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人生(你不需要认知升级)
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人生(你不需要认知升级)这些东西会让你感觉自己好像学会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名词、其实没有什么卵用。我现在很烦这种东西,其实就是把一些简单的道理,套上了一堆生涩的名词。现在大多数追求认知升级是怎么做的呢?订阅各种专栏,报各种训练营,囤各种用不着不会看的书,追求更多的知识点。很多人学完之后,还特别喜欢抛很多新词给你,好像自己懂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显得自己很优越。
如果你想要玩好这款游戏,就必须尊重游戏的规则。生活其实也是一款游戏,也有它的规则,这些规则就是规律和常识,如果你不尊重它们,就不可能过得好。
这几年认知升级这个词被炒得很火,好像不升级认知就一定完蛋一样。导致现在很多人都很焦虑,不学点什么就很着急。
但是认知升级到底升级什么?怎么升级?其实很多人是没有想清楚的。一个东西如果想不清楚,就做不清楚。
1要想知道人对一个东西是怎么理解的,就看他是怎么做的。
现在大多数追求认知升级是怎么做的呢?
订阅各种专栏,报各种训练营,囤各种用不着不会看的书,追求更多的知识点。
很多人学完之后,还特别喜欢抛很多新词给你,好像自己懂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显得自己很优越。
我现在很烦这种东西,其实就是把一些简单的道理,套上了一堆生涩的名词。
这些东西会让你感觉自己好像学会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名词、其实没有什么卵用。
有些人想方设法想把话说得简单,有人想方设法把话说得复杂。
本来用已有的词就可以讲清楚的事,非得生造一些概念,搞得好像自己有什么原创的理论似的。
有时候一些新的概念是需要的,甚至是必要的。特别是学习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碰到一些新的词。
但是不负责任的生造概念就是在给这个世界增加噪声,增加别人理解的负担。
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做这件事呢?因为符合人性,而且他们懂得利用人性。
对于读者,这些新词会让人获得启发感,好像获得了新知,感觉自己更厉害了。
对于作者,这些新词会让别人感觉不明觉厉,显得高级,让粉丝对自己的崇拜又会多几分。
毕竟简单朴实的话大家会觉得没意思。
2但是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故弄玄虚。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演讲,堪称业界经典。他的演讲,有一个特点:都是大白话。
2019年张小龙的微信公开课,知乎大V采铜细心梳理了张小龙的演讲,发现非常流行的一些词语和概念,张小龙一个也没有提及。
比如:
思维模型:0次
底层逻辑:0次
商业模式:0次
认知升级:0次
流量池:0次
区块链:0次
复盘:0次
张小龙非常敬佩的乔布斯也一样。不管是生活、做产品、还是做演讲,都力求简单,让每个人都能用,每个人都能听懂。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化繁为简的高手。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找到足够长的坡和足够湿的雪。
查理芒格:手上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是钉子。
《胡耀邦传》记载过几段对话:
延安时期,毛泽东问:什么叫军事?胡耀邦讲了书本上解释的很多东西。
毛泽东说:“没这么复杂,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毛泽东又问:什么叫政治?胡耀邦又洋洋洒洒说古论今。
毛泽东说:“没这么复杂,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我们能不能像毛主席这样,把自己的领域用这样一句话讲清楚呢?如果可以,比学一百个乱七八糟的概念都有用。
聪明人会把简单的东西讲得生涩,这是利用人性,这样会让你觉得他很厉害、很高级。
智慧人会把生涩的东西讲得简单,这是尊重人性,这样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和行动。
故弄玄虚的人,希望对别人形成认知方面的碾压,寻求优越感,也让你了解了之后,能在别人那里获得优越感。
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概念就比别人厉害,是真的吗?知道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有意义吗?有变得更好吗?似乎并没有。
3如果很多人理解的认知升级不对,那么认知升级到底是什么?
这里面两个词,升级很好理解,关键是认知。
我们经常听人说:人和人的差别,本质上是认知的差别。这时候认知是一个名词,代表你对这个世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简单来说,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即便是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认知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对于商业、营销、健康这些话题,有些人只了解一个大概,知道商业就是创造价值并且获取回报,没了,但是专业的人从一个点出发,给你展示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细化到碰到任何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案。
根据百科的定义:认知,是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所以认知原来是一个动词,只是因为大家的滥用,造成理解上的模糊。
所以大家口中说的“认知升级”,就是提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人所有的改变,不管是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都可以说成是认知升级。
所以认知升级,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成长了,变得更有智慧了。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认知升级”,这个词没有错,但是没有意义,因为太大了。
就像我说,你要学习,你要变得更智慧一样。话没错,不过是正确的废话,没有指导意义。
因为提到认知升级,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要多学习。
而且这个词本身也有误导性,很容易在理解上产生偏差,让人觉得认知升级就是学习各种看上去很厉害的知识点。
别人跟你说“你要升级认知”,就好像跟你说“你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提升自己”一样。
所以,我说不需要认知升级,不是说认知升级有错,而是说这个概念太泛了,没有指导意义。
4如果认知升级这个概念没有指导意义,那更有指导意义的概念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自己事情做不好,没有成果是因为自己学的太少了,其实不对,事情做不好是因为没有尊重一些基本的常识、或者说规律。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说是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身家已经超过马云。一个80后,公司成立不到5年时间就发展到这个程度,黄峥绝对是新一代企业家中的翘楚。
2006年,段永平以62万美元拍下了巴菲特的午餐,并且带上了26岁的黄峥。
黄峥发现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那顿饭对他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他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
对一件事做判断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最重要的的不是睿智和聪明,而是能否有勇气用理性和常识来做判断和行动。
这一点很有意思,很多人觉得自己没做成事是因为没有资源,认知不够、没有方法,或者不够聪明。
真的是这样吗?很多人讲的时候滔滔不绝,不断的冒出各种各样的唬人的名词,但是工作生活还是一团糟。
比如很多人有拖延症怎么都解决不了,是因为没有方法吗?肯定不是,方法网上一搜一大堆。
不能克服拖延症,主要是没有尊重基本的常识,本能的想要逃避一些东西。
所以更有价值,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是“尊重常识”或者说“尊重规律”。
5因为尊重常识包含两重含义:
1、学习、理解常识;
2、依照常识去做事。
这里的常识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知识”,而是更接近查理芒格说的常识,也就是“作为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应有的知识”。
常识就是规律、真理、事实、思维模型。常识既然是规律,那违背常识就是违背规律。
如果你想要获得现实中的结果,就必须了解现实的规律,并且依照这些规律去行事。
毛主席说:这叫实事求是。
达里奥说:这叫极度求真。
查理芒格说:你要拥有常识。
其实说的都是类似的意思。
比如饿了就应该吃东西,这就是常识。只不过这个常识很简单,而且符合人的本能,所以很容易遵守。
但是其他很多重要的常识会更复杂,要么理解起来违背人直觉的认知,要么做起来非常违背人的本能,所以“尊重常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总是很难。
之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天道》,被称为神剧,豆瓣9.2分。
里面关于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论述,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
里面主角丁元英说: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可以从技术、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来透视。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人归根结底是文化的产物。
强势文化,就是尊重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就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
他说强势文化是尊重事物规律的文化,其实也就是我们讲的“尊重常识”。
我们很多传统观念都是弱势文化的呈现,都体现在一个“靠”字上面,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运气、靠风水、总之就是靠别人,就是别靠自己。“靠”是弱势文化。
所以如果想成为一个拥有“强势文化”的人,获得更多想要的结果。一方面要自己承担责任,不要想着靠谁,另一方面是要培养自己“尊重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6所以,常识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
思想家罗素说:关于智慧,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只是单单的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但是很多人每天都在做自我欺骗,不尊重常识的事。比如碰到困难的时候,内心会幻想困难会自动消失,所以选择拖延、逃避。
就像玩一款游戏,如果你不尊重游戏的规则,就不可能玩得好。如果你用跑100米的方式去跑马拉松,不仅不会有好成绩,甚至还可能猝死。
生活其实也是一款游戏,也有一系列的游戏规则,这些游戏规则就是“常识”。
我们说衡量一个人的思考质量,就看他的预测和现实吻合的程度。你了解现实运转的规律(常识),就能更好预测事物的发展,并且依照这种预测去行动。
查理·芒格说的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思维模型)就是最重要的一类常识,他说:你只需要掌握80~90个重要的思维模型,就算是拥有的普世的智慧。
但是要具备这样的常识是不容易的。并不是你学历高、聪明,就一定拥有智慧。查理芒格讲过一个案例。
加州有一家非常大的投资咨询公司,为了超过同行,想了一个方法:他们手下都是最顶尖的人才,全是沃顿、哈佛的高材生,而且非常努力,只要他们每个人都拿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个投资机会,形成一个投资组合,结果必然能够遥遥领先指数。
但是他们试了好几次全都失败了,所以这个方法看上去可行,实际却不可行,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够回答,芒格说只要认真读完大一的课程就能够回答,但是事实上很多教授都回答不了。所以尊重常识听上去容易,但是做到并不容易。
7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常识呢?
我觉得主要有3个点:
1、学习、理解各个重要学科的重要规律,形成一套复式思考的框架
2、用这个复式框架分析各种现象,找到现象背后真正在起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3、学会用这套复式思考框架去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的好处:
1、本质导向:分析现象可以看到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可以从本质出发
2、思考全面:不会限制在单一学科的视角,思维更全面,更能找到真正在起作用的因素
3、以少御多:市面上的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是大多数知识都可以归结都重要学科的重要规律,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学习任何知识都可以找到关联,形成融汇贯通。
后记:
我的其中一个人生目标,就是成为查理芒格那种拥有普世智慧,能够一眼看穿问题本质的人。虽然实现这个目标不容易,但是好在还可以用一生努力。我也相信人群中有一些人,虽然占比肯定不多,也有同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