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文化(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
五台山佛教文化(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金贞祐三年(1215) 改繁峙为坚州,兴定元年(1217)蒙古军占领繁峙,从此属元。明初,又改为繁峙。灵岩院是五台山大华严寺真容菩萨院(今菩萨顶)的下院。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旧王舍城北行十四五里有鹫峰,“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释迦摩尼四十九年多在此演说妙法。今天五台山的菩萨顶接华北屋脊最高峰北台之阳,形成一个高台,其地理地貌极为神似。高台上建真容菩萨院,成为文殊菩萨道场。该塔幢的下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及门人弟子的名字。全幢刻文45行,满行14字,共600余字,其中约缺70余字。刻文楷书,笔力道劲,刻工尚佳,基部残缺。立石人是“五台山大华严寺真容菩萨院下坚州管内灵岩院特赐紫衣僧正子善”。《特赐广济大师之塔幢》幢的本意是旌旗,佛教信徒为使《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永存后世,将经文刻在上有顶,下有座的八棱石柱上,融绘佛教内容、雕刻艺术、绘画建
#五台山##忻州头条##岩山寺#
繁峙岩山寺文殊殿
岩山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东43公里处的天岩村。始建于北宋初年,相传有一位高僧在此为千人讲经,听者无不肃然,就连山上的石头也不断颔首,人们取岩山有灵之意,称灵岩寺。后称岩山寺,历代均有修葺。岩山寺是一座集金代建筑、壁画、雕塑为一体的千年古刹。尤以壁画最为世人称道,近年学者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1982年3月12日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岩山寺院内有一座与五台山繁峙佛教音乐有关的《特赐广济大师之塔幢》,目前学界对其进行研究较少。笔者从佛教音乐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不仅能够挖掘繁峙本土传统文化遗产中佛教音乐最珍贵的部分,亦能够加强后人对佛教音乐进行保护与传承。
《特赐广济大师之塔幢》
幢的本意是旌旗,佛教信徒为使《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永存后世,将经文刻在上有顶,下有座的八棱石柱上,融绘佛教内容、雕刻艺术、绘画建筑于一体。一般放置在寺院、交通要道、墓侧等地方,除了消除建幢者的恶业外,还能达到感化过往行人的目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唐仪凤元年(676),译成汉语的时间为679年。
岩山寺《特赐广济大师之塔幢》立于寺内正殿前,刻于大元二十三年(1286), 幢体八棱形,高68厘米,每面宽19厘米,上下两端各有5厘米宽的花纹。幢第一面上半部分刻着一尊坐在莲花座上的佛像,下半刻楷书“特赐广济大师之塔”八字。其余七面在上部约占三分之一的地方各线刻一尊姿态各异的伎乐菩萨,每尊菩萨高约16厘米(含基座),屈膝坐在仰莲座上,刻工精细,衣带飘逸,发式讲究,端庄秀丽,绘画雕刻均为上乘之作。可辩认的乐器有胡琴、竖笛(或管子)、古琴、排箫、笙、琵琶,是研究五台山繁峙古代佛教音乐的宝贵物证资料。
该塔幢的下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及门人弟子的名字。全幢刻文45行,满行14字,共600余字,其中约缺70余字。刻文楷书,笔力道劲,刻工尚佳,基部残缺。立石人是“五台山大华严寺真容菩萨院下坚州管内灵岩院特赐紫衣僧正子善”。
金贞祐三年(1215) 改繁峙为坚州,兴定元年(1217)蒙古军占领繁峙,从此属元。明初,又改为繁峙。灵岩院是五台山大华严寺真容菩萨院(今菩萨顶)的下院。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旧王舍城北行十四五里有鹫峰,“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释迦摩尼四十九年多在此演说妙法。今天五台山的菩萨顶接华北屋脊最高峰北台之阳,形成一个高台,其地理地貌极为神似。高台上建真容菩萨院,成为文殊菩萨道场。
立石人子善不仅是岩山寺广济大师的弟子,还是掌管坚州佛教事务的职位最高僧官,兼任岩山寺主持。“门人:讲主宗显,讲主宗秀,讲主宗敬,讲主宗湖、宗整”。由此可知,岩山寺在金元乃至宋代乃是弘扬华严宗的道场,广济大师不仅是一位被皇帝封赐的华严宗大师,更是一位精通佛教音乐的高僧。由他直接负责元朝皇帝伎乐供养的事务安排。所以门人因其经年劳苦功高,刻石为铭,立幢为记。
繁峙佛教音乐历史渊源
佛教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学,又包含浓郁的宗教色彩。它一方面引导人们寻求内心的平和与静谧,增强人们的信念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佛教强调人类要以慈悲为怀,“诸法无我”,这些特点对于治疗现代人心理疾病有着独特的效果。佛教音乐对于中医养生等方面也有显著作用。
繁峙位于五台山之北面,台怀镇位于五台山之南面。五台山寺院建设有先在山之北面,然后向山之南面推进的鲜明特点。作为五台山汉传佛教音乐的核心组成部分,繁峙佛教音乐最早主要用于寺庙法事和民间丧葬法事活动中,主要有吹奏、打击两种音乐表现形式。五台山繁峙佛教音乐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经过代代相传,艺术形式与乐曲保存较为完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一块活化石。
一、两汉时期
两汉时的西域高僧在吟诵佛经之时,其语言音调均来自天竺,而中土人士大多无法理解。东汉时期(25~220)学者孙炎创造了一种“反音和切音”的注音方式,主要用于解决佛经中梵汉互译的问题,可以说正是因为反切注音法的出现,才使得梵呗的“汉化”成为可能。后来曹操之子曹植(192~232)游山东渔山,感渔山之梵声从而制呗,便是利用“反切注音法”对印度梵呗的再创作。“渔山梵呗”在汉传佛教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其被认为是汉传佛教梵呗的开端,从此确立了渔山梵呗在汉传佛教音乐中的地位。
距繁峙县城70公里处的神堂堡乡钟耳寺村铜钟寺,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因寺内有一口铜钟而得名。据宋《广清凉传》记载,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曾有一位名叫惠澄的僧人,慕名而来到这里修行。后来他去了京师洛阳几年后回到寺中,发现铜钟不知去向。心情很是不爽,后来山神告诉他,这口天钟,本来是兜率天王所造,现已收回五台山金刚窟。金刚窟是五台山最神秘的一个地方。相传文殊初来五台山时,就把三世诸佛供养之音乐器具,楞伽鬼王造的天乐一部及金纸银书毗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都藏于此洞。因此,惠澄就在铜钟寺中刻石作铭,铭文写道:(铜钟)是本寺的法鼓,金刚窟位于本寺附近,击钟时声震四野。钟身聚集着神仙、释梵等许多贤哲圣人的形象,能消除众生的痛苦和烦忧。铜钟寺有关佛教音乐的传说与纪录,是繁峙佛教音乐的起源。
二、北魏时期
佛教音乐传入五台山的时间虽有争议,但北魏明帝(在位515~528)赐予五台山惠云大师“音乐一部,工伎百人”“随时供养 系日穷年”,释延一《广清凉传》中有明确记载:“朔州大云寺惠云禅师 德行崇峻 明帝礼重 召请大孚灵鹫寺为尚座。音乐一部 工技百人 箫、笛、箜篌、琵琶、筝、瑟 吹螺振鼓 百戏喧阗 舞袖云飞 歌乐尘起 随时供养 系日穷年”。
用最美好的音乐供佛、礼佛即为伎乐供养,此处“音乐一部,工伎百人”是说在北魏时期就出现了专职乐工到寺院进行经久供养的事情。“乐飞摩利天仙 曲同维卫佛图。往飞金刚窟内 今出灵鹫峰中。所奏声合苦空 闻者断恶修善”。优美的供养音乐经日连年,世人听后便能断恶修善,回归本真。
千年古刹繁峙公主寺便是建于北魏时期,世人称之为“皇家寺院”,建寺标准极高。北齐政府(550~577)“割八州之税”来供养五台山,繁峙境内可考的寺院已有24所,五台县境内有18所。在繁峙境内的古华严寺,古木瓜寺,华林寺,秘密寺,都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大丛林,僧人众多,法事频繁,可见当时五台山佛教寺院已是国家供养。这种伎乐供养的官方供养方式使五台山佛教音乐得到蓬勃发展。
盛唐伎乐供养人
三、隋唐时期
唐代是五台山佛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文殊信仰的重要传播期。此时佛教僧官常驻五台山,掌管全国僧尼之事,五台山竹林寺五会念佛法流行,并在繁峙、太原、敦煌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华严宗四祖澄观集成的华严宗呗赞成为当时佛教呗赞音乐的代表。唐代敦煌歌词《五台山赞》中“一万菩萨声赞叹,圣钟不击自然鸣”,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呗赞音乐在五台山广为唱诵的盛况。以唐朝佛教音乐名曲《朝天子》为例,在唐代五台山佛教盛行天下的背景下,社会上流行的乐曲被宫廷、寺院、 民间都拿来应用可能是一个常态。佛教音乐可谓盛行于朝廷内外。
法照大师(785~804)曾在竹林寺创五会念佛法门,就是依五种声音从缓至急念南无阿弥陀佛,因其抑扬顿挫,音调优美,使念者感觉进入到极乐世界而心旷神怡。五会念佛实际上是一种融意念于音声之中的法事仪式,体现了净土宗以音声做佛事的特征。由于竹林寺距繁峙狮子窝只有三四华里,故对繁峙佛教音乐影响很大。
据繁峙知名学者李宏如老先生介绍,1992年繁峙下寨村村民张建青挖山药窖时,挖出一些唐宋时期的佛教乐器和僧人生活、生产用具,包括铜质铙、钹、铃、降魔杵、铁锅、铁锄头、铁犁铧等。当时的铙、钹很大很重,大者每只重3公斤,直径45.5厘米。这些实物史料佐证了唐宋年间繁峙殿宇恢宏,香烟缭绕,美妙动听的梵音沁人心脾,让人如醉如痴。
四、宋元时期
宋末元初,藏传佛教逐步进入,五台山佛教音声也形成了汉藏并存格局,元代帝王笃信佛教可以佑国护民,不仅免除寺院税赋,敕赐钱财、良田,允许寺庙经营工商业等,甚至不惜动用军队修建五台山寺院。皇帝大臣多次朝拜五台山,频繁举办规模宏大的法事活动,使五台山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家道场。
此时繁峙东山乡南峪口村大寿宁寺和天岩村岩山寺均是弘扬华严宗为旨的大道场。世人称之为“华严菩萨”的正顺声震朝野,其弟子正掌(赐号佛日圆融雄辩),奉天元皇太后懿旨成为五台山佛教界最高僧官。他在任职十余年主要是接待元朝王公贵族、后妃大臣,每年办好台山千僧斋大会,华严法会,恭勤不怠,1320年,元英宗皇帝车驾亲到大寿宁寺,龙心大悦,命令中书省右承相拜住、宣政院使八力吉思降捻王施钱寿宁寺中统钞二万五千缗(约合人民币50万)。此时在繁峙寺院华严法会中出现伎乐供养也就不足为奇了。
华严字母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
四、明清时期
明代,多位皇帝崇敬五台山,加上诸王大臣的护法敬僧以及高僧大德的弘法布道,五台山香火特别旺盛,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心,宣讲教义,广纳信徒,因此赞佛、礼佛、颂佛的佛事活动特别兴盛,佛教音乐以其特有的音符、曲诵对博大精深佛教文化的诠释,成为各种活动必不可少的伴随形式,以发挥开导众心、同升妙果的教化作用,于是僧人开始参于佛教音乐的“器乐供养”演奏。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明代宣德五年(1430)绘制的壁画,就有六位罗汉吹笙、执如意、小锣、执小鼓等乐器。画面色彩舒适,图案华贵富贵,是不可多得的音乐艺术珍品。
明初洪武年间,繁峙梨峪村普光禅寺名僧金璧峰禅师(1307~1372)“尝制华严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于世”。开创了五台山诵经伴奏的“和念”(“格念”)形式,也彰显出器乐在佛教仪式中的作用。
“华严字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被誉为是东方最完美的乐曲之一。近年申报为山西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唱诵“华严字母”是佛门学习菩萨行、修菩萨道的一种特殊法门,可以生出不可思议的智慧。
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明代壁画罗汉吹笛
“四十二奏”指讽诵“华严字母”时的伴奏,“华严字母”的唱词由四十二个字母组成,据《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由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时向众艺童子参学时请教得来的。在岩山寺南大殿,善财童子立于青狮前,佩项圈,臂钏,手环,脚镯,上身微躬,双手合于胸前,做礼拜状。
“华严字母”的曲调,与其他“梵呗”一样造诣深远,韵味幽微,余音袅袅,丝丝入扣,不绝如缕,令人听之心旷神怡,超凡脱俗,顿入“人我两亡,清凉解脱”的三味境界。因此《清凉山志》记载说,唯有繁峙普光寺的僧人能承袭其法,代代相传。“四方学者前来受业灌顶者甚众”。
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将当时民间流行的世俗曲调配上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的名号,形成 四千多首礼佛歌曲,制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颁施全国寺院。“永乐十七年夏至五月,遣人赍歌曲名经往五台山散施,以六月十五日至显通寺……”这一措施使佛教音乐与世俗音乐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五台山佛教音乐趋向于更加完善和定型。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亲巡五台山,成为了满清王朝真正的皇家道场。藏传佛教格鲁派进一步繁荣发展,五台山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在词与曲、演唱与伴奏、器乐的表现方面更加完善。佛教音乐数量增多而且形式多样较为完善,法事仪式也更加丰富。
繁峙中庄寨村敕建大吉祥宝藏寺观音殿里有明代壁画,大李牛村东文殊寺有清代壁画,均绘有僧人做佛教法事时奏乐的场景,其奏乐人数和使用的乐器与现在一样,即笙、管、笛、云锣、引磬、铙、钹等。这些壁画是研究明清两代繁峙佛教音乐“器乐供养”的珍贵资料。
繁峙宝藏寺明代佛乐壁画局部
五、民国年间
民国年间,由于连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五台山佛教音乐遭受严重破坏。五台山台怀镇的佛乐以做佛事、配合上殿诵经为主,很少到社会上活动,而繁峙寺庙经济困难,社会上又有请僧人奏乐、诵经、超度亡人的习俗,各大寺庙把学习佛乐当成一项重要任务,组织佛乐队到民间演出,成为寺院增加收入和僧人谋生的一种手段。各大寺院为了争夺市场,就得培养佛乐高手,客观上也促进了繁峙佛教音乐的发展。
民国年间,繁峙大明烟村的永安寺、秘魔岩、峨口文殊寺、石佛寺、公主寺、南峪口寿宁寺等都有佛乐队。繁峙地方文化学者李宏如先生研究介绍:“民国9年(1920年),圭峰寺的住持成柱和尚聘请了佛乐高僧慧莲老和尚为教师,在圭峰寺办起了佛乐学校,招收了峨口文殊寺、石佛寺、公主寺、圭峰寺等寺的青年僧人学习佛乐,培养了一批佛乐人才”。
建国初年,圭峰寺佛乐班培养的青年已变成壮年,成为了繁峙佛教音乐的骨干力量,从1989年至2004年先后赴香港、澳门、台湾、美国、加拿大演出演出的云桂师等,就是慧莲和尚的再传弟子,是圭峰寺当年青年学僧的徒弟。
排箫是一种传统的多管气鸣类吹奏乐器
伎乐供养特色
伎乐供养作为五台山繁峙佛教音乐的鲜明特色之一,历经八百年不衰,究其原因,五台山是文殊智慧化地,历代皇家法会主场,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伎乐”一词源于印度佛教古籍《妙法莲华经》中的十种供养之一,为此“伎乐供养”则被解释为,将人世间最美好、动人的音乐和舞蹈敬献给佛、菩萨等圣贤之辈,用于赞美和歌颂他们的功德,表达僧众对佛教圣贤无比尊崇和赞美之情。敦煌第428窟有北周(557~581)“飞天伎乐”,是指天上的音乐神 由佛经中所说乾达婆和紧那罗演变而来 是佛与菩萨的上界侍从 和伎乐供养一样,均是以歌舞和散花等方式表达对佛的礼赞与供养。
五台山佛教音乐有资料记载从北魏明帝“音乐一部,工伎百人”供养于佛。北齐政府“割八州之税”来供养五台山,这种官方供养的方式使五台山佛教音乐得到蓬勃发展。到了盛唐,在清凉国师澄观努力下,五台山成了弘扬华严宗的重镇,刻于 887 年(唐乾符四年),立于五台山佛光寺殿前的经幢,其须弥座上束腰八方分别刻有手持不同乐器演奏的乐伎八人,尽管是刻在经幢底部基座,形制较小,证明了当时五台山有专门的音乐人进行伎乐供养。
佛光寺唐乾符四年(877年)经幢
元代对五台山佛教的尊崇与扶持,奠定了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地位。武宗曾“发军千五百人修五台山佛寺”,同年,皇太后在五台山建寺“摘军六千五百人供其役”。此时繁峙南峪口村大寿宁寺和天岩村岩山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北方来此朝山修行的必经之路。寺院僧人除日日的早晚课诵外,还频繁举行法事活动,如祈福法会、超度法会, 大型的水陆法会、盂兰盆法会等,佛教音乐在这些法事仪式中得以更好的保存和传承。 岩山寺作为菩萨顶下院,成了皇帝太后广做佛事的华严重镇。这一情况可以从刻于公元1333年《华严道行碑》和刻于至正九年(1349)《宗主竹业之记》进行前后印证。
岩山寺《特赐广济大师之塔幢》刻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关于广济大师一生行持,非常遗憾没有搜索结果,可以肯定他是一位为业精勤,为事恭敬,积年有功的华严宗师,从而受到忽必烈的恩赐。经幢七面在上部约占三分之一的地方各线刻一尊姿态各异的伎乐供养人,每尊高约16厘米(含基座),屈膝坐在仰莲座上,发式、衣者刻画飘逸灵动。可辩认的乐器有胡琴、竖笛(或管子)、古琴、排箫、笙、琵琶。是元代繁峙有专门的音乐人进行伎乐供养的实物证明。
自唐宋以降,僧尼破戒奏乐的情况愈发常见,伎乐供养的演奏者也逐渐由俗人转化为僧尼,其进一步本土化与世俗化后,逐渐形成今日之“器乐供养”。岩山寺《特赐广济大师之塔幢》所刻伎乐供养表明,元世祖皇帝忽必烈想要文治武功都要超越前朝,遂学习唐朝范式,在佛事中运用官方伎乐百工直接供养,四百年后,无疑直接继承和繁荣了五台山佛教音乐。这也正是五台山繁峙佛教音乐的鲜明特色之一。
器乐供养题材壁画
“器乐供养”与“伎乐供养”的概念稍有不同,其中“供养”一词即用“供品”礼佛、尊佛之用。可以说“器乐供养”的概念从属于“伎乐供养”,由僧尼演奏,是印度佛教伎乐供养本土化后的成果。
宝藏寺位于繁峙县城东30公里处的中庄寨村,相传始建于唐,寺院原建筑模较大,占地7000余平方米,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为明代悬山顶建筑,殿内东、西、北三面壁上有明代壁画 共60平方米。东壁用4.7平方米的面积绘12福观音普门品图。用2. 9平方米的面积绘了一座寺院,上书:“双塔寺”。寺内有两座六角六层塔,两塔之间绘一座二层楼,楼前院中绘法坛,法坛高台上端坐着一位手结手印,口诵真言的法师;法师左后侧站一位手持锡杖的比丘,右后侧站一位身着长袍留胡子的儒者;坛前设供桌,桌上置香灯、供器;法坛的两侧各站四位司乐僧人,左边四人分别执铙、钹、鼓、铛,右边四人分别执梅、笙、云锣引磬。这是一幅佛教放焰口的场面,与现在放焰口的形式和所用的乐器基本相同。画面完整,清晰生动,技艺颇高,是研究繁峙寺院僧人举行佛教法会时器乐供养的珍贵实证资料。
繁峙佛教音乐乐器主要由笙、笛子、管子、云锣、和法器(磬、引磬、铛、铪、钟、鼓、木鱼)等组成。有些佛曲还有人声唱颂,如:《五方结界》《普庵咒》等。据传过去还有箜篌(一种已失传多年的形状类似西洋乐器竖琴的弹拨乐器)。
繁峙中庄寨村宝藏寺明代壁画器乐供养图
繁峙佛教音乐谱本
曲谱研究佛教音乐重要的史料之一,不仅现在的僧人演奏乐曲要看曲谱,对古音乐的研究曲谱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经过本人在吉祥寺、秘密寺、寿宁寺、岩山寺实地调查,搜集佛教音乐有关幢记、壁画、曲谱等物证资料。今有原四川音乐学院教授、云门佛学院陈智信女士整理的《五台山佛教音乐曲谱》两册,介绍如下。
陈智信,原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四川成都市武侯区人,本名陈位元,居士名陈有信,法名释贤灯。她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台山佛教音乐,为了避免佛曲的流失和遗误,2018年5月根据繁峙佛乐队赴英国演出实况录音与国内资料,将五台山繁峙佛教音乐曲目用简谱整理并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学习。
《五台山佛乐曲谱》由繁峙文联、和繁峙县五台山佛乐研究会审定,主任李宏如,常务副主任田雷,副主任王爱中,李建平,陈智信,范君鹏,康所平。委员共47人。
善意(1959~2021),繁峙古家庄人,原极乐寺主持,第二任繁峙五台山佛乐研究会会长,一生苦修,弘道精勤,种情用佛教音乐教化世道人心,尤善笛子吹奏,现有《释善意笛子吹奏曲集》两册留传后世。
根据赴英演出的实况录音整理《白马驮经》
《五台山佛教音乐曲谱》书中曲谱有:
1,《三宝赞》(合字)、2,《五方结界》(工字)、3,《大乘经》(四字) 、4,《水仙枝》、5,《闹堂》、6,《山坡羊》、7,《探茶》、8,《西方赞》(工字)、9,《月光遍照》、10,《秘密岩》、11,《九七声铙钹》、12,《华严会》(乙字、工字)、13,《绕清凉》。
五台山殊像寺曲谱:
1,《普庵咒》、2,《华严会》、3,《上经台》、4,《六字真言》、5,《乙字八扳》、6,《爬山虎》、7,《万年花》、8,《撼动山》,9,《翠黄花》、10,《云中鸟》、11,《探茶歌》、12,《合念千声佛》、13,《参礼条》。
五台山繁峙曲谱:
1,《白马驼经》、2,《亲家母》、3,《板儿》、4,《折桂令》、5,《普庵咒》、6,(工字、凡字)《千声佛》、7,《五声佛》、8,《小桃红》、(后)《绕佛座》、9,《将军令》、10,《普庵咒套曲》(凡字)中的小曲。11,《大乘经》、12,《前生佛》、13,《送疏千声佛》、14,《挂金锁》(合字、上字、尺字)、15,《大开门》(乙字、工字)、16,《小开门》(四字) ,17,《小孤魂条》、18,《常精进》、19《华严会》(凡字)。
岩山寺内现存金代壁画
.
繁峙佛教音乐现状
五台山佛教从两汉传入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缩影。繁峙佛教音乐历经千年传承,主要分布流传在境内各寺僧人和在家信众之中。其中繁峙古公主禅寺现任主持昌寂法师二十余年弘传“华严字母”,国内四方学者云集。
华严字母从元末明初由金碧峰禅师初创,历经劫难,七百年后还能较完整地保存至今,令人唏嘘。可喜的是,近年有繁峙五台山佛乐研究会第三任会长薛鸿儒自发组织“佛乐班”,专门跟昌寂师父学习传承。
繁峙佛教音乐在流传多年,已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相合。其中难免有山西民间小调及中国民乐曲(如“八板”“翠黄花”“大开门”“亲家母”等等)。这种梵音与汉地民间曲调巧妙而有机地融合的现象,已难辨别孰是佛曲,孰为民乐。
为了不使五台山佛曲失传,文革期间繁峙僧人云桂、成德、善意等,艰难地保存了大量佛曲原稿。文革后,得到了山西省佛教协会、山西省佛教文化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
为了继承繁峙佛教音乐,1997 年由李宏如老师私人出资办起了“佛乐班”,聘请了赴英演出的云桂师、成德师和对佛乐有研究的善意法师任教,培养了12岁至15岁的十余名男青年。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得到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的热心支持,并寄来2万元作学僧生活经费,成为一段佛缘佛乐佳话。正是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援助,才使学僧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得以完成两年学业,并由田青老师介绍去台湾等地演奏佛曲。
繁峙秘密寺下院石佛寺佛乐队(1989~2004)演出如下:
1989年3月15日至17日在香港沙田大会堂演出。
1992年7月9日至25日在英国伯明翰市音乐学院音乐厅和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等处演出数场。
1998年8月,五台山举办五顶文殊开光暨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纪念大型法会,石佛寺佛乐班的青年为大会演奏佛乐。
2000年1月27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与日本、韩国佛乐团同台演出,31日在台湾佛光山寺演播厅演出。2001年,石佛寺佛乐团代表五台山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暨中国古乐大会唱。
2004年2月20日至4月2日,石佛寺佛乐团代表五台山参加了大陆与台湾佛光山组织的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先后赴香港、澳门、台湾、美国、加拿大演出。由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任名誉团长并亲自带队,盛况空前。
近年来,繁峙佛教音乐转入民间,群众自发地组织起二十多个规模不等的佛乐队,自找教材、自学自练,除了自娱也为社会服务。
2017年,繁峙县为大力弘扬佛乐文化,支持繁峙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佛教音乐班,并在资金、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同年2月20日民族音乐班于正式开班教学,音乐班现有学生65人,该班师资队伍现有8人,高薪聘用了国家一级指挥、作曲家刘建斌老师为乐团指挥,并外聘9名山西省戏剧学院常任教师为该班专业教师。民族音乐班客观上起到了培养繁峙佛教音乐人才的作用。
2021年秋笔者请益83岁李宏如先生
结 语
综上,通过对近二千年繁峙佛教音乐历史文化渊源进行疏理,结合笔者实地田野考查寺院幢记、壁画、实物以及前人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繁峙佛教音乐有三个鲜明特色:
其一、皇家“伎乐供养”从北魏到元代八百年经久不衰,体现了帝王对佛教佑国护民、皇基永祚的笃信与执著。
其二、“华严字母”呗赞音乐从元末明初至今七百年保存完好,成为东方最完美的音乐之一。
其三、僧人“器乐供养”从1989年至2004年在国内国外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为国争光,为五台山添彩。
繁峙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五台山佛乐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正如前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根通法师说的“山内山外都是五台山,繁峙佛乐也是五台山佛乐。”
《中国影像大百科目录》称五台山佛乐“是目前国内最正宗、最具有权威性的佛教音乐”。
2021年12月30日,繁峙佛乐被列为忻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繁峙民间佛乐队繁荣了社区文化
本文参考文献:李宏如:《五台山佛乐与繁峙》、《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五台山佛光寺》
本文责编:贺先森
本文作者:清凉逸人,清凉书院院长,憨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世昌教育基金会会长。
壬寅年三月初一日焚香沐手敬作于清凉书院“观我堂”。
清凉书院介绍:
“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凉山志》
清凉书院由此而得名,前身是山西繁峙学生书店(现有3家分店),成立于2002年1月8日,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年。分为前十年,主要是个人在实验小学南关小学、县职工幼儿园等四所学校推广经典诵读工程,接续中国文化断层。后十年,开启书店团队自我觉醒之路,在山西省内开展多场民营书店“激活人生系列”培训课程。
2019年9月1日清凉书院挂牌成立,致力于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构建精神家园,续接千年文脉。书院每年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智慧家长大讲堂、正心音乐茶课等公益活动二百余期。
2022年1月11日注册山西清凉普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清凉普扇文化传播,以文化为根基,商业为载体,深耕大圣五台山“繁宇丛峙、智慧圆融”地域文旅特色,让世人身心都能安住在文殊金色世界中。谈天论地,文商共襄,手握清凉扇,慈风普雨满人间!
以智悲双运之发心
行广大无碍之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