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我们伟大白衣战士点赞加油(我们还能为白衣战士做些什么)

为我们伟大白衣战士点赞加油(我们还能为白衣战士做些什么)但是这些,在她看来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最大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是看到病人那么多床位却不够。“为什么开了那么多定点医院还是有人住不上院?就是床位还是紧缺的。”田钰说,七院是中南医院托管的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的定点医院。她记得当时连夜派出医护人员保证开诊。开诊当天看到外面排着长龙的患者,她和同事们非常难过。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长田钰在工作中(高翔摄)“不可能有空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长田钰和记者的这段对话,是武汉当前很多医院面临的境况。“1月初医院就设立了发热门诊专班,24小时应诊。随着疫情升级,急救中心成为患者隔离病房。后来又增加了留观区和抢救区。”虽然各方面都很努力,但短时间仍然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我们很期待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起来分流病人”。田钰说,她所处的急救中心情况更为复杂。“我们这里是综合医院,”田钰说,“很多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重症患

武汉的抗疫战斗还在继续,很多白衣战士已经坚守了一个月。他们的状态怎么样?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记者采访了战斗在一线的医生护士们。

“我们都很坚强”

“目前床位是没有的。”

“一空出来就被用上了?”

“不可能有空的。”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长田钰和记者的这段对话,是武汉当前很多医院面临的境况。“1月初医院就设立了发热门诊专班,24小时应诊。随着疫情升级,急救中心成为患者隔离病房。后来又增加了留观区和抢救区。”虽然各方面都很努力,但短时间仍然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我们很期待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起来分流病人”。田钰说,她所处的急救中心情况更为复杂。“我们这里是综合医院,”田钰说,“很多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重症患者也要来急诊科抢救。”虽然也采取了能采取的一切措施,病人家属也都知情且同意,田钰仍然非常担心交叉感染。

除了已经住院的病人,来就诊的人流是另一个压力来源。每天来就诊的大约有250人,80%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这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田钰所在科室70多人全在一线,加班加点连轴转,从春节到现在没有休息。

为我们伟大白衣战士点赞加油(我们还能为白衣战士做些什么)(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长田钰在工作中(高翔摄)

但是这些,在她看来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最大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是看到病人那么多床位却不够。“为什么开了那么多定点医院还是有人住不上院?就是床位还是紧缺的。”田钰说,七院是中南医院托管的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的定点医院。她记得当时连夜派出医护人员保证开诊。开诊当天看到外面排着长龙的患者,她和同事们非常难过。

“别人可能觉得医护人员见多了生死很淡然,不是这样的。我们真的很着急,非常难受。希望每一个来问诊的都能看诊,该入院的都能入院,所有的患者都能痊愈。这是我们焦虑的最主要的方面。”田钰说。

2月2日我们见到田钰的时候,她的丈夫刚刚在前一天出院回家隔离。丈夫刘汉兴是一位医生,为患者会诊时感染病毒,1月20号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十多天时间,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撑过来的,同事们看到的是她不停地在工作。每次她问丈夫情况怎么样,丈夫都说“还好”。田钰说:“我们俩都是医护人员,不是一点点事情就抗不下去的,我们都还是比较坚强。”

采访中,田钰几次说“要坚强”。或许她常常这样对自己也对同事这样说。她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患者“必须坚强”。

“我们的医护人员不怕被感染,怕的是感染以后患者谁来救治,家人谁来照顾。我们有位同事感染了,病情平稳以后就跟我说‘如果我不传染了,希望回到一线工作。’”田钰说的是一位护士,名叫郭琴。

38岁的郭琴到中南医院15年了,或许是长期呆在急救中心,她对于高强度的工作、忘我的付出没有任何抵触情况。她管这个叫“急诊科的素质。”

为我们伟大白衣战士点赞加油(我们还能为白衣战士做些什么)(2)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郭琴在工作中(高翔摄)

1月12号,值班的郭琴出现发热症状,13号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当时住院了三天,回家进行了隔离。后来专家说可以在临床上恢复工作,我就要求返回岗位。”郭琴说她有两个时刻特别想回来工作。一次是住院的时候,看到照顾她的同事那么辛苦,非常想去帮忙。一次是看到群里说有同事病了,护士长除了自己的工作还要顶班,夜以继日得不到休息,心里特别着急。“我一直在急诊工作,心理上比较坚韧了吧?”郭琴说,“我觉得我做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你鼓励我,我鼓励你”

坚韧的郭琴并不是没有哭过,这些眼泪却是因为感动流下的。在郭琴所在科室的走廊里,记者看到墙上贴着很多热心市民寄来的卡片,其中有一张是这样写的:“护士姐姐:谢谢你们拯救了无数个生命,过年了,你们不能回家,谢谢你们的奋斗。”上面画着一个小姑娘的简笔画,落款是:王妍心,2020年1月25日。“几乎每天都会掉眼泪。”郭琴说,看到有热心市民慰问、有人捐赠物资,包括江苏医院的同行们到医院来支援都让她感动,特别是有一次有人给她发信息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人民与你同在。”“这让我感觉不是一个人,大家是一个团队,中国人都这样凝聚在一起。”郭琴说,这让她感到非常温暖:“你鼓励我,我鼓励你,团结一致往前走”。

她的同事、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说得更为恳切:“请多给我们重症专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注。”彭志勇也是1月初一直战斗到现在。他所在的科室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作为抢救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压力非常大。彭志勇说,这些天他几乎都是凌晨三点以后才睡,需要协调和处理的事情太多了。他所在的重症科一共150多人,管着三个病区。其中,一病区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因为工作压力大,不断从其他病区抽调力量支援。现在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在一病区值过班了。为了避免感染,同事们连家也不敢回。大部分人春节前后就住在医院了,春节也在医院过的,大年三十一块在医院吃了顿盒饭。

为我们伟大白衣战士点赞加油(我们还能为白衣战士做些什么)(3)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左)在救治危重病人(高翔摄)

如果有什么困难,那就是防护物资紧缺。一线的防护物资消耗很快、存储不足,彭志勇说,“每天只能发两身防护服,衣服很闷,穿上不久就一身汗,吃饭上厕所都要算好时间。目前口罩的存量也只有三天左右了,希望补给物资能尽快送到一线医务人员手中”。除了这些,“别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大家的情绪也都很饱满。”彭志勇说,大家还想着法子调节情绪。“防护服太厚了,穿上什么都看不见,大家就在衣服上写一些俏皮话,一是可以认出是谁,二也可以让气氛、情绪轻松一点,传播一点正能量。”

彭志勇想对读者说的话,也充满着“正能量”。他介绍说,到目前为止,医院收治的病人中轻症比例很高,重症则百分之八十都能康复。他的科室还把一位已经使用了ECMO(体外心肺循环系统)的危重病人治疗痊愈,这也是全省第一例。“大家不必恐慌,相信春暖花开的时候就会好起来的”。

“你们好,我们就安心”

大概是出于医者的责任心,采访中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要在最后叮嘱几句话:“保护好自己”。也希望记者能把这句话带给更多的人。“大家尽量少出门,除非有其他的症状,不要一发烧就到医院来。”彭志勇开玩笑说,尤其不要来找我。

怎么判断在家还是就医?彭定勇介绍说:如果有感冒发烧的症状,先不要急着到医院。注意自己有没有胸闷、腹泄、心慌气短等情况,如果这些症状都不明显,可以居家观察。如果体温高吃了药也不退烧,就该去发热定点医院看看。

郭琴现身说法,对记者说:“本来我不是很担心,后来我的同事们跟我讲了很多可能的症状,我也感觉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了。其实可能就是戴口罩有点气闷,包括前面生病也有太累了抵抗力下降的原因”。郭琴说,包括她自己在内,大部分患者都是轻症,心态一定要调整好。

传染病和其他的病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医院只是控制疫情的一个环节。不仅医护人员要努力,前面也要防住,不让新的患者出现,不让轻症转为重症。戴口罩、洗手、通风、消毒,不要去人流密集的地方,医护人员在采访中一次次重复。彭志勇说,对抗传染病,大家是一起在战斗。“所有的朋友们,你们好我们才安心。你们好我们压力才小一些。”

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投入使用,病人会得到分流,床位问题也会缓解。就在记者发稿的时候又得到好消息:武汉市将在江汉区、武昌区、东西湖区建设“方舱医院”,用于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症患者。医护人员和普通百姓一样满怀着希望,“所有的病人都能得到救治、疫情能得到控制,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田钰说,“大家都再坚持一下,我们会一直坚持到最后。

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捐助信息

为我们伟大白衣战士点赞加油(我们还能为白衣战士做些什么)(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