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无双两个结局(单恋和野心引发的悲剧链)

无双两个结局(单恋和野心引发的悲剧链)同一个事件,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如同罗生门,当然九九归一,尘埃落定时,才发现,原来如此。李问所以为的,秀清所以为的,阮文所以为的,警方所以为的,都大相径庭。如果秀清知道,其实李问和阮文之间,不过是隔壁邻居,脸熟的关系而已,她的选择是否还是同归于尽?这不好说。但她并不知道。

1

《无双》如同一枚檀香橄榄,回味无穷,结尾是点睛之笔,直接升华了整个主题,禅学和悲剧意味,都达到顶峰。

故事结构非常精巧,不断反转让人大感过瘾,同时又因为宿命感而怅惘若失。旧的情怀加新的腔调,但又不肆意卖弄情怀,克制、专业和细腻,让《无双》具备特殊韵味。

李问的人生,是一个不断走向荒诞的过程,因为对李问的爱,秀清和阮文都被他拖向了荒诞和悲剧。

如果秀清知道,其实李问和阮文之间,不过是隔壁邻居,脸熟的关系而已,她的选择是否还是同归于尽?

这不好说。

但她并不知道。

李问所以为的,秀清所以为的,阮文所以为的,警方所以为的,都大相径庭。

同一个事件,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如同罗生门,当然九九归一,尘埃落定时,才发现,原来如此。

这个水落石出,令人幻灭。

如果阮文知道了李问的故事,她的想法会是什么?大概很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完全不知道的生活轨道之外,有一个人重度参与了自己的生命,甚至还造成了未婚夫的死亡,她会不会有很重的虚无感?

虽然,如她所说的,人反正已经死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如果知道真实原因,其实会更加悲恸。

因为会分外有种无力感,觉得自己如同牵线木偶。

也会有负罪感。子不杀伯仁,伯仁因子而死。

谜题揭开的时刻,凶手伏法并不会让阮文如释重负,恰恰相反,会让她的悲剧性,加深几重。

2

对《无双》中的“画家”,有不少过度解读,比如阮文是画家,比如警察吴志辉是画家,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意义呢?

李问是画家,画家是他的一个人格,他所讲述的故事,三分假七分真,和警察所了解的情况,丝丝入扣,所以在短时间内不会拆穿。

无双两个结局(单恋和野心引发的悲剧链)(1)

他是造假专家,不仅造出了假钞,造出了假爱人,也造出了假的自己,假的人生。

《无双》不是一个猎奇故事,怎么玄幻怎么离谱都可以怎么来,我理解的是,这部片子里有强烈的悲悯意味,一如《无间道》,对于李问来说,又何尝不是生活在无间地狱呢?他的生活是由谎言组成的,而谎言并不会一直生效,他最终同时被真话和谎言反噬,如果他愿意用谎言去哄秀清,可能真有“复生”的可能,但是他甚至懒得去说谎话,这可能是以为吃定了秀清,可能是不甘心抹杀对阮文的情愫,所以,即使他愿意“尽量去爱”,但是这不是秀清想要的,秀清要的,是全心全意,是他爱自己,不是作为阮文的替身。

李问其实从来不懂得秀清,当他对秀清说,两个人已经暴露,需要再换一张脸,秀清想让他换成什么样,他就换成什么样,他却压根没想到,秀清最爱的,是他现在的那张脸。就像秀清后来未必没有能力再去整一次容,但为什么留着阮文的那张脸,实在也是担心,如果换了脸,就失去了李问的爱。

无双两个结局(单恋和野心引发的悲剧链)(2)

李问在受到生命威胁的情况下,可以让秀清换掉阮文的脸,但是,真正的阮文还活在世上,单身一人。对于秀清来讲,始终是个威胁。

在李问的故事里,酒店凶杀案过后去到泰国,因为阮文要开画展,李问担心画家会去找她,所以准备离开泰国去找阮文,因而被抓。后来的真相是,阮文自从未婚夫死后就开始隐居,并没有开过画展,而出卖李问的,是秀清,那么二人为何反目?推测应该是李问想去找阮文,而秀清发现留不住他,于是向泰国警方举报。

同归于尽,是陷在爱情中的秀清,所能设想的最好结局。

但因为李问的谎言,所以秀清的悲剧性,并不亚于李问。

还有阮文的悲剧性,她其实全程懵懂,莫名其妙的情况下被绑架,并失去未婚夫,也失去对事业的追求。

3

为什么李问要借用吴志辉的形象?即使他是造假天才,擅长复制而非创造,也完全可以把几个人合起来造成一个形象,就像他的画《四季》一样。

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BUG。

我觉得并不是。

首先对于李问来说,借用吴志辉的形象也是出于计算。

无双两个结局(单恋和野心引发的悲剧链)(3)

一个开车的司机,有多少人会注意呢?而这个人是警察,有机会进入警察局,正符合他对画家神出鬼没、法力通天的描述,他知道一定会被识破,但是识破的同时,就会引发混乱,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如此,只要有混乱,他就有机会。

其次,对于观众来说,如果在最后知道真相,画家完全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即使是周润发饰演,人物本身能立得住,但是观众会恍然若失,就好像做了一场梦,原来是被骗了,原来那个既帅且酷邪性迷人的形象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对于影片也会难免失望,但有了一个实体,一个虚的形象有了附着之地,也可以引发另外的猜测:画家是真实存在的,一直隐身在警队,这的确是个特别好的保护色啊!

我觉得这是庄文强的匠心所在,这样设计的戏剧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电影不错是造假的艺术,但如果导演敢于说“你们这帮傻瓜,被我给骗了”,观众并不会买账,聪明的导演会尊重观众,给观众联想的空间,毕竟,电影实质上是精神安慰——恐怖片和悲剧片也是安慰,因为出来电影院,会觉得现实生活更美好。

无双两个结局(单恋和野心引发的悲剧链)(4)

李问的故事和剧情展开中,有些是明显的BUG,比如李问描述的酒店情景中,有画家的存在,但警方确定逃走两人,而李问已经说了逃走的两人是他和秀清,警察并没有发现这里面的漏洞,以及李问的描述中,他和画家的关系是非常奇怪的,警察也没及时发现不妥,剧情里,假钞集团的战斗力也未免过强,火箭炮飞来如何能够避开混战中的李问,就算用主角光环都不好解释。不过就前者来说,我觉得也在正常接受范围内,因为如果谎言滴水不漏,那反而假了。

但是,这个故事,画家这个人,并不是随机在审讯室里诞生,之前,“画家”就是李问的掩饰,是他渴望成为的一个身份,一方面他自己想要成为画家而未能,另一方面,他所爱慕的阮文是画家。

故事里和阮文的部分,应该也不是临时想到,两个人在一起的部分、阮文为李问所做的牺牲,估计李问在平常就YY过,只不过,审讯室里,把碎片式的想法,拼凑成一整个故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连秀清都不能分辨,所以在过程中,她说,“看来那个画家对你影响很深啊?”她所指的画家,是阮文,所以,李问立刻解释,“我最爱的人是你。”

之前的背景交代,是方便两人串供。

李问的保证,是打消秀清的疑虑。

无双两个结局(单恋和野心引发的悲剧链)(5)

4

那么,警察是弱智吗?被李问骗得团团转。

也并非如此。

李问运用了大量技巧,来包装自己,编织谎言。

在几起案件中,警方已经勾勒出一个冷血杀手首脑的形象,毕竟有数据摆在那里,加拿大油墨抢劫案死亡人数还不算多,但泰国屠村死亡八十余人,这个就相当恐怖了,而李问显现出来的形象,特别怂包,特别紧张,反差太大,就算是警察也会被蒙蔽,而李问在很短时间内,已经了解到警方所知道的情况和不知道的情况,然后顺着警方的心理,造出一个符合他们想像的形象,并用自己和阮文的故事做为背景,把画家这个人物嵌进去,关键节点,都和事实相符,细节部分毫不含糊,真正做到了“假的比真的还真”,于是,掺水的部分,也就都可以被接受,于是得以被保释。

这个技术,和《非常嫌疑犯》中金特所运用的,非常类似:对于基顿的怀疑,是警察说出的,而金特还要表现出完全不能置信的样子。事实上,是金特提供了暗示,让警察说出了他想要的结论。

李问的高超在于,给了每一个人合理的动机:

因为李问的复制能力,所以被画家拉入伙。

因为李问对阮文的爱,所以画家做了大量的推动,“帮李问追回阮文。”

因为画家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所以,绑架了阮文,让李问杀掉未婚夫,有机会和阮文重温旧梦(这里的故事特别巧妙,简直比真实的版本还合理。)

无双两个结局(单恋和野心引发的悲剧链)(6)

从说服力角度,这样的做法之所以能够生效,是因为,李问不仅说了“发生了什么事”,还解释了“为什么发生”,而且给出的理由还站得住脚。

从信息角度,李问是充分利用了“我知道但是你不知道”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时间差,他知道警察会觉知真相,但那个时间,足够他逃脱。

在这个故事里,李问重塑了自己的形象:胆小、善良、无奈,在某种程度上,博取到警察的同情。

另外,做为李问佐证的“阮文”,就坐在一边,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故事的真实度。

对于讲求逻辑的人来说,人证、物证俱全,就有很大的杀伤力,而对于艺术家来说,想象力天马行空,才是真正的武器。丹尼尔•平克的《全新思维》李问未必读过,但是他的故事思维,完全合乎平克的描述。

把故事和事实相对照,是令人唏嘘的:其实李问说的,是他的变化史,或者确切地说,是他的成魔史。

在温哥华的时候,李问和阮文比邻而居,怀着对阮文的暗恋却始终不敢付诸行动。因为强烈的欲望和野心,李问和同伙最终成功假造了最新版美钞,为了实现目标,李问开始杀人,逐渐发展到大开杀戒,但李问并不是内心没有挣扎,他时常天人交战,也明白,即使是能够赚到超乎想像的钱,和阮文的距离,却会越来越远,此生不可能,所以,他才会有把秀清整容成阮文的想法,得不到真的,假的也好,但他低估了爱情,这是他落败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对同伙的控制力其实不够。

鑫叔即使是李问父亲的跟班,在开始的时候,对李问是缺少尊敬的,而当李问自认为羽翼丰满,又抓到了鑫叔的错误,处死鑫叔。

这事情虽然理由充分,而且满足了内心的畅快,但也埋下了团队猜疑的种子。

之前,我甚至有三刷《无双》的想法,因为总觉得还有问题没想明白,后来突然间明白了,于是没有三进电影院。没想明白的那点是对阮文和未婚夫的绑架,这个事情,是秀清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她应该是策反了王波和沈四海一起进行,而这也就是为什么王波和沈四海拔枪指向李问的原因,如果不杀鑫叔,秀清是一个后加入者,未必能够说服他们,但是李问的狠辣,让他们产生了戒心。

华女并没有参与秀清的谋划,看到内部火并,猜出是秀清的原因,所以想杀秀清,李问对阮文的感情(或者是和对秀清的感觉交织一起),让他杀了华女救了秀清,当时估计秀清以为李问是出于自己的爱,但当李问把关切的眼光投向阮文,担心她的安危,秀清明白了一切因而心灰。

李问从狱中发出的信件特别是画像,让秀清再一次蒙蔽了自己。保释后,秀清问李问不过只见过两面,怎么就能画出自己的样子,李问说是天赋,这里,明显秀清是不死心的,她追问了一句不只是天赋吧,意思是希望李问能够说也是因为感情,但李问在这时是懒得撒谎的,也可以看出,对秀清,他其实连敷衍都不愿意,聪明如她,不会不明白,说几句好话哄哄她,她就可以继续骗自己,但他是连这点都吝啬给予。

对于李问来说,就算阮文完全不知情,就算单恋没有任何结果,但对于黑暗泥泞的生活,阮文是李问唯一的光明净土。

在给警方的解释中,李问可以编造出画家,但在他的内心里,应该只有阮文才能让他内心好受,崇高的爱情和为父报仇都是杀戮最好的开脱理由。不管是虚构的画家还是真实的李问,其实骨子里,都还是艺术家,艺术家可以不顾一切,但需要一个立足点。

这个立足点,李问不能失去。

如果李问够谨慎,明白到在没有摆脱秀清前,他的命运操盘手,其实并非自己,他可能会愿意如同在审讯室里一样,用“我最爱的人是你”来哄骗秀清。

既然如此,李问最后的下场,其实也真是咎由自取。

李问到底爱阮文吗?

不一定。

他塑造了自己情圣的形象,这是想像中的自己,可能连自己都感动了。但是在现实里,他并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阮文。

李问爱秀清吗?

我认为并不爱。

李问爱的是自己打造出来的产品。有人说李问如果真是迷恋阮文那张脸,完全可以从街上随便拉一个人整成阮文的模样,这想法就太天真了,整完以后要天天绑着吗?秀清在不知道阮文的模样前,是死心塌地对李问的,她感激他,爱他,直到发现真相,崩溃,反转。没有谁甘心做一个替身,何况,秀清自身也是伪钞专家,实力并不弱。

李问第二次见到秀清,之所以救她,应该也是发现了,秀清是打造假阮文的好模子。在那个时候,天时、地利、人和,全了。

李问的执念,除了“阮文”,还有“主角”。

鑫叔关于主角的那句话,对他刺激很深,他自己也知道,身为矮穷挫的自己,诚如鑫叔所说,能成为主角的机会很少,所以,他把自己的梦想,投射到画家身上,高大、帅气、果决、冷酷,画家就是李问理想中的自己。

到了后来,除了外形条件不具备外,李问变成了画家,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无双两个结局(单恋和野心引发的悲剧链)(7)

5

画家不只是理想中的李问,也是很多人的理想。

庄文强说,造假钞和做电影一样,都是造假,都是要像真的。

很多虚构的角色,却比真还真。

仿佛小马哥曾经存在,仿佛亚Joe就在眼前,用不羁的眼神看着你。

他一袭风衣、手执双枪,所向披靡。

周润发,是一代人的记忆。

庄文强说,他希望让新一代人知道周润发。

《无双》,是他为观众和周润发打造的一个梦。

63岁的周润发,并没有“英雄老矣”,他的魅力,超过年轻时代,如同一瓶醇酒,历久弥香。举手投足之间所散发的吸引力,的确是无双。

这个角色,换个人演,可能没有这样的说服力,然而,这是周润发。

无双两个结局(单恋和野心引发的悲剧链)(8)

就算知道是李问编造出来的人物,但是,这个假的人,似乎比李问还真,至少,是比李问更吸引人。所以很多人会相信或者说希望画家没死,希望警察吴志辉再演绎出一段故事。

说是双男主,由于角色设定,郭富城没有太大的发挥余地,整部戏,三分之二的舞台都是周润发的。但也并不是说郭富城演的不好,他在片中等于一人饰两角,一个窝囊的李问,一个狠绝的李问。

张静初除了《孔雀》、《门徒》,我有点印象的,就是不久前上映的《侠盗联盟》了,但那部片子里的她,并无存在感,而在《无双》中,女性角色不多,张静初演阮文的部分,比较平面化,而演秀清的部分,则很出彩,演技层次丰富,透过不动声色的表面,把人物内心的波澜完整地体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还有周家怡,失去爱人前后的形象,判若两人,那发红的眼圈,凌乱的头发,内心伤痕外显化。

无双两个结局(单恋和野心引发的悲剧链)(9)

这段极短的、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情感,有人认为没必要,然而也并非闲笔,命运的无常、伤痛的恒久,透过这个故事表现出来,人与人的命运并非漠不相关,可能在偶然间就被卷入,在灭顶之灾猝然来临时,那些美好的憧憬、那些约定,那些可能展开的幸福未来(他们两人的,阮文和未婚夫的),都将灰飞烟灭。

其他的港片老戏骨如廖启智、方中信是不用多说了,演员阵容上佳,表现出色,好导演、好剧本、好演员,成就了这部黄金港片。

有些人认为《无双》抄袭了《非常嫌疑犯》,我因此专门去看了《非常嫌疑犯》,也是非常精彩的一部片子,但我认为不是抄袭而是借鉴。框架相同,但故事的内核大相径庭,《无双》重在对人性的深挖,突出的是李问的悲剧,而《非常嫌疑犯》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犯罪故事,突出的是金特的狡诈,若论深度,我个人觉得是《无双》胜出。

另外,在《非常嫌疑犯》中,凯撒•苏斯的形象其实还是模糊的,而在《无双》中,画家的形象格外鲜明。

不过,相比凯文•斯派西,郭富城的演技是明显不如。

既使剧本有雷同之处,但《无双》,仍是无双的。《非常嫌疑犯》开创了一种讲故事的模式,而《无双》是旧瓶装新酒,盛进了不同的故事内核。

到头来,已经知道那不过是电影,但还是觉得,非常真实。

到头来,已经知道故事里的那个潇洒的形象,其实是编造出来的,但还是愿意相信,会有这样的一个画家。

不用尽量去爱,就是爱。

6

庄文强十年磨一剑。

有人说,港片已死(话说有人就是喜欢动不动就是“XX已死”。)

庄文强说:“我还没死,港片怎么会死?”

他用心制作好电影,作为证明。

行业性往往是电影电视的壁垒,韩国的《秘密森林》围绕检察体系,《Life》围绕医院体系,《迷雾》围绕新闻体系,行业细节一丝不苟,所以虚构的故事却透着真实,《无双》直指神秘的伪钞制造业,揭示了大量的细节,虽然是电影情节,但让“假”变得“相信”,这充分体现了庄文强的导演和编剧功力,大陆不少职场剧,都处理成了爱情剧,似乎各行各业为小,爱情为大,然而在《无双》里,是有秀清这样爱情大过天,也有何蔚蓝督察这样,失去了爱人,但仍然忠于职守。

我以前在银行工作,见过各色假钞,有的非常逼真,连验钞机都能瞒过,不是老手不能辨别,有的非常拙劣,简直让人哑然失笑,但仍然会有人上当。那时候机器点钞还不普及,人手点钞是门技术,需要苦练才能达标,我们新进行的人,都会拿到一叠练功券,据说纸质和钞票完全一样,只是为了避免不法份子有所企图(当然也包括银行内部),所以上面全都印着练功券,看了电影以后就想,这种纸如果落在李问集团手里,肯定可以再生成钞票。

我在银行工作,也见过形形色色的犯罪,包括自己部门非常亲近的同事涉罪潜逃,人,有贪欲,有野心,有渴求,能够牵引上正道,也可能引入邪道,在影院里,可以沉迷于一个精心编织的故事里,一个精彩绝伦的形象,出了影院,最好还是按捺住欲望和企图,梳理清追求,约束住不得体的野心,毕竟,人就算能够造假一时,也不能造假一世。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无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