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金门战役是谁指挥的(粟裕曾有严令三不打)
攻打金门战役是谁指挥的(粟裕曾有严令三不打)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迅速建立起一支近期可以使用的空军;二是扫清屏护台湾的外围,就是沿海那些岛屿,占领攻台出发地。所以,在人民解放军渡江之前,中共中央尚未将解放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渡江战役结束后,鉴于蒋介石的大本营已迁到台湾,因而,中央军委开始研究下一步的渡海作战解放台湾的问题。不过,尽管东南地区国民党军中战斗力强的陆军部队虽然不多,但是用于狭小的海岛防卫上却不可小看。更不能小看的是国民党的空军、海军,他们现代化的腿跑得快,几乎没有受到损失。而这时,蒋介石还有一支拥有二百多艘战斗舰艇(总吨位十余万吨)的海军,以及一支拥有三百多架作战飞机的空军。在海滨地区作战,最便于发挥海空军的优势,以构成立体防御。同这样的敌人作战,对于在陆地作战已经得心应手的人民解放军来说,这是老革命遇到的新问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后,横扫千军如卷席,国民党军就稀里哗啦了,听任势如破竹的胜利之师摧枯拉朽,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防线。
蒋介石只好把尚有一定战斗力的部队集中起来,守卫几个重点地区。他确定的战略计划是“建设台湾、闽粤,控制两广,开辟川滇”,并从1949年6月起以海军封锁大陆沿海。
在东南地区,国民党陆军部队的番号虽然还有十几个军,但大多是空壳子,其中的骨干部队主要是重建的第十二兵团(辖第十八军、第十九军和第六十七军),从东北逃回又在上海作战中侥幸逃出的第五十二军和第五十四军,以及孙立人在台湾临时编练的第六军和第八十军。
这些部队大都得了库存和新运到的美械装备,武器可说是鸟枪换炮了,但是在屡败之余,士气低落,而且缺额甚大,吃空饷的很多,每个师人数大都只有五六千人。
不过,尽管东南地区国民党军中战斗力强的陆军部队虽然不多,但是用于狭小的海岛防卫上却不可小看。更不能小看的是国民党的空军、海军,他们现代化的腿跑得快,几乎没有受到损失。
而这时,蒋介石还有一支拥有二百多艘战斗舰艇(总吨位十余万吨)的海军,以及一支拥有三百多架作战飞机的空军。在海滨地区作战,最便于发挥海空军的优势,以构成立体防御。
同这样的敌人作战,对于在陆地作战已经得心应手的人民解放军来说,这是老革命遇到的新问题。
所以,在人民解放军渡江之前,中共中央尚未将解放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渡江战役结束后,鉴于蒋介石的大本营已迁到台湾,因而,中央军委开始研究下一步的渡海作战解放台湾的问题。
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迅速建立起一支近期可以使用的空军;二是扫清屏护台湾的外围,就是沿海那些岛屿,占领攻台出发地。
解放台湾,除了需要空军、海军配合和争取国民党及岛内人民的内应之外,当时只能主要依靠陆军。派谁挂帅呢?毛主席点将粟裕。
考虑到在当时的条件下攻台作战只能主要靠陆军,1949年6月14日,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给粟裕、参谋长张震和副参谋长周骏鸣的电报,第一次明确提出攻台作战问题,电令他们:
开始注意研究夺取台湾的问题,台湾是否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夺取。如果我们长期不能解决台湾问题,则上海及沿海各港是要受很大危害的。
这也是粟裕受命主持攻台准备工作的开端。
粟裕
1949年6月21日,毛主席在菊香书屋若无其事地抽着烟,眼睛盯着墙上的地图。当一根烟快抽完时,他站起身来走到桌旁,将手中的烟蒂掐灭在烟灰缸里,拿起毛笔起草再致电粟裕和张震的电文稿:
在目前几个月内,在你们面前有四件大工作:
一、经营以上海为中心的苏、浙、皖、赣新占城乡广大地区;
二、占领福建及厦门;
三、帮助二野西进;
四、准备占领台湾。前三件工作你们已充分注意,用了大力或正在用大力进行中,后一件工作你们尚未来得及注意,但应从现在即开始加以注意。
毛主席强调指出:
不占领台湾,则国民党海、空基地不拔除,时时威胁上海及沿海各地;不占领台湾,则数十万吨船只不能通行,沿海、沿江贸易受制于外商航运界。
毛主席要求夏秋两季完成各项准备,冬季占领台湾。
在三野指挥部,粟裕反复研读和领会毛主席的电报后,拿起电话给第十兵团指挥部打过去:“叶飞司令员吗?我是粟裕呀!遵照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你兵团结束休整,提前进入福建作战!”
当时,第三野战军有四个兵团,十五个军共六十多万人。
上海解放后,三野第二十四军北调山东,准备攻击由美国军队和国民党军联合驻守的青岛(第二十四军尚未到达时,美军和国民党军就已撤逃),其余部队的安排是:第七兵团准备解放舟山群岛,第八兵团警备宁沪杭地区并进行剿匪(兵团部随即撤销),最强的主力第九兵团在苏南休整训练,准备以后渡海攻台,第十兵团则负责进军福建,占领攻台出发阵地。
第十兵团是渡江战役前组建的,下辖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一军,共十万余人。该兵团在解放了上海之后,很快就奉命撤出上海,集结于苏州、常熟、嘉兴一带作短暂休息,进行紧张的入闽作战准备。现在粟裕要他们提前结束休整。
于是,扫清屏护台湾的外围、占领攻台出发阵地的任务就落在了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十兵团的身上了。
一时间,东南沿海成了整个世界为之关注的焦点。
从1949年7月上旬起,第十兵团主力由苏州、常熟一带的休整地出发,冒着酷暑向福建进军,从此开始了解放福建的战斗。他们一路势如破竹,胜利消息一而再、再而三地报往中央军委。
没想到的是,之前一路高唱凯歌的负责厦门、金门地区的战斗,肩负夺取攻台出发地任务的第十兵团却马失前蹄,在金门战斗中遭受了严重挫折。
负责进军福建的第十兵团由叶飞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入闽前,中央又派张鼎丞任福建省委书记兼兵团政委。
中共中央、毛主席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人选,主要是考虑到十年内战时期叶飞是闽东苏区的负责人,而张鼎丞则是闽西苏区的创始人,他们都是福建人,都长期生活、战斗在福建,可谓人地两熟,地方声望卓著。
张鼎丞
8月13日,第十兵团乘敌处于欲守无心、欲逃不准的尴尬境地时,以三个军分左、右、中路向福州发起包抄进攻。只经过五天的战斗,就于8月17日解放了福州市。随后又经过一周的追击,共围歼了国民党军第六兵团部和五个军部、十四个师共计五万余人,其中毙伤国民党军二千余人,俘虏国民党军四万余人,而解放军的伤亡不到五百人。
福州战役的胜利,使福建的国民党地方部队大部溃散为匪,其主力第八、第二十二兵团等部约八万余人退守平潭、漳州、厦门和金门地区,其中又以厦门、金门为固守的重点。
9月中旬,解放军第十兵团第二十八军,几乎未经激烈的战斗,就解放了福建沿海最大的岛屿平潭岛以及大小陈岛、南日岛、湄州岛,歼灭守岛的国民党残兵九千余人。
9月19日,解放军发起对漳州的攻势。战斗刚开始,守卫漳州的国民党第八兵团刘汝明部纷纷逃向海边,漳州解放。解放军乘胜追击,一路猛进,将敌第八兵团大部俘获,只有约四千人在刘汝明的率领下乘船逃走。
至9月28日,解放军第十兵团已经解放了厦门、金门对岸的全部沿海地区,歼灭国民党第八兵团约一万二千人。刘汝明的第八兵团司令部和第五十五军逃到了厦门。
三十五岁的叶飞正站在集美前线,举着望远镜久久凝望着灰蒙蒙的厦门。在他脚下,浪花击打着礁石,发出“啪啪啪”的巨响。
叶飞对身侧的韦国清说:“我军一路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南平、福安、福州、泉州和漳州,完全控制了厦门外围大陆沿海的阵地,形成了对金、厦两岛三面包围的形势,金、厦之敌,已是瓮中之鳖了。”
政委韦国清说:“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没有人比你更熟悉厦门了,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感触吧?”
以此身份置身这熟悉之地,叶飞不能不激动。他动情地说:
是的,没有人会比我更熟悉这座饱经磨难的岛城。我熟悉厦门的气候、厦门的街巷和厦门人的生活习惯,我熟悉厦门的学校,也熟悉厦门的监狱。1925年,我考上厦门港中山中学,后转入厦门省立第十三中学。我是在厦门走上革命道路的,曾担任过共青团厦门区委书记。我被国民党反动派关入厦门的大牢长达一年半。这座自己学习战斗入狱过六年的城市,在分别了十八年后,将由自自己统率的大军拿下来,让它回到人民的手中,我怎么能不激动万分啊?!
韦国清说:“守卫厦门的敌军将领,是上海战役中我们的老对手汤恩伯,他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对手!”
就在叶飞拿着望远镜凝视厦门的时候,正在厦门的蒋介石拿着望远镜也在巡望着第十兵团的包围圈。他身旁有汤恩伯、蒋经国以及协助汤恩伯做厦门、金门防守工作的国民大会副秘书长、总统府国策顾问雷震陪同。
蒋介石
面对大海,蒋介石也发起了感慨:“厦门真是个好地方,风光秀丽气候宜人,鼓浪屿更是得天独厚。三十年前我在这里住过好几个月,实在令人难忘,令人流连啊!”
他转身对汤恩伯说:“偌大的一个上海守不住尚情有可原,四面环水易守难攻的厦门,你是可以守住的,也应该守得住。只要守住了厦门,反攻就很有希望。”
1949年,蒋介石怀着黯然神伤的心情两赴厦门,严令丢了上海的汤恩伯固守此岛。他强调厦门的军事重要性时说:
厦门自古就是要塞之地,东南门户,闽台要冲。台湾安危从来取决于澎湖得失,而澎湖安危,取决于金、厦得失。欲安居台、澎,金、厦战事至关重要,金、厦保卫战是台湾保卫战的开始。
这时蒋氏政权在西南尚有数省地盘,百万大军,但他已对那里的战事不抱希望,他真正看重的地方是厦门。福、漳、泉可以丢,厦门是丢不得的。厦门易手,他在台湾焉可安枕?
蒋经国说得更直接:“在阿爸的部署里,固守厦门,是作为守卫台湾的屏障和反攻大陆的跳板的。’
蒋介石严厉地说:“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厦门、金门!”
汤恩伯立正回答:“是,是!我一定守住。”
蒋介石在蒋经国陪同下,连夜撤离厦门。他举目遥望月色中的鼓浪屿,银色的日光岩显得如梦如幻。
9月21日,解放军向厦门以北的集美镇发起攻击。国民党军的一个团利用集美镇北面的高地和镇内的建筑群,构成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
担负攻击任务的解放军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五师第二五三团严格执行中央军委的“宁可多流血,也要避免使用火炮”的命令,只使用手中的步兵轻武器逐个消灭敌军的支撑点。经过两昼夜激战,于9月23日下午占领集美镇。
10月15日,第十兵团开始渡海攻击厦门。守敌为汤恩伯集团五十五军全部,一六六师及六十八军从漳州方向逃来的余部,总兵力近三万人。
汤恩伯
具体部署是:以齐装满员的七十四师三个团守厦门北半岛,以一八一师守东南面,以二十九师一个团和要塞守备队、六十八军残部等守厦门市区,以二十九师两个团守鼓浪屿。
解放军第十兵团以三十军的九十一师并以九十三师一个加强团攻击鼓浪屿,以二十九军的八十五师、八十六师和三十一军的九十二师在集美镇强大的炮兵群的火力支援下,从西、北、东北登船,向厦门发起攻击。
经过两天两夜近四十个小时的浴血激战,除汤恩伯、刘汝明等率领兵团和军、师部乘船逃脱外,其第八兵团的第五十五军三个师、第六十八军残部和第一六六师共二万七千余人被解放军歼灭。
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大规模的渡海作战,写下了我军渡海作战成功的第一页。
胜利的一页翻过去,没想到接踵而来的一页会是失败。
在厦门市第十兵团指挥部里,沉浸在厦门战斗胜利的喜悦里的韦国清说:“现在厦门解放了,该攻金门了。”
叶飞豪迈地说:“没想到汤恩伯那么不经打,看他如何向蒋介石交账。我们现在该向金门发起攻击啦!”
他们的望远镜瞄向了金门。
大小金门,原先是并不知名的小岛,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与厦门近在咫尺,隔海相望,是镶嵌在东海海面上的一颗明珠,面积为139平方公里。
金门岛又称浯州岛,古称“仙洲”,传说晋之前是和大陆和厦门相连的,后因地壳变动才游离厦门之外。
明洪武二十年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时,在岛西置有守御千户所,并在所内东西北各筑一道金色城门,总称“金门所城”。“仙洲”由此更名“金门”。
小金门位于大金门之西,东距大金门两公里,西离厦门六公里,面积只有十五平方公里。大金门面积一百二十四平方公里,东西宽,南北狭,形同哑铃。金门县城位于岛西部。
岛东半部为山地,山高岸陡,又多礁石,不易登陆;西半部则是相对平坦的丘陵地带,尤其西北部海岸是泥沙质海滩,是登陆的理想地区。
这个荒僻无名的小岛,一下子被落魄的蒋介石看中,主要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
1949年4月,蒋介石携陈诚、蒋经国乘飞机视察金门,他们在空中注视着金门,有一段奇妙的对话。
蒋介石:“你们看,金门像什么?
陈诚连忙表示:“金门岛的形状像一根丢在地上的人骨头,两头大,中间小。”
蒋介石对这个回答比较满意,直截了当说:“金门是根刺!”
蒋介石开始调兵遣将经营这根“刺”了。他明白中共如要渡海攻台,厦门港将是重要的船只集结地,控制了金门,就可以封锁福建主要港口厦门的出海口。金门是台湾海峡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他将来“反攻大陆”的第一块跳板。
在台北阳明山蒋介石官邸里,10月22日,协助汤恩伯做厦门、金门防守工作的“国民大会”副秘书长、“总统府国策顾问”雷震,从金门返回台湾向蒋介石汇报厦门失守经过。
雷震说:“总裁,我奉汤恩伯将军之命,向您汇报厦门失守经过……”
蒋介石生气地打断说:“汤恩伯不该在兵舰上指挥,贪生怕死。”
雷震为汤恩伯辩解说:“没有这回事,不全在兵舰上,我是协助汤将军防守厦门、金门的,我以人格担保。”
蒋介石不相信地说:“汤恩伯带兵打仗,只知道跑,不知道战,厦门还有不丢的?上海失了,厦门又失了,我们不能光跑啊!一个将官的名誉要紧嘛。你回去告诉恩伯,金门不能再失,他要与金门共存亡。”
雷震唯唯应诺:“是是,我一定转告!”
金门岛上的守军是国民党李良荣的二十二兵团的两万人,蒋介石又下令胡琏兵团的十八军迅速增援金门。
蒋介石
厦门大捷对第十兵团特别是叶飞司令员是一次巨大的鼓舞,叶飞司令员应厦门市委的请求,命令第十兵团部队由同安渡海进驻厦门,协助厦门市委主持接管工作。并命令兵团后勤部在10月底以前,筹措大米四百万斤,柴草六百万斤,以保证部队和厦门市民的生活供应。
他把攻击金广门的战斗交给第二十八军前指执行。这是一个轻率的决定,也是此后金门之战失利的原因之一。
政委韦国清对这一决定曾有担心和疑虑,觉得兵力用少了。
韦国清说:
我感到奇怪的是,在解放厦门的激战中,金门的守军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增援厦门,国民党的海空优势也几乎没有任何的表现。这有什么奥妙呢?他们是不是集中兵力守金门呢?我在考虑光二十八军去打金门,兵力是不是太弱了?
素有常胜将军、小叶挺之称的叶飞,由于被繁杂的地方工作牵扯了大部分精力,满脑子想的是二十万厦门居民的吃穿住行,而未能像过去历次战役一样,亲自分析、检查、准备,而且头脑多少有些被目不暇接的胜利冲昏。
他竟以如下不切实际的理由说服韦国清政委:
你太多虑了,我的大政委,厦门是敌人有永久性设防工事的要塞,守军是号称小白崇禧的汤恩伯,兵力充足,有海空军支援,已被我军攻克。而金门弹丸之地,又没有什么坚固工事,守军名义上是一个兵团,实际上不过两万名残兵败将。说实话,要不是蒋介石严令固守,李良荣早在我军攻克厦门之际就弃岛南逃了。我用一个主力军加二十九军的两个主力团攻金门,已是绰绰有余了。再说原作战部署本来就是由二十八军攻金门的嘛,没有必要再改变部署。
他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极有把握地说:“我还是那句话,金门战斗,此役必胜!”
韦国清没有他轻松,仍是忧虑,说道:“据情报部门说,蒋介石不仅命令胡琏兵团的十八军增援金门,而且还在不断派兵增援。”
叶飞说:“将此情报上报三野粟裕副司令员。我认为,只要在大规模增援之敌还未立稳脚跟,就攻占小金门,定能赢得战役的胜利。”
粟裕大将
三野副司令粟裕接到第十兵团电报后,对参谋口述指示说:
复电第十兵团,我向他们强调三不打:一,以原敌二十五军一〇八师一万二千人计算,只要增敌一个团也不打;二,没有一次载运六个团的船只,不打;三,要求苏北或山东沿海挑选六千名久经考验的船工,船工不到不打。
这三不打很厉害,环环相扣,要是严格遵照这三不打,就不会有金门战斗的惨败。
二十八军前线指挥部驻扎在莲河村那幢侨眷的四层楼上,电台和指挥室设在四楼,阳台上架了一台炮兵观察镜,大金门的前沿尽收眼底。
军政治部主任李曼村说:“肖副军长,厦门轻而易举拿下了,在10月10日、11日和15日,我们二十八军也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大金门外围的大嶝岛、小嶝岛和角屿岛,看来金门不在话下。”
二十八军副军长肖锋说:“不可太乐观哩。厦门拿下后,接管工作成了第十兵团的头等大事,叶司令忙得顾不上我们了。我们的军长朱绍清生病住院,政委陈美藻留守福州,参谋长吴肃被调离,金门战役的担子就挑在我俩肩上啦。现在是10月18日,进攻金门进入了倒计时,抓紧各项战前准备吧。
而在海的那边,汤恩伯则把自己的指挥部一半留在了兵舰上,随时准备逃跑。
为了打赢金门这一仗,蒋介石押上了几乎所有的赌注,命令在澎湖马公港的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黎玉玺,乘舰队的旗舰太平号于26日凌晨赶到金门,支援在金门参战的九艘舰艇,从海上炮击准备乘船登陆的解放军大陆阵地,一部分配合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围杀登陆的解放军,并轰炸金门滩头的船只。并派儿子蒋经国去金门督战。
在厦门市的第十兵团指挥部里,韦国清说:“一再传来情报表明,由潮汕地区撤回台湾的国民党胡链兵团,可能已经或正在增援金门。”
叶飞不相信,说道:“没有那么快,我以为胡琏兵团还在海上徘徊,现在发起进攻是个战机,如有延误,金门的情况很可能发生变化。”
韦国清问:“那你的意见就批准二十八军的作战计划?”
韦国清上将
叶飞果断说:“是的,命令二十八军于24日晚攻击金门!”
夜晚,在莲河村的二十八军前线指挥部里,李曼村说:“在第十兵团总部的坚决要求下,我军决定于10月24日晚23时向金门发起总攻。第一梯队为二十八军的二四四团、二四六团的一个营、二一一团和二十九军的二五三团,共十个建制营,乘木船近三百条,直扑大金门!现在已登船完毕。”
肖锋犹豫地说:“我总感觉胡琏兵团已经上了岛,我有些犹豫,是不是向兵团请示,是否按计划行动?”
在厦门的兵团指挥部里,韦国清拿着电报说:“叶司令,肖副军长有些犹豫,请示是否按计划行动?”
叶飞说:“复电给他,决心不变,计划不改!”
这时,肖锋又打来电话:“叶司令,我反复研究了粟裕司令的‘三不打’,他说的三个条件至今不完全具备,是不是再考虑考虑?”
叶飞坚决地说:“没有什么好考虑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要上去两个营,你掌握好第二梯队,战斗胜利是有希望的。”
1949年10月24日,夜暗星稀,风急浪高。厦门前线,天是黑的,海是黑的,眼前的大金门显得更黑。
一切都在悄然进行,没有灯光,三个团九千将士依次登船。挂篷升帆,开船出发。战船在浪峰波谷中颠簸,队形散乱,海面寂静,只有木船的船桅在风浪中的叽嘎声显得特别尖锐。
1949年10月25日,《厦门日报》第三版的上端,刊出醒目的新闻——《人民解放军今晨攻上金门》。
在莲河那幢四层小楼的肖锋和李曼村,彻夜未眠,焦躁不安地望着暗夜中的金门。
登陆金门的三个多团的解放军部队攻上金门后,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大胆向纵深穿插,在突破国民党军一线阵地后,继续向敌二线阵地发起进攻,并成功地推进至西山、观音亭山、湖尾、湖南高地、安歧、埔头一带,杀伤和俘获大量国民党军。
这时候,蒋经国飞到金门,走进了汤恩伯的兵舰指挥室,说:“总裁派我来给金门官兵慰劳和鼓气。”
蒋经国剧照
踌躇满志的汤恩伯一再向蒋经国表示:“谢谢总裁关怀。金门战事已接近尾声,已接近尾声!”
蒋经国严肃地说:“汤司令,不要满足于接近尾声,而是要赶紧画句号!胡琏已率军来到,要乘势消灭登陆共军。”
25日凌晨4时30分,在蒋经国的督促下,汤恩伯拿着电话下令:“我命令,国军七个团在坦克和炮兵的掩护下,分三路发起全线反击。天亮之后,空军和海军也轮番出动,坚决摧毁因潮水而滞留搁浅金门滩岸的共军船只。
金门岛上枪炮骤发,犹如疾雨狂雹,滯留海滩的解放军船只一条一条起火爆炸。
严阵以待的解放军第二梯队因为没有船只而只能隔岸观火。金门战斗以我军的失败而告结束。我登陆部队包括船工、民夫在内9086人,没有一个投降,除部分被俘外,大都壮烈牺牲。
当时没有人料想到这场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排不上号的小战役,将牵扯乃至影响到未来海峡两岸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格局。
10月26日,奉父命来到金门战场慰问的蒋经国,在住处灯下写日记:“此战是一年来第一次大胜利,是反攻复国之转折点!”
这一天,毛主席正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看报,周总理拿着一份电报匆匆走进来。
毛主席
毛主席敏感地问:“第十兵团有消息了?
周总理沉重地点头说,“金门失利!”并把电报交与毛主席。
毛主席看了电报,两眼湿润了,好不容易才把眼泪忍住。他仿佛看到了九千烈土的鲜血染红的咆哮海潮。
周总理用沉重的语气说:“看起来,没有海军的配合,不可能在近期内攻占金门。”
毛主席站起来,握笔疾书:
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侵略。
朱德走进来说:“主席,攻打金门失利,陈毅转来叶飞他们第十兵团请求处分的电报。
毛主席说:“金门失利,不是处分问题,而是接受教训的问题。”
周总理赞同说:“是的,金门失利的教训总结好了,就变成攻打海南岛的财富啦。”
毛主席沉痛地说:“以三个团去打敌人三个军,后援不继,全部被歼灭,这是解放战争三年多以来第一次不应有的损失啊!”
朱德说:“我们要给四野发电报,告诉他们渡海作战,完全与我军过去所有的作战不同,必须研究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以便顺利解放海南岛。”
10月29日,毛主席亲笔以中央军委的名义致电各野战军和各大军区:
你们以三个团登陆金门岛,与敌三个军激战两昼夜,后援不继,致全部壮烈牺牲,甚为痛惜。查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最大者。其主要原因,为轻敌和急躁所致。当你们前次部署攻击厦门之同时,拟以一个师攻占金门,即为轻敌与急躁表现。当时我们曾电告你们,应先集中力量,攻占厦门,而后再转移兵力攻占金门,不可分散力量。但未引起你们深刻注意,致有……当此整个解放战争已在不远的时候,各级领导干部中主要是军以上的领导容易发生轻敌思想及急躁情绪,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以为戒……
金门失利,攻台受挫,全军震撼,金门、厦门开始了漫长的隔海对抗,演绎了更多匪夷所思的故事。
台湾蒋氏父子却欢欣鼓舞,把金门战役称为“古宁头大捷”,又庆祝又拍电影,整整吹嘘了四十年。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