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性别的联系和区别(性与性别差异)
性与性别的联系和区别(性与性别差异)并懂得男女两性的心理经验一致——男人和女人关键词: 差异 文化 脑区 稳定 天性 教养儿童在生命最初就获得信息即社会环境中有两类人
大多数儿童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就获得的一种信息,即社会环境中有两类人:男人和女人。之后,儿童了解到,许多关于男女两性的心理经验是高度一致的。
同伴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
《心理学与生活》【美】
理查德•格里格 菲得普•津巴多 著
关键词: 差异 文化 脑区 稳定 天性 教养
儿童在生命最初就获得信息
即社会环境中有两类人
——男人和女人
并懂得男女两性的心理经验一致
性差异——
用以区别男女两性的生物特征
包括生殖器官及激素和解剖学上的差异
性别——
与生物学意义完全不同
而是指一种习得的、与性有关的
行为和态度的心理现象
文化不同导致了
性别角色与日常活动相关联的程度不同
履带图示为的容忍程度也不同
男女两性的脑存在结构差异
男性的大脑比女性要大
大脑差异激发了两性的行为差异
MRI扫描显示
前额叶区域女性的相对男性的更大
该区主要管理社会行为和情感功能
男性和女性的大脑
在完成认知和情感任务方面有差异
两性的大脑有不同的活跃模式
例如对女性来说
左杏仁核更高的活跃程度预示再认成功
对男性来说则是右杏仁核有相同表现
一些研究说明
两性差异的行为可能被认为
更多地源于生理而非文化作用
文化期望对性别认同有重要影响
性别认同——
是个体对男性化和女性化认同的程度
10-14个月大的婴儿表现出
对同性别儿童某些运动的偏好
性别刻板印象——
即关于特定文化中男女两性
恰当行为的信念
在学齡前阶段
儿童学习所处文化对两性期望的知识
在5-7岁时
将这些知识统一为性别刻板印象
8岁左右
儿童懂得男孩和女孩存在相似性
父母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
儿童性格刻板印象的获得
是通过两种来源来实现的
第一父母是信息源之一
第二同伴是另一重要来源
儿童的行为稳定
其原因有天性和教养两方面:
天性方面——
胎儿期的环境导致儿童的大脑
相对更加男性化和女性化
教养方面——
父母和同伴行为的影响
父母性别刻板印象比较僵化
其孩子的性别类型化行为也较多
选择与自己性别类型化行为水平
接近的同伴作朋友
也使儿童的行为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