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刘禹锡七绝(刘禹锡的诗乌衣巷抚今吊古)
乌衣巷刘禹锡七绝(刘禹锡的诗乌衣巷抚今吊古)全诗以小见大,借小燕子表现出大主题。构思巧妙。意蕴深刻。诗句看似平常,却包含着深邃的人间哲理。而这种哲理却又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揭示出来的,因而也就更叫人觉得语义隽永,耐人寻味。这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抓住燕子栖息旧巢的特点,写小燕子仍入此堂,但王谢零落,已经化作寻常百姓之家,以小燕子表现出大主题,写尽人世沧桑、荣枯变换。这燕子归巢,本是春天傍晚常见的景象,它和“夕阳斜”照应得很得体,好像是诗人即景信手拈来的一样。然而读者正是从“旧时”与今日的对比,“王谢堂前”与“寻常百姓”对比,再寻味“野草花”和“夕阳斜”所包含的感情,体会历史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来理解豪门权贵没落的必然性。你看,眼前的燕子,和东晋时的燕子并没有什么两样,王谢的门庭不是已经变成寻常百姓的家园了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写下这首著名的怀古诗——《乌衣巷》。
朱雀桥是东晋时建在金陵(今南京)秦淮河上的一座桥,靠近乌衣巷。乌衣巷是古金陵城的一条街道,位于秦淮河之南。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此地成了宰相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的住宅区,是极其煊赫,豪华的地方。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乌衣巷
(唐代)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通过描绘乌衣巷和朱雀桥的冷落景象,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寄托了诗人抚今吊古的沧桑感和对唐王朝衰微的隐忧。揭示了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必然规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环境。朱雀桥边,冷冷清清地长着一些野草野花,已经没有昔日那种车水马龙般的热闹;乌衣巷口,只有一抹斜阳默默地洒落在街道上,全不见往年那些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的贵族子弟出入了。这里用“野草花”、和“夕阳斜”这两件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进行点染,衬托出旧时的朱门富户如今的落寂与平凡,形象的勾勒出一幅荒凉衰败的景象。语虽平淡,然而意味深长。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抓住燕子栖息旧巢的特点,写小燕子仍入此堂,但王谢零落,已经化作寻常百姓之家,以小燕子表现出大主题,写尽人世沧桑、荣枯变换。这燕子归巢,本是春天傍晚常见的景象,它和“夕阳斜”照应得很得体,好像是诗人即景信手拈来的一样。然而读者正是从“旧时”与今日的对比,“王谢堂前”与“寻常百姓”对比,再寻味“野草花”和“夕阳斜”所包含的感情,体会历史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来理解豪门权贵没落的必然性。你看,眼前的燕子,和东晋时的燕子并没有什么两样,王谢的门庭不是已经变成寻常百姓的家园了吗?
全诗以小见大,借小燕子表现出大主题。构思巧妙。意蕴深刻。诗句看似平常,却包含着深邃的人间哲理。而这种哲理却又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揭示出来的,因而也就更叫人觉得语义隽永,耐人寻味。这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