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儒林列传序言部分原文(国学经典之后汉书导读第一百九十二讲)
史记儒林列传序言部分原文(国学经典之后汉书导读第一百九十二讲)【译】张兴字君上,颍川鄢陵人。学《梁丘易》用来教授生徒。建武中,举孝廉为郎,托病回去,聚徒讲授。后来辟司徒冯勤府,冯勤举为孝廉,升博士。永平初,升侍中祭酒。永平十年(67),授太子少傅。显宗多次向他问经术。自此声名闻于远近,弟子自远方来的,登记入册近万人,为梁丘家所尊崇。永平十四年(71),死在任上。儿子张鲂,传张兴学业,位至张掖属国都尉。戴凭字次仲,汝南平舆人。学《京氏易》。十六岁时,郡里举他为明经,征试博士,授郎中。这时,朝廷召公卿大会,群臣都就席,戴凭一个立着。光武问他这是什么意思。凭回答道:“博士说经的都不及我,但是却坐在我的上面,所以我不就席。”光武立即召他上殿,命令他与诸儒说疑问难,戴凭解释很多。帝以为很好。授他为侍中,多次接见他问政治的得失。帝对戴凭说“:侍中应当匡正辅佐国家大事,不要有意见不说。戴凭回答道:“皇上太严了。”帝说:“我为何太严?”戴凭说“:前太尉西曹掾蒋遵,清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历史#
昔王葬、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议,遁逃林林总总。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亲行其礼。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穀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孝和亦数幸东观,览阅书林。及邓后称制,学者颇懈。时,樊准、徐防并陈敦学之宜,又言儒职多非其人,于是制诏公卿妙简其选,三署郎能通经术者,皆得察举。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靡敝,鞠为园蔬,牧兒荛竖,至于薪刈其下。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黉宇,凡所结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试明经下第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除郡国耆儒皆补郎、舍人。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以此为常。”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信告,亦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敛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淫荡,莫不泯尽焉。东京学者猥众,难以详载,今但录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其自有列传者,则不兼书。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前书》云:田何传《易》授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又东郡京房受《易》于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又有东莱费直,传《易》,授琅邪王横,为费氏学。本以古字,号《古文易》。又沛人高相传《易》,授子康及兰陵毋将永,为高氏学。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博士,费、高二家未得立。
【译】从前,在王莽、更始的时候,天下纷纷扰扰,礼乐分崩,内籍文书残缺。光武中兴,爱好经术,还未即帝位,就访求儒雅之士,采集残缺的典文,修补遗漏,收罗散文。以前,四方学人,多怀抱图书,逃入山林。自此以后,都携带书籍,齐集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流,也相继而来。于是国家设立《五经》博士,各人按各人的家法教授学生,《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有齐、鲁、韩,《礼》有大小戴,《春秋》有严、颜,共十四博士,太常依次总领。建武五年(29),修建太学,考求古代的模式,祭祀用竹做的笾,用木做的豆以及舞蹈所执的盾和钺,都列于太学之中,穿直领学习矩步的诸生,在里面徐徐行走。中元元年(56),修建了辟雍、明堂、灵台。明帝即位,亲自行礼。天子开始戴通天冠,衣日月星辰之衣,具法物之驾,公不在卤簿,属车三十六乘,用旄头为前驱以清道,坐明堂,朝群后,登灵台,望云物,天子袒衣,亲自切割牲口于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飨食宾客,与诸侯射的礼仪完毕之后,天子正坐讲授,诸儒执经问疑质惑于前,臣下及士大夫,绕桥门观看听讲的,多得不可胜数。这以后,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另立校舍,挑选有才能的授业,从期门羽林之士,统统使学《孝经》章句,匈奴也派子弟入学。多啊!美啊!盛大啊!盛在永平啊!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核同异,一连几个月。肃宗亲临指示,如宣帝甘露三年与诸儒韦玄成、梁丘贺等讲论于石渠阁故事。命令史臣,著为《白虎通义》。又诏令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但是,都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这是为了网罗遗漏隐逸,广存众家。孝和也多次到东观,览阅群书。邓后行使天子权力时,学者多有懈怠。这时,樊准、徐防都上书陈述教学的重要,又说儒职多不胜任,于是诏令公卿慎重选拔,三署郎通经术的,都得到选举。安帝听政以后,不讲究艺文,博士倚席不施讲坐,朋徒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游惰散漫,学舍也坏败,成为蔬园,牧童樵夫,在这里采薪刈草。顺帝感于翟酉甫的话,于是重新建立学校,共造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考试明经下第补弟子,增加甲乙科员各十人,除郡国耆儒皆补郎、舍人。本初元年(146),梁太后诏说:“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都派子弟入学,每年就在飨食宾客,与诸侯射的这个月集会,以此为常。”自此游学的人增加了,多到三万余生。然而,章句渐渐疏阔了,多尚浮华,儒者的风气衰微了。党人遭到诛杀,那些高名善士大多流放废弃,后来就因忿争,互相控告,也有私行金货,改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他的私文。熹平四年(175),灵帝于是诏令诸儒正定《五经》,刻在石碑上,用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互相参证,立在学门,使天下以此为标准。起先,光武迁都还在洛阳,那些经牒、秘书用二千辆车子运载,自此以后,三倍于前。到了董卓移都的时候,官吏百姓扰乱,在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所收藏的典册文章,纷纷散失,那些绢帛图书,大的连成帷盖,小的制为滕囊。等到王允收拾运到长安的,才七十余车,道路艰远,又丢了一半啊!后来长安大乱,一时焚烧,就消灭尽了!东京学者很多,不易详细记载,现在仅录那些能通经名家的,作为《儒林传》,有列传的,就不重录。如果因师资相承,应当标名为证的,也写在这里。《前书》说:“田何传《易》授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善、琅笽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又东郡京房受《易》于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又有东莱费直传《易》,授琅笽王横,为费氏学。本以古字,号《古文易》。又沛人高相传《易》,授子高康及兰陵毋将永,为高氏学。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博士,费、高二家没有立。”
刘昆字桓公,陈留东昏人,梁孝王之胤也。少习容礼。平帝时,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能弹雅琴,知清角之操。王莽世,教授弟子恒五百余人。每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每有行礼,县宰辄率吏属而观之。王莽以昆多聚徒众,私行大礼,有僭上心,乃系昆及家属于外黄狱。寻莽败得免。既而天下大乱,昆避难河南负犊山中。建武五年,举孝廉,不行,遂逃,教授于江陵。光武闻之,即除为江陵令。时,县连年火灾,昆辄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征拜议郎,稍迁侍中、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帝闻而异之。二十二年,征代杜林为光禄勋。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湖北度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顾命书诸策。乃令入授皇太子及诸王小侯五十余人。二十七年,拜骑都尉。三十年,以老乞骸骨,诏赐洛阳第舍,以千石禄终其身。中元二年卒。子轶,字君文,传昆业,门徒亦盛。永平中,为太子中庶子。建初中,稍迁宗正,卒官,遂世掌宗正焉。
【译】刘昆字桓公,陈留东昏人,梁孝王的后代。年轻时学习礼仪礼仪。平帝时,从沛人戴宾学习《施氏易》,能弹雅琴,懂得清角之操。王莽时,教授弟子常达五百多人。春秋飨食宾客,与诸侯射,常准备典仪,用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惧礼废缺,射则歌“菟首”诗以为节。每次行礼,县长刘昆常率领吏属观看。王莽认为刘昆聚集生徒,私行大礼,有冒犯朝廷的思想,于是收捕刘昆及其家属,送入外黄狱中。不久,王莽失败,刘昆和他的家属才免遭处理。天下大乱以后,刘昆避难在河南牛犊山中。建武五年(29),被举为孝廉,不去,逃跑了,在江陵教授生徒。光武听说了,就授他担任江陵令。当时江陵县连年火灾,刘昆经常向火叩头,能降雨止风。征授议郎,升为侍中、弘农太守。先时崤、癉驿道老虎为灾,行旅不通。刘昆为政三年,推行仁政,老虎也背着小老虎过黄河去了。光武听说,认为很奇怪。建武二十二年(46),征召代替杜林为光禄勋。诏问刘昆“:你以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来作弘农太守,老虎北渡黄河,实行了什么德政招来了这类事呢?”刘昆回答说“:这不过是偶然的巧合罢了。”左右的人都笑他朴实。帝笑道:“这才是长者所说的话啊。”让左右的人写在本子上。令他教授皇太子及诸王小侯五十余人。建武二十七年(51),授骑都尉。建武三十年(54),因年老请求回家,诏赐洛阳第舍,按千石的俸禄终身。中元二年(57)死。儿子刘轶,字君文,继承刘昆教授生徒的事业,门生也很多。永平中,为太子中庶子。建初中,升为宗正,死在任上,于是就世掌宗正。
洼丹字子玉,南阳育阳人也。世传《孟氏易》。王莽时,常避世教授,专志不仕,徒众数百人。建武初,为博士,稍迁,十一年,为大鸿胪。作《易通论》七篇,世号《洼君通》。丹学义研深,《易》家宗之,称为大儒。十七年,卒于官,年七十。时,中山觟阳鸿,字孟孙,亦以《孟氏易》教授,有名称,永平中为少府。任安字定祖,广汉绵竹人也。少游太学,受《孟氏易》,兼通数经。又从同郡杨厚学图谶,究极其术。时人称曰:“欲知仲桓问任安。”又曰:“居今行古任定祖。”学终,还家教授,诸生自远而至。初仕州郡。后太尉再辟,除博士,公车征,皆称疾不就。州牧刘焉表荐之,时王涂隔塞,诏命竟不至。年七十九,建安七年,卒于家。杨政字子行,京兆人也。少好学,从代郡范升受《梁丘易》,善说经书。京师为之语曰:“说经铿铿杨子行。”教授数百人。范升尝为出妇所告,坐系狱,政乃肉袒,以箭贯耳,抱升子潜伏道傍,候车驾,而持章叩头大言曰:“范升三娶,唯有一子,今适三岁,孤之可哀。”武骑虎贲惧惊乘舆,举弓射之,犹不肯去;旄头又以戟叉政,伤胸,政犹不退。哀泣辞请,有感帝心,诏曰:“乞杨生师。”即尺一出升,政由是显名。为人嗜酒,不拘小节,果敢自矜,然笃于义。时,帝婿梁松、皇后弟阴就,皆慕其声名,而请与交友。政每共言论,常切磋恳至,不为屈挠。尝诣杨虚侯马武,武难见政,称疾不为起。政入户,径升床排武,把臂责之曰:“卿蒙国恩,备位籓辅,不思求贤以报殊宠,而骄天下英俊,此非养身之道也。今日动者刀入胁。”武诸子及左右皆大惊,以为见劫,操兵满侧,政颜色自若。会阴就至,责数武,令为交友。其刚果任情,皆如此也。建初中,官至左中郎将。
【译】洼丹字子玉,南阳育阳人。世世传《孟氏易》。王莽时,常避世教授门生,立志不做官,门生多至几百人。建武初年,稍得升迁,为博士,建武十一年(35),为大鸿胪。作《易通论》七篇。洼丹学问深邃,《易》家尊崇他,称为大儒。十七年(41)在任内逝世,年七十。这时,中山角圭阳鸿,字孟孙,也用《孟氏易》教授学生,有名气,永平中为少府。任安字定祖,广汉绵竹人。年轻时游太学,学《孟氏易》,兼通好几经。又跟同郡人杨厚学习河图符命之书,深究其术。当时人称他说:“想知道仲桓问任安。”又说:“居今行古任定祖。”学完后,回家教授门徒,诸生都来自很远的地方。开始在州郡做官。后来太尉一再征召他,授博士,公车征召他都托病不去。州牧刘焉上表推荐,这时道路阻塞,诏命终于没有达到。年七十九,建安七年(202),死在家里。杨政字子行,京兆人。年轻好学习,从代郡范升学《梁氏易》,擅长说经书。京师流行这样一句话:“说经铿铿杨子行。”教授几百人。范升曾经被出妇所苦,获罪系狱中。杨政于是光着身子,用箭穿耳,抱了范升的儿子暗里伏在道旁,等候皇帝的车驾,拿着奏章叩头大喊:“范升三娶,惟有一个儿子,今才三岁,成了孤儿,实在可怜啊。”武骑虎贲怕惊了皇帝,举弓射杨政,杨政还是不走,旄头又用戟叉杨政,把杨政的胸部叉伤了,杨政仍然不退。哀泣诉请,感动了皇上,下诏说“:乞杨生师。”立即诏书释出范升。杨政因此著了名。杨政为人好饮酒,放荡不注意小节,果敢自任,但他很重情义。当时皇上的女婿梁松,皇后的弟弟阴就,都羡慕他的声名,请同他结为朋友。杨政经常同他们讨论,互相勉励,情投意合,不屈不挠。曾经去扬虚侯马武处,马武不想接见杨政,托病不起床。杨政进入户内,直升床排击马武,捉了他手臂,责问他“:您蒙国家的恩典,位居藩辅重职,不想求贤人以报答皇上的特殊宠信,对天下的英才骄傲自大,这不是养身的方法。今天如果您敢于动手动脚,刀就进了您的肋里。”马武的几个儿子及左右的人都大为惊骇,认为是抢劫,操着兵器,站在马武旁边,杨政颜色不变,好像无事的样子。正好阴就到了,批评马武,令他与杨政交朋友。杨政的刚果任性就如此。建初中,官至左中郎将。
张兴字君上,颍川鄢陵人也。习《梁丘易》以教授。建武中,举孝廉为郎,谢病去,复归聚徒。后辟司徒冯勤府,勤举为教廉,稍迁博士。永平初,迁侍中祭酒。十年,拜太子少傅。显宗数访问经术。既而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为梁丘家宗。十四年,卒于官。子鲂,传兴业,位至张掖属国都尉。戴凭字次仲,汝南平舆人也。习《京氏易》。年十六,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时,诏公卿大会,群臣皆就席,凭独立。光武问其意。凭对曰:“博士说经皆不如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帝即召上殿,令与诸儒难说,凭多所解释。帝善之,拜为侍中,数进见问得失。帝谓凭曰:“侍中当匡补国政,勿有隐情。”凭对曰:“陛下严。”帝曰:“朕何用严?”凭曰:“伏见前太尉西曹掾蒋遵,清亮忠孝,学通古今,陛下纳肤受之诉,遂致禁锢,世以是为严。”帝怒曰:“汝南子欲复党乎?”凭出,自系廷尉,有诏敕出。后复引见,凭谢曰:“臣无謇谔之节,而有狂瞽之言,不能以尸伏谏,偷生苟活,诚惭圣朝。”帝即敕尚书解遵禁锢,拜凭虎贲中郎将,以侍中兼领之。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故京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在职十八年,卒于官,诏赐东园梓器,钱二十万。时南阳魏满字叔牙,亦习《京氏易》,教授。永平中,至弘农太守。
【译】张兴字君上,颍川鄢陵人。学《梁丘易》用来教授生徒。建武中,举孝廉为郎,托病回去,聚徒讲授。后来辟司徒冯勤府,冯勤举为孝廉,升博士。永平初,升侍中祭酒。永平十年(67),授太子少傅。显宗多次向他问经术。自此声名闻于远近,弟子自远方来的,登记入册近万人,为梁丘家所尊崇。永平十四年(71),死在任上。儿子张鲂,传张兴学业,位至张掖属国都尉。戴凭字次仲,汝南平舆人。学《京氏易》。十六岁时,郡里举他为明经,征试博士,授郎中。这时,朝廷召公卿大会,群臣都就席,戴凭一个立着。光武问他这是什么意思。凭回答道:“博士说经的都不及我,但是却坐在我的上面,所以我不就席。”光武立即召他上殿,命令他与诸儒说疑问难,戴凭解释很多。帝以为很好。授他为侍中,多次接见他问政治的得失。帝对戴凭说“:侍中应当匡正辅佐国家大事,不要有意见不说。戴凭回答道:“皇上太严了。”帝说:“我为何太严?”戴凭说“:前太尉西曹掾蒋遵,清正忠孝,学通今古,皇上听信谗言,不知实情,以至禁锢他不得为吏。都说皇上严。”帝发怒说“:汝南子想恢复党祸吗?”戴凭出去,自系廷尉,诏令出来。后来又召见,戴凭谢罪道“:我没有正直不阿的大节,却说狂妄不明事理的话,不能伏尸劝谏,苟且偷生,真正有愧圣朝。”帝就命令尚书解除蒋遵的禁锢,授戴凭为虎贲中郎将,由侍中兼任。朝廷庆贺元日,百官齐集,帝命令群臣中能够解说经的,互相问疑质难,经义说不通的,就夺了他的席位给能说通的人,戴凭因此重坐了五十余席。京师流行一句话说“:解经不穷戴侍中。”在职十八年,死在任上,诏赐棺材器用,钱二十万。这时,南阳魏满字叔牙,也学《京氏易》,教授生徒。永平中,官至弘农太守。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习《京氏易》、《古文尚书》。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遣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以授杨政,而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融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自是《费氏》兴,而《京氏》遂衰。《前书》云:济南伏生传《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欧阳高,为《尚书》欧阳氏学;张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氏学;胜传从兄子建,建别为小夏侯氏学:三家皆立博士。又鲁人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谭,为《尚书》古文学,未得立。
【译】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年轻时为诸生,学《京氏易》、《古文尚书》。家里很贫,对母亲很孝,在大泽中放猪,以之来奉养母亲。远方人◆跟他学习的,都拿着经书在田垄旁边追着他求学,乡里为他的仁义所感化。黄巾贼起,经过孙期乡里,彼此相约不侵犯孙先生住宅。郡里举他为方正,派遣吏员送羊酒请孙期,孙期赶着猪群入草泽中,看也不看一眼。司徒黄琬特辟他,不去,死在家里。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用以教授杨政,又陈元、郑众都传《费氏易》,后来马援也传《费氏易》。马融传授给郑玄,郑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自此以后,《费氏》兴,《京氏》就衰落了。《前书》说:济南伏生传《尚书》,授给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给同郡倪宽,倪宽授给欧阳生的儿子,代代相传,到曾孙欧阳高,为《尚书》欧阳氏学;张生授给夏侯都尉,都尉授给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叫大夏侯学;胜授给从兄子建,建另外叫小夏侯氏学;三家都立博士。又鲁人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授给都尉朝,朝授给胶东庸谭,叫《尚书》古文学,未能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