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作家祝红利(祝红利作品丰原包子)
陕西作家祝红利(祝红利作品丰原包子)东面的墙上没有太多的布置,但清楚地贴着两张宣传单。一份是“为家乡父老送健康”,宣传的是长寿塬纯粮酒,提供药酒秘方,治疗疑难杂症,内容详细,并宣告长期有效;一份是“出售芽苗”,写有一些我分不清是苹果还是桃子的树名与价格。两份宣传单一红一白,都留有地址、人名和电话,都比较醒目。我们无法知道,也不便询问这是店家贴的还是他人贴的,但可以肯定,一定是店主允许的,毕竟很便民啊!店里的西墙上挂着两块宣传板,一块是“丰原包子简介”,这是在各种店面比较常见的饮食文化。粗读方知丰原时辰包子上可追溯北魏末年田家大户济贫佳话,又有隋炀帝之独孤伽罗皇后的美誉,千年传承,选材、做法均很讲究,心里越发庆幸此行的正确;另一块宣传板令人不由得心头一颤,标题赫然写着:丰原包子技术“八”标准。细读八条字字句句,这不仅是对包子用料、配方、加工等技术方面的严格要求,更是田家传人对乡里乡亲诚信经营的郑重承诺。包子和豆腐脑还没呈上来,
【作者简介】祝红利,笔名惟有清风,渭南市临渭区东塬人,临渭区育红小学教师,钟情教育,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勤于笔耕。《渭南文坛》、《渭南热点》特约作者。
旅居汉中的老邻家董二哥回了故里,和几个发小一起来到城区看我,我们就近在小区门口畅谈浅喝之后,已是互不忍舍,便一起回了老家。在老家,又是一场群谝长谈之后,我们分别在不自不觉中进了梦乡。
一上路,司机发小便提出了不同意见,说是不管在哪里吃,都要送我回渭南;开车视线又不好,不如直接在城区咥丰原包子。他的话一出口便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伙伴们的热议。哥们几个各抒意见,议论反复,最后还是一致认为:城区的丰原包子只是名义上的丰原包子,最多是采用了丰原包子的包法、蒸发而已;而正宗的丰原包子理应在丰原,用的长寿塬的面粉长寿塬的菜,最重要的是蒸包子还得用长寿塬的水;还有我和董二哥都长时间没去丰原了,在丰原街道咥丰原包子,那是一道什么风景,更是一种什么滋味?司机发小听出了我们的丰原情结,只好乖乖地被“绑架”了。
车一出村,春雾似乎很解风情,慢慢散开了一点点。家乡的方位标志物王宗嗣墓孤独地屹立在村子的正南方,在春雾中若隐若现;高大的高压线塔就像一台台织布机贯南扯北,纬线看起来似有似无;车外最多的是果树,柿子树隔三岔五地竖在路边,猕猴桃树、核桃树、苹果树、桃树也各自连成一片。我和董二哥一边侃着当年步行背馍上学的风云故事,一边看着车外的社会主义新产业、新农村,车驰骋在塬上,人驰骋在塬上,不由得心和回忆也驰骋在塬上。
在兴奋与感慨之间,我们进入了丰原街道。不知从何时起,丰原街道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蓝砖红瓦,高门阁窗,一排排,两绺子,全都整齐划一,老街显得更有古味。
我们在街道十字附近停了车。路口的饸饹、凉粉、麻花摊已不知去向,据我和董二哥观察、猜测,一定是进了门店经营吧。这时,一股浓浓的香气扑鼻而来,放眼过去,目所及处,几股热气袅袅街天。不用寻找,每一股热气、香气弥漫的地方,正是那垂涎已久的丰原包子店。而距离我们最近的是红底白字的丰原老田包子店。一间门面,朝向正南,门口西侧正是热气腾腾包子笼。不由分说,我们立马大步向行。
进得店内,是个套间,外边是包子庭,里面是操作间。店内甚是干净,已有数人开吃。这时有人招呼:乡党,要啥的?我赶忙应道:种类乘以人数,外加每人一份豆腐脑。司机发小比我们熟悉“套路”,告诉我们先咥包子后付钱。他赶忙出去端包子,我也招呼着董二哥入座,我们发表了同感:还是咱塬上人厚道、大气。
店里的西墙上挂着两块宣传板,一块是“丰原包子简介”,这是在各种店面比较常见的饮食文化。粗读方知丰原时辰包子上可追溯北魏末年田家大户济贫佳话,又有隋炀帝之独孤伽罗皇后的美誉,千年传承,选材、做法均很讲究,心里越发庆幸此行的正确;另一块宣传板令人不由得心头一颤,标题赫然写着:丰原包子技术“八”标准。细读八条字字句句,这不仅是对包子用料、配方、加工等技术方面的严格要求,更是田家传人对乡里乡亲诚信经营的郑重承诺。包子和豆腐脑还没呈上来,我早已领受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和思想的大餐。
东面的墙上没有太多的布置,但清楚地贴着两张宣传单。一份是“为家乡父老送健康”,宣传的是长寿塬纯粮酒,提供药酒秘方,治疗疑难杂症,内容详细,并宣告长期有效;一份是“出售芽苗”,写有一些我分不清是苹果还是桃子的树名与价格。两份宣传单一红一白,都留有地址、人名和电话,都比较醒目。我们无法知道,也不便询问这是店家贴的还是他人贴的,但可以肯定,一定是店主允许的,毕竟很便民啊!
座位前的条桌上的内容很简单。一张开口大碗里厚厚的辣子油下面淹没着半碗油泼辣子,另一张开口大碗则谷谷堆堆地盛满了的大蒜,从个头和肤色足以判断出是本地刚出土的新蒜。
须臾之间,包子呈上来了。哥们几个立即整齐入座一绺子,也没有一个不客气的,不分种类,各自抓起一个就开咥了。一上口,满嘴喷香,进入我口的正是那豆腐包子,劲道长寿塬的细面裹着地道的长寿塬粉条、豆腐、韭菜,一不小心烫了上腭,一阵吸吸溜溜。腾出手来,剥了几块新蒜,便又就着大蒜,浇上红润的辣子油,咥完了豆腐包子。接下来咥到的是荤油包子,这才是田家包子的正宗,形如蜜桃,内加大葱,真是油而不腻。第三个是茄子包子,没有籽粒,绝对的嫩茄子肉,也是新鲜可口。吃完了也就知道了丰原包子当前就卖三个品种。
豆腐脑上的也是时候。青瓷大碗明显比城区的肥了一轮,白白细细的嫩豆腐,下有热汤,上有青绿的香菜和些许深红的辣子,浮游满碗,正像一件艺术品,让人既舍不得又迫不及待的下勺,一大勺入口,热乎、滑溜、香溢,贪婪的我,很快就消灭了它。
美味不能独享,这是我一贯的原则。此时我想到了老家的父母和城区的爱人,仍然是包子数乘以人数,分别装袋,结了帐,上车下塬。
久违的丰原包子,暖了我们哥几个的胃,香了我们哥几个的肺,香了发小的私家车,也一定会香了我的老宅和新居,甚至香了远方的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