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文化介绍(50处北京元素勾勒首都发展)
北京城市文化介绍(50处北京元素勾勒首都发展)北京机制体制创新不断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上午9点展览一开幕,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便涌入展馆,满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重温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大型成就展之重点昨日起,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面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采用编年体形式,以“时光隧道”的形式分为“序言”“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人间正道”等5个部分。
观众参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沙盘模型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物模型
《渴望》当年收视率高达90.78%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大型成就展之重点
昨日起,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面向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采用编年体形式,以“时光隧道”的形式分为“序言”“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人间正道”等5个部分。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上午9点展览一开幕,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便涌入展馆,满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重温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北京机制体制创新不断
从“工业七十条”到“利改税”,从企业“承包制”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成,70年,北京机制体制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
在“屹立东方”展区,一幅名为“工业七十条”的图片格外引人关注。196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又称“工业七十条”),它是中国工业企业管理的第一个总章程,而石景山钢铁公司在这一总章程的框架下被确定为全国4个钢铁试点单位之一,白云石车间还总结出了广为传颂的 “白云石经验”,被时任北京市委主要领导的刘仁同志称赞为“基层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典范。
在“改革开放”展区,有一张北京电冰箱厂1980年7月1日实行“利改税”后生产作业的图片:但见一列列冰箱排满车间,工人们有的检测冷藏柜,有的擦拭冰箱门……在那份十足的干劲背后,是企业承包制改革带来的活力,是企业摆脱长期僵化状态后一份“内生动力”的自然显露。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988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北京中关村地区率先建设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此以后,中关村就成了“科技创新”的代名词,30多年来,柳传志、雷军、杨元庆、王东升……多少个闪光的名字从这里一路高歌猛进,一直到现在,以中关村科学城为首的“三城一区”已经成为北京科创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在“改革开放”展区,“启动国家高新区建设”一章,多幅生动的图片呈现出北京上述不断深化改革的步伐。
在展览的“走向复兴”展区,一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图片分外显眼。从5年前视察北京的那一天起,北京在都与城、增与减、舍与得中谋划着城市发展的新起点;从那一天起,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走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路;也是从那一天起,北京发展动能悄然切换,与时代大势同频共振。
北京重大工程建设成为“城市新地标”
“让建筑会说话”,让城市有“表情”。近50处“北京元素”的展陈,有不少展品图片显示了北京工程建设的进程: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如今“新地标”式的精品工程,让不少观众流连其间,触摸到活生生的城市“表情”。
从1958年3月第一个民用机场——北京首都机场建成使用,到1969年10月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从上世纪90年代的亚运会,到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一个个重大工程拔地而起,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和新名片。
展览中,首都“十大建筑”的老照片格外醒目,雄伟壮丽的外观令人印象深刻。据介绍,“十大建筑”是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建,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十大建筑”于1959年9月全部竣工,成为当时北京乃至国家的标志性建筑。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沙盘模型,也成为展陈的一大亮点。从高空俯瞰,通体为橘红色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宛如“凤凰展翅”,屹立在北京的南中轴线上,而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则犹如“龙吐碧珠”,一南一北正好形成“龙凤呈祥”之势。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除了大兴国际机场的沙盘模型之外,一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实物模型以及“一核两翼”联动发展沙盘也让人尤为震撼,展现出新时代里,新的空间布局之下,北京重大工程的升级思路。
北京文化中心地位日益彰显
纵观此次展览的近50处“北京元素”,还可以看出,北京文化中心的“软实力”日益增强。从上世纪50年代“推进新中国文字改革”到发明汉字激光照排;从邓小平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到北京故宫等文化遗产代表中国的第一次申遗;从90年代电视剧《渴望》热播到进入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保障法》的出台以及世园会的举办……或图片,或场景,或音像,让观众无不感受到一个千年的古都正在“迈步从头越”,向一个“文化强国”的首都大步挺进。
北青报记者在展览中了解到,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中排名第一。其中北京市共有7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年,北京又承办起了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展会现场通过图片、沙盘及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了世园盛景。2019年世园会,是继云南昆明后第二个获得国际认证的A1级国际园艺博览会,正所谓:生态文明为文化古都添彩,古都文化让“绿色情怀”更加具有人性的温度。
北京“民生分量”越来越重
在展览的“改革开放”展区,一张1999年的春节黄金周北京地坛庙会盛况照片,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到1999年北京第一次启动7天长假、打造旅游黄金周的甜蜜时刻。衣食住行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串串长长的“民生列表”,那些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被收入展陈——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北京到天津的通勤族直达只需约30分钟;2016年医改分级诊疗试点,双向转诊更便民;通过长期治理,空气质量持续好转;2019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
一组“菜篮子”工程的图片展板,尤为吸引人。一张是1990年北京市民排队购买大白菜的场景;另一张是2002年北京一家超市内市民在选购多种绿色蔬菜的场景。今昔对比,从拮据到富有,从局促到自如,如今北京日均蔬菜吞吐量已达1.8万吨,辐射上千个小区,正所谓场景颇有“代入感”,你我皆为“景中人”。
纵观展览中的北京元素,让参观者清晰触摸到“首都发展”的轨迹,首都发展,减量是特征,绿色是基础,创新是出路。首都发展,在展览中连缀,在现实中延伸……
文/本报记者 林艳 李天际 解丽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亮点
北京的“第一”有哪些?
据北京市发改委介绍,本次展览中共展出了150个中国的“第一”,其中含有“北京元素”的就有10条,涉及工业、民生、铁路、体育、科技等多个方面。而这些“第一”通过运用新老照片的对比、实物模型、沙盘以及视频等表现手段,给参观者以很大的冲击力,展示了北京的深厚底蕴、勃勃生气。
在这10个第一中,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就用上了极具震撼力的图片以及很是高大上的实物模型。实物模型中邓小平的题字就显示出其的“出身不凡”。原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是在邓小平同志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建设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总投资为2.4亿元。而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个国之重器就坐落在玉泉路上的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园区内,大部分结构位于地下。
不仅是这一“出身不凡”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的“地铁梦想”也最先在北京圆梦。1969年10月,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该线路从北京火车站至古城路站,共设16座车站,建成线路长度为22.9公里。但由于当时地铁建设的主导思想是“战备为主,兼顾交通”,所以北京地铁在通车后并没有对公众开放,直到1971年北京地铁才开始试运营,老百姓可以花上一毛钱乘坐……
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已达636.8公里。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到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将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到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从22.9公里到636.8公里,从“第一条”地铁到轨道交通体系建设,见证着北京这些年的飞速发展。
第一座现代化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民用机场——北京首都机场建成投入使用;北京长途电信局安装成功中国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成为中国第一个开通运营的城际客运系统……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道路上,这些诞生于北京的“第一”,印迹赫然。文/本报记者 林艳 解丽
故事
昔日龙须沟变身“金鱼池”
北京成功治理龙须沟前后对比的图片,让很多老年观众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许多街道没有下水道,肮脏程度最严重的就是龙须沟,沟水一年有9个月臭气熏天,离半里路就可闻到臭味。1950年5月16日,龙须沟治理工程正式启动,仅用半年时间,就清理了龙须沟的污泥和垃圾,修建了排水暗沟和沥青马路,安装了自来水管和电灯,使这一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昔日的龙须沟,如今已改名为金鱼池,贯穿在社区中区的“金鱼池”由北向南全长约150米,共有5片水池组成,最北端的源头“龙须泉”水柱喷涌,池中红鲤悠闲自得、跳跃嬉戏。新建成的金鱼池社区,楼宇错落有致,形成多个半围合式院落组团,保持了老北京“街坊”的居住模式。“金鱼池”的设计体现了老北京的特点,让回迁的老北京人倍感亲切,小区内生活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回迁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和住房条件都得到很大的改善。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渴望》播出万人空巷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在介绍电视剧《渴望》的展板前,不少中年观众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歌词。1990年,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连续剧《渴望》播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电视剧播出时“万人空巷”,收视率高达90.78%,成为中国电视剧历史上的奇迹,也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渴望》讲述了北京胡同里两对年轻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剧中温柔善良的“慧芳”、憨厚老实的“大成”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而电视剧的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也成为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渴望》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品,该中心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电视剧专业单位,还制作了《四世同堂》《便衣警察》《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甄嬛传》等风靡全国的电视剧作品。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1985年有了第一个教师节
一张大学生高举“教师万岁”标语的黑白照片,引发不少教师和学生观众的驻足。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新中国有了第一个教师节。而在庆祝1985年首届教师节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打出了“教师万岁”的标语,向辛苦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体现设立第一届教师节的另一张彩色图片里,一位教师与孩子们在一起的身影尤为打眼。她叫霍懋征,是新中国首批特级教师之一,也是我国小学教育战线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霍懋征放弃留校任教,主动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60年如一日在小学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她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为“国宝”,被薄一波同志誉为“一代师表”。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都对她进行了多次接见和充分肯定。文/本报记者 林艳
内存
成就展中主要的“北京元素”
★1950 北京成功治理龙须沟
★1951 广泛传唱《歌唱祖国》
★1951 社会各界踊跃支持抗美援朝
★1956 推进新中国文字改革
★1958 第一个民用机场建成使用
★1959 首都“十大建筑”竣工
★1961 颁布《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
★1969 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启用
★1969 建成全国第一条地铁线路
★1979 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1983 签署北京吉普合资经营合同
★1983 实施“利改税”
★1983 邓小平给“景山学校”题词
★1984 国企承包制改革
★1985 第一个教师节
★1985 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
★1986 菜篮子工程
★1986 印发《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
★1987 我国第一次成功申遗
★1988 启动国家高新区建设
★1988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1990 北京亚运会成功举办
★1990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品的《渴望》播出
★1994 创建“青年文明号”
★1996 北京西站开通运营
★1999 启动七天长假,打造旅游黄金周
★2003 抗击“非典”疫情
★2008 京津城际铁路通车
★2008 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2012 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创办
★2014 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2015 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2016 医改成效——分级诊疗试点
★2016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2016 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新时代
★2017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18 北京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2018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2019 北京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2019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