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名儒,举人傍身,后任广东大姚知县,因此,他从小便受到严格的儒家文化教育,其母亦是“处艰危之遭际,人事之穷阻忧虞,未有不恃才以济者”的女才人,作为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对李申夫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剑阁无论人口还是文化沉淀,都远高于广元,这里文风鼎盛,尤其以宋时就设立的兼山书院,也就是现在的剑阁中学,规模甚大,学子众多,所以,这里出名人便也不是件奇怪的事了。这些名人们主要分布于两个地方,一是因红四方面军建立通南巴根据地时,当时的苍溪有数万人跟着红军踏上了征程,二是剑阁,那里文脉深厚,学子众多,有宋代的帝师黄裳,有明朝剿灭倭寇的赵炳然,当然,还有这文武全才的李申夫。李申夫,名榕 号六容,四川剑州人,出生于今四川剑阁县下寺乡河马沟,进士出身,先担任翰林院庶吉士,旋转礼部主事;后被曾国藩奏调湘军营务,因军功授浙江盐运使、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职,又坐事罢归,主剑州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1)

李申夫:剑门沐细雨,峨嵋揽新月

去年底, 川渝两地27个城市和地区档案馆的选手们汇集在一起,各自展示了自己的镇馆之宝,代表我们广元出场的是《李申夫军事函札》,这是一部由399封书信手稿组成的集子,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

李申夫是清王朝的封疆大吏,他追随老师曾国藩掌理军务,处理文牍,筹办军需,并领兵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国之栋梁,《清史馆稿》有列传。

所以,这部来往的信札,是我们研究清末社会历史,研究曾国藩其人,了解湘军、淮军,以及与太平军和捻军战斗的第一手史料,珍贵异常,难怪能成为广元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2)

广元,古称利州,作为一个坐拥四县三区的地级市,广元在历史上的地位颇有些尴尬,虽然这里出了很多的名人,但都与市中心地区无涉,除了那个据说是出生在广元的女皇武则天。

这些名人们主要分布于两个地方,一是因红四方面军建立通南巴根据地时,当时的苍溪有数万人跟着红军踏上了征程,二是剑阁,那里文脉深厚,学子众多,有宋代的帝师黄裳,有明朝剿灭倭寇的赵炳然,当然,还有这文武全才的李申夫。

李申夫,名榕 号六容,四川剑州人,出生于今四川剑阁县下寺乡河马沟,进士出身,先担任翰林院庶吉士,旋转礼部主事;后被曾国藩奏调湘军营务,因军功授浙江盐运使、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职,又坐事罢归,主剑州兼山书院及江油登龙书院、匡山书院讲席以终,享年71岁,有《十三峰书屋全集》留传于世。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3)

相对于广元来说,剑阁这个地方真可以算是大山深处了,这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雄关,历史上很多时候的治所,便设置在山下的普安镇上,因为虽说是蜀道难,但并不能成为天险,所以,只要守住这剑门关,就能保证巴蜀北大门无虞。

正因为如此,剑阁无论人口还是文化沉淀,都远高于广元,这里文风鼎盛,尤其以宋时就设立的兼山书院,也就是现在的剑阁中学,规模甚大,学子众多,所以,这里出名人便也不是件奇怪的事了。

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名儒,举人傍身,后任广东大姚知县,因此,他从小便受到严格的儒家文化教育,其母亦是“处艰危之遭际,人事之穷阻忧虞,未有不恃才以济者”的女才人,作为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对李申夫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4)

记得后来的曾国藩对老夫人的一句名言还赞赏有加,常用来告诫在家的子弟们,这便是“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

李申夫幼时便聪明异常,才气过人,被称为神童,且长得清秀可人,成年后如玉树临风,后来,老夫人将他送去涪江,师从当地名儒学经,在那里,他遍览经书,下笔成章,期以生平报国,一展雄心壮志。

绝岭岧峣瞰大荒,流云飞过树头黄;

古来迁谪曾经此,极目海天遥相望;

粗累颇嫌躯壳重,残年不敌道途长;

梅花开落消闲甚,何事催人故故忙。

虽然他天资卓绝,但于仕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28岁才中举人,然命运多舛,公车不遇,上面这首《腊月度庾岭》,便是他第二次落第后去岭南省亲途中所作,一抒“臣爱江湖原是癖,君恩何地不汪洋”之慨,这心中的的苦楚和辛酸之感跃然纸上。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5)

一连经过三次科考,方才得中进士,因其文笔上佳,他没有被外放为官,而是留在朝廷中当了一名翰林院庶吉士,时年34岁。

所谓翰林院的庶吉士,相当于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后,而且,他们还担负着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的职责,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也是大学士和宰相的储备干部,是最为人羡慕的读书人之正途。

但可悲的是,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八年,期间又转任礼部主事,反正是一事无成,随着年龄渐长,他内心的焦虑便时常在心头萦绕,久久地挥之不去。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6)

林木鸟飞飞,红炉火影辉;

天寒官舍静,日暮夜人稀;

江上独争战,津门更合围;

仪曹独无事,宵夜整朝衣。

李申夫在朝廷蹉跎的这几年间,正是太平天国同清王朝激战之时,当时,太平军的北伐部队在李开芳的率领下,已经打到了天津,所以,作为一个仿佛置身局外之人,让他心中情何以堪。

他一心思报国,要去军中效力,“忠臣烈士仗节而起,下至闾巷匹夫匹妇,咸与慷慨赴难,至引刃茹血而不顾。”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7)

所以,他欲投笔从戎,自言“今天下多事,四方征兵,八九年不得休息,凡有血性明大义者,皆思执干戈以卫社稷。”但却报国无门,后因与曾国藩的好友郭嵩焘相熟,郭惊佩其才,于是荐于曾大帅,曾帅便有意将其引入幕府。

他立志疆场扬威,“丈夫生世,杀数十万贼,能救活数百万饿人,便是天古今奇男子大快事。”终于,在曾国藩奏请朝廷后,他得以赴湘军大营,为剿灭太平军而戮力杀敌,开启了他长达八年的军旅生涯。

在军中,他颇受曾国藩赏识,倚为股肱,他同郭嵩焘、胡林翼、曾纪泽、曾国荃等人相得,共商“图皖仿蜀”之大计,后来又与李鸿章共事,领兵在疆场上纵横驰骋,“半生读书,自命正当于此时努力也。”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8)

这其中经历的战事就不细叙述了,反正是他功绩多多,对内,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外,他用兵如神,戮力拼搏,战功卓著,前期深得曾国藩器重,后来亦被李鸿章所欣赏,他也因此而官运亨通,一直做到湖南布政使的高官。

要知道,这可是二品大员,掌一省之人事、财赋和刑名大权,在太平军将江南涂炭之后,这“湖广熟,天下足”的两湖之地,是朝廷税赋的重中之重,方之蜀中侪辈,亦无能出其右者。

但是,他性情刚烈,且为政清廉,自言“率直乃君子本色”,一生以“廉之一字是我辈铁板注脚,毫无移易处”处世,是一位正宗的儒林中人,无时无刻不以儒家做人为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然而不幸的是,他最后也是为他的正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9)

在湖南任上,他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处处以与民谋利为最高目标,他以为官者必先正己而后正人,大力裁撤众多不作为的冗官,任用年轻后进,各级州县更新有五十人之多,对贪官污吏更是严厉打击,其力度之大,实为罕见;这也显示了他不畏权贵,铁腕治吏的本色。

他锐心民事,倡行廉政,兴办教育,修撰方志,对士绅欺民更是严打不殆。绝不姑息手软,他也因此得罪了这里有深厚根底的巨室豪贵。

于是,这些人便串通一气,指使朝中御史上书弹劾,同治皇帝便命李鸿章调查,“调集人证卷宗,研究四十余日”,“迄无坐实之款。”但竟“以一优伶陈升为李榕家丁司库管”事被罢职,着实地冤枉。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10)

这也难怪,在那贪腐横行、瓦釜齐鸣的时代,黄钟毁弃是太正常不过之事了,而李鸿章本就是一位全力培植淮系亲信之人,对李申夫这个出自湘系的名宿,自有一番戒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鸿章和李申夫俱出曾国藩门下,都是被曾帅看重之人,但二人的秉性是大不相同的,前者圆滑老道,有忍有容;后者是耿介忠直,不负时人,所以,曾国藩时常提醒李申夫要含藏内敛,意思是要这二位相互取长补短,这在他同李申夫的信件中,多次提及。

对李鸿章处理李申夫一事,时人大惑不解,舆论为“剑门有自取之道,合肥操同室之戈”,这是当时对此事的评价,但大都认为李鸿章下手太狠了些,即“颇咎李鸿章太过。”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11)

我想,大概这李大人也自知他压不住李申夫,不会自己所用,这其中必定隐含着湘、淮两军之间的派系斗争,所以,干脆一罢了之。

李申夫回乡了,他一身正气、囊橐萧然,两袖清风地离开了官场,“归装无所有,几不能就道”,甚至穷得连路上的盘缠都凑不齐,他又拒绝别人馈赠,只能靠出售书法墨宝来凑盘缠,一直迟延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方才凑足了路费。

好在曾国藩叹其贤,除指令地方官资助外,还“赐书重以古昔圣贤勖勉,并请阁下此次还山,他日岫云仍当复出。”又致书李鸿章与以周旋,但是,这李申夫似乎并不以此为是。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12)

天半孤鸿意渺然,池横空自引鸣弦;

啜醨浑欲忘醒醉,堕甑何须问毁全;

负廓好寻三亩宅,看山不费一文钱;

射工飓母吟怀苦,总付南华内外篇。

这是他罢官后所写的一首诗,从中我们也能看见李申夫的潇洒和磊落,地处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却也能乐而忘忧,其实,这其中的不平之慨,心中之苦,怕只有他知道,也许就是他自己安慰自己的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因为于他来说,“少年不合潜林壑,圣明贫贱吾其羞,”然而,世道混沌,宦途险恶,只得“人生有命终有命,富贵功名汉水流。”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13)

他自革职还乡到病殁的近20时间中,主要就是以教书为业,但面对外患频,虎狼环视的国势,还是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期间有两年时间南游,意图能东山再起。

他拜访了当年在淮军中的一众朋友,包括大名鼎鼎的刘铭传,但是,由于他生性自傲,可能同这刘大人有得一拼,难怪二人都曾长年罢归乡里,但是,当他“熟观当道之大人先生,习见摇尾乞怜之态。”实难以与之为伍,于是毅然回乡,决计以教书育人来了却残生。

在培养后进方面,他不遗余力,除了在家乡的兼山书院讲学外,还辗转于登龙、匡山书院,担任山长并亲自授课,并且还在家中设馆,一边教育族中子弟,一边招收周边的学子,川北弟子遍布,成人造士之众,蜀中罕有匹。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14)

张之洞典蜀时,他曾致书问候,其中亦不无得意地说,“诸艺半出鄙门人之手。”由此可见,他在蜀中学界地位之崇高,一时竟得“人负奇气,郁为文宗”之誉,而张之洞亦感其遭遇,离蜀之时,特赴昭化县葭萌与之拜别。

开阁集群英,问琴台绝调,卜肆高踪,采石狂歌,射洪感遇,古贤哲几许风流。忽揽起儋耳逐臣,哀牢戍客,乡邦直道尚依然!哀运待人扶,莫侈谈国富民殷,漫和当年俚曲。

凭栏飞逸兴,看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峨眉新月,峡口素秋,好江山尽归图画。更忆及草堂诗社,花市春城,壮岁旧游犹在否?老怀自遣,窃愿与幽思丽藻,同分此地吟笺。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15)

这是他应四川总督刘秉章之邀,于成都望江楼崇丽阁落成时所写的楹联,其文辞典雅,以冷绝之笔,历数巴蜀先贤和歌咏名山胜景,亦有着自己官场失意的惆怅之情,直可与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媲美。

李申夫与忠县李士棻、中江李鸿裔合称“蜀中三李”,他回乡后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应地方官邀请,编纂了《剑州志》十卷,凡六万余言,这也为造福桑梓的一大幸事。

他书法一流,著作颇甚,一生虽通古博今,洞达百家,但其行文奇崛,诗作又爱用险韵,一生既无太出色的成就,又没弄个风流韵事来吸人眼球,故而其诗,其文,其人、其事都湮没于世,纵桃李满天下而有补于世,然现在连故乡广元人都不知他的名字,可见他也是个悲剧人物。

广元市骨干教师李登志(来自广元大山深处的乡贤李申夫)(16)

观李申夫的一生,他是个标准的儒家士林人物,自言一生唯两大憾事,“一夺凤池,不与衡鉴;一夺藩伯,不与进退。”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他还是个有志向之人,也曾为他性情的耿介,有着丝丝地遗憾。

俗话说,本性难移,他处处以“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准绳,在适逢洪、杨之乱时,奋不顾身地赴疆场;他师从曾国藩,被视之为国士,言传身教,悉心护调;战事毕,得任封疆大吏;然因其为人耿介,清廉自守,得罪巨室而惨遭贬谪,不亦哀哉。

但其初心不改,回乡教书,古道树人,在成就了大批士子后,最后竟在穷愁中离世,而声名亦不为故乡所闻,每每想到此,我便不禁扼腕伤感,因为,广元人民实在应该记住这位曾经的乡贤,悲乎,李申夫,我且为他向天一声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