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体系中的各音叫什么(什么是乐什么是音)
乐音体系中的各音叫什么(什么是乐什么是音)“贾湖骨龠”更大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早在9000年前,我国已经有了非常先进、非常成熟的太阳历法,历法是一切文明的根基,尤其是对我国来讲,中华文明被叫做礼乐文明,而礼乐的基础,就是历法,因为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以天道来指导人道。天道,就是天文历法。贾湖骨龠和叉形器,是一整套“日影测量仪”的2个零件,要组合起来一起使用。贾湖骨笛,准确的应该叫骨龠,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是中国最早的进行候气测试的实物见证。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土成万物,秋之义)。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万物感天动地之始发始生,春之义)。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土枢四季)。征,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大美华茂)。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地(子粒落地,臧精复命)。夫声者,中于宫,触于角,祉于征,章于商,宇于羽,故四声为宫纪也。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生
乐,为“天地之和气”。《周易·系辞上》: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音可能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用管子吹奏与鸟相近的声音,吸引和捕捉鸟类。后来,就用管来定律。
黄钟律管的长度,管径,即度制的起源;黄钟律管的容积,即量制的起源;黄钟律管装满黍的重量,即衡制的起源。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
《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参五以变,错综其数,稽之于古今,效之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考之于经传,咸得其实,靡不协同。
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至远,莫不用焉。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
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土成万物,秋之义)。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万物感天动地之始发始生,春之义)。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土枢四季)。征,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大美华茂)。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地(子粒落地,臧精复命)。
夫声者,中于宫,触于角,祉于征,章于商,宇于羽,故四声为宫纪也。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生物,为震、为巽),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悦言乎兑,神功之妙);征为火,为礼,为视(为离、为目);羽为水,为智,为听(为坎、为耳);宫为土,为信,为思(为艮、为坤、为脾)。
除了通过自然变化和动物表现来判断节气外,古人正是用这种叫“律琯”的装置来测定节气变化。湖南长沙马土堆汉墓就出土了西汉十二律琯。据宋赵师侠《朝中措》:“开随律琯度芳辰……休数岁时月季,仙家栏槛长春。”琯[guǎn]古同“管”,律琯也写做律管,早期系用玉制成的笛子状乐器。用律琯来预测节气,古人称做“以管候气”,全称叫“律管吹灰候气法”。北齐天气学家信都芳“能以管候气,仰观云色”,每月预报无不准确。
贾湖骨笛,准确的应该叫骨龠,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是中国最早的进行候气测试的实物见证。
“贾湖骨龠”更大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早在9000年前,我国已经有了非常先进、非常成熟的太阳历法,历法是一切文明的根基,尤其是对我国来讲,中华文明被叫做礼乐文明,而礼乐的基础,就是历法,因为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以天道来指导人道。天道,就是天文历法。贾湖骨龠和叉形器,是一整套“日影测量仪”的2个零件,要组合起来一起使用。
所以,到了后期,一整套完整的“日影测量仪”包含贾湖骨龠、叉形器、骨炳、垂球、石环五个零件,以及用来绑定骨龠的2个正南正北方位的木桩。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相当精密的科学仪器。是贾湖人最高科技的成果。
“节气”一词,应该来源于贾湖骨龠,骨龠上的开孔将之分成一节一节的,而作为吹管乐器,正是通过对“气”的控制来发出不同的声音。因此,“节气”最早是用来描述“龠”的,而“龠”可通天,与历法有对应的关系,使得“节气”一词最终用来描述历法。
贾湖遗址,一个陶釜上腹部有4个对称分布的短柱状横置器把,在相邻器把之间平均分布着7颗扁乳丁,一周总计有28颗扁乳丁。象征着东南西北4个方位以及28星宿。
传说早在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灵台,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 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辰就是子时,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依据九星连珠,朔月天象确定时间,历元,立端于始,来察对应气候、物候的变化迟早,定岁气的太过或不及,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 叫六吕。六律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 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
五声为本,生于黄种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征、羽。九六相生,阴阳之应也。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有三统之义焉。
黄钟: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钟者,种也。天之中数五,五为声,声上宫,五声莫大焉。地之中数六,六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黄,五色莫盛焉。故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以黄色名元气律者,着宫声也。宫以九唱六,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始于子,在十一月。
大吕:吕,旅也,言阴大,旅助黄钟宣气而牙物也。位于丑,在十二月。
太族:族,奏也,言阳气大,奏地而达物也。位于寅,在正月。
夹钟:言阴夹助太族宣四方之气而出种物也。位于卯,在二月。
姑洗:洗,洁也,言阳气洗物辜浩之也。位于辰,在三月。
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着于其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位于巳,在四月。
蕤宾:蕤,继也;宾,导也,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位于午,在五月。
林钟:林,君也,言阴气受任,助蕤宾君主种物使长大茂盛也。位于未,在六月。
夷则:则,法也,言阳气正法度,而使阴气夷当伤之物也。位于申,在七月。
南吕:南,任也,言阴气旅助夷则任成万物也。位于酉,在八月。
亡射:射,厌也,言阳气究物,而使阴气毕剥落之,终而复始,亡厌已也。位于戌,在九月。
应钟:言阴气应亡谢,该臧万物而杂阳阂种也。位于亥,在十月。
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故取黄钟之律,其长九寸,用为推步之距而已,或云倚数起于黄钟之龠,其法一本于律,至唐一行乃始。物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度量衡”名称源自《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汉书·律历志》阐明其意,随后历代都沿用这个名称。如果把度量衡这个名词分开,就有度、量、衡三个量。
据史书称,黄帝设立了度、量、衡、里、亩五个量;舜召集四方君长把各部族的年月四季时辰、音律和度量衡协同起来;夏禹治水使用规矩准绳为测量工具,并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
从5300年前大地湾文化的黄帝开始,就发明了黄钟定黍来确定度量衡的办法。基于黍和黄钟律管飞灰的配合。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 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
西汉规定,1200颗黑黍为一盅,正好可以装满内径一寸,长度九寸的黄钟律管。黍子每株大概产200粒。
唐朝典籍《唐六典》中对度量衡制有一段记载:“凡度,以北方秬黍[黑黍]中者,一黍之广(宽度)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约0.248米),一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凡量,以秬黍中者,容1200黍为龠(12立方厘米),二龠为合(重1两),10合为升,10升为斗,三斗为大斗,10斗为斛。凡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12铢为盅,1200黍)24铢为两,三两为大两,16两为斤(,30斤为均,4均为石)。
《说苑》十六黍为一菽,六菽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也就是96粒黍为1株。《淮南子天文训》十二粟[粟]而当一份,十二份而当一铢,也就是144粒黍为1株。又说六十粟为一铢。《说文》“称”这个字下也有类似记载。
根据文献记载,明代的著名的律学家、音乐家,朱载堉,以山西省长治(上党)羊头山附近所产,中等大小的秬黍为样本,成功地还原了累黍法,并通过实物证实了其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他还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此理论被广泛应用包括钢琴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大地湾第四期遗址,即仰韶文化晚期,距5500-5000年,对应的就是黄帝时期,黄帝源自半坡遗址(根据《海经》距离推算出来的轩辕国所在)。
F901中出土的一组陶质量具,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量器。大地湾这套陶质古量器,出土于房F901的主室中(前堂);主要有泥质槽状条形盘(升,盛)、夹细砂长柄麻花耳铲形抄(啝。斗,兜,或斛,壶)、泥质单环耳箕形抄(区)、泥质带盖四把深腹罐(釜)等。其中条形盘(升)的容积约为264.3立方厘米;铲形抄(斗或斛)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区)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5288.4立方厘米;深腹罐(釜)的容积约为26082.1立方厘米。
为了与古代量具名称相贴切,将在其相应容量的名称上冠以升、斗、斛之称谓。黄帝母系家族的图腾为蜜蜂,怀疑这么精准的容积是依靠蜂蜡的失蜡法制作的,也就是先用数出数量的黍子做出容积,然后把黍子抠出,把融化的蜂蜡倒入冷却半凝固,然后把蜂蜡抠出,捏成想要的形状后冷却凝固,再在外面加陶土做成器型烧制,并把融化的蜂蜡倒出。
100粒黍脱壳前是1立方厘米的话,黍子每株产量脱壳后是130立方厘米的话。
黄帝釜是26400立方厘米=12*11*2*10*10(并非是纯十进制,所以120变为132),先秦釜是20000立方厘米=10*10*2*10*10
《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音下》曰:宫、商、角、征、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乐之引伸为"哀乐"之乐。说文解字注【卷六】【木部】乐,五声八音总名。《易·豫卦》: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礼·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易·系辞》:乐天知命。
甲骨文中的“乐”字(图A),是个象形兼会意字,下面是乐产生的本,是木结构,古代的木即是我们现代叫的树,上面是以太阳在空间的轨迹象形(图A2),其本义是表示天道玄之又玄的周期变化木即树的对应变化。
玄,天也。--《释言》。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太玄·玄告》。天玄地黄。--《易·坤》
玄字是正午太阳年周期轨迹在空间的象形。
金文,亦称铭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朝中期,盛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则无甚改变。据统计,其文约有3 005字,可辨识者,计有1 804字,比甲骨文略多。由于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其刻于金器、大钟上故称之金文,亦因而得“钟鼎文”之名。把两个“玄”字放在一起,这是甲骨文“兹”字。甲骨文“兹”字,表示的意思是“关系”。
八月载绩,载玄载黄。--《诗·豳风·七月》
因为树木等植物,在玄之又玄的天道作用下,能够按照季节长叶、开花、结果,花朵使人赏心悦目,果实使人饱口腹之欲,乐表现人的愉悦和高兴。乐有丰登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木字甲骨文
乐字甲骨文
乐,为“天地之和气”,故而由“乐”字又产生了“药”字。“药”的本义是采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我们现代人可以理解为天的能量与地的物质、物的性质的集合,来对治人体因为食天之气,地之味,以及受五运六气之偏,自身禀赋天命之偏引起的病邪,也就是所谓的“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