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之死为什么会让孔子痛哭(颜回在团队要解散时坚定地支持孔子)
颜回之死为什么会让孔子痛哭(颜回在团队要解散时坚定地支持孔子)孔子从不说自己做到了仁和圣,但他认为颜回做到了。 孔子把颜回提到和他一样的高度。 颜回对孔子甚至像父亲一样地尊重他。《吕氏春秋》记载:“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曾参就是一个著名的孝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孔子对颜回说:“有机会就奋斗,没有机会就躺平,能够在这两个模式中随意切换的,也就我跟你了。”
颜回就这么星光耀眼,同学们还都喜欢他。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意思是,自从有了颜回,同学们越来越团结。学习好,思想品德又好,既是学习委员,又是同学们又敬又爱的团支书。
有了老师的认可,颜回有时候也敢于规劝师兄们。
他劝子路不要总是打架:“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盍慎诸焉。”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想得到善终是很难的,师兄还是注意一点吧。他劝子贡谦虚一点:“‘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夫子之言,不可不思也。”老师说过,自己不尊重别人,而想让别人尊重自己,哪有这样好的事。我建议子贡兄好好想想老师这句话。
子路
颜回对孔子甚至像父亲一样地尊重他。《吕氏春秋》记载:“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曾参就是一个著名的孝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孔子对颜回说:“有机会就奋斗,没有机会就躺平,能够在这两个模式中随意切换的,也就我跟你了。”
孔子把颜回提到和他一样的高度。
孔子从不说自己做到了仁和圣,但他认为颜回做到了。
孟子认为颜回可以和大禹与后稷相提并论。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大禹视天下人被淹,犹如自己被淹,所以着急着治水。“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后稷也是这样仁爱。孟子又说,“禹、稷、颜回同道”,“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他们三个只是面对的情况不同,仁爱之心是一样的。
颜回自己也敢于将尧舜作为自己的榜样。《孟子》记载了颜回的一句话,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意思是,舜也是人,我也是人,有所作为的人就应该以舜为榜样。
颜回贤能,又有匡扶天下之心,但是他却一生没有出仕。孔子五十一岁出仕,那时颜回才二十一岁,他协助孔子从政,所以没有直接当官。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得不到重用,颜回自然也得不到重用。周游列国期间,子路、冉求等人都曾出仕,但颜回没有,他不愿意撇下孔子,他要陪着这个他心目中伟大而孤独的人。
《庄子》记载了颜回不出仕的原因: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
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孔子肃然起敬,他说:“我曾听说‘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我常念诵这句话,今天在你身上印证了,我算是学到了。”
这当然是道家从出世哲学的角度为颜回的不仕所给出的解释。
颜回到底是没有遇到明君,所以不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比较佛系,所以不仕呢?答案应该是他性格的原因。所谓大环境不好只是次要原因,人生的选择最重要的还是性格。
孔子绝粮陈蔡之时,弟子们对他有意见,孔子只好一个一个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分别问子路、子贡和颜回(又是他们三个,又是同样的顺序),“我们的道错了吗?我们为什么回沦落到这个地步?”
颜回知道,在这最困难的时刻,老师需要他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给予他信念上的支持。他们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是一类人,他当然不会让这位老人独自面对学生们的责难。何况,孔子给他打开了文明的美好世界,是他的精神之父。于是颜回坚定地说:“我们的道如果不好,那是我们没本事,我们的道这么好,他们不用,吃亏的是他们,我们怕什么。越是不被用,越是说明我们的道很好。”
孔子很感动,他高兴地说:“还是你硬气!你要是发财了,我给你数钱!”
不过,颜回从来没有发过财,和经商致富的子贡相比,两人形成鲜明的反差。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亿”通“臆”,臆测、猜测之意。意思是,颜回的道德修养差不多了,却箪瓢缕空,子贡不听天由命,从事经商,猜测市场行情却一猜一个准。
在绝粮陈蔡时,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子贡弄来一石粟米,让颜回和子路去做饭。没有开饭之前,子贡意外看到颜回抓起饭吃了一口,子贡马上跑去告诉孔子:“老师老师!颜回变节了,颜回变节了!一个人偷吃米饭!”孔子说:“我一直很相信颜回,可能是另有别情,我先不要声张,我去问问他。”孔子跟颜回说:“昨晚我梦到了祖先,我要祭祖,你把饭端上来。”颜回说:“饭已经被我吃过了,不能用来祭祖,因为刚才掉了一坨黑灰进去,扔了可惜,我就把那口饭吃了。”孔子会心一笑,颜回出去后,孔子对大家说:“看到了吧,我相信颜回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大家都很信服,觉得团支书的思想觉悟就是经得住考验。
可惜,颜回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一岁。颜回死后,孔子哭得很伤心,他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后世将颜回故里的那条街命名为陋巷街,他的后人自称为“陋巷世家”。经孔子金口一夸,“陋巷”一点也不“陋”了,成为了一种千年相传的荣耀。
颜回在唐朝时被封为“亚圣”,元朝时,他被封为“复圣”,意思是孔子之外又一个圣人。而“亚圣”称号则转封给了孟子。在孔庙中的颜回、孟子、曾子和子思四圣中,颜回排第一。
孔子死后,儒家逐渐形成八个派别,其中颜回的弟子称为“颜氏之儒”。庄子早年就出自颜氏之儒,他在著作中经常批判孔子,但从不批判颜回,有的只是赞美。颜回比孔子更具有出世精神,因此能够知足不辱,更接近后来的道家。
据说,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就白了,或许也是在三十九岁的时候吧。或许,他也曾有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史料缺乏,不好妄测。
即使曾经有过,他也一定战胜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