控。中国现在的原子钟的精度大概达到三百万年差一秒的水平。比美国的GPS要好,比欧盟的伽利略也要好,所以跃上了一个国际公认的一个新台阶。
董卿:不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自己成长为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