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购物必买清单(我琢磨出了一套)
日常购物必买清单(我琢磨出了一套)让人觉得未来可期有些好东西大家的消费观变成了首先是“买好的、更看重品质”,然后是“攒钱意识变强,冲动消费减少”,其他则是“只买有用的”“会有节制有规划地消费”等等。所以本届购物小能手们都买了些什么呢?我们向读者发起了一次开放性问卷调查:年度最满意的一次购物。从这些反馈结果中,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自从上次写了关于《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书评,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个不可能彻底避开消费主义的人之后,我就特别想知道对其他人而言什么样的消费才算得上最满意的。
毕竟既然无法与消费绝缘,不如就努力做到把钱都花到刀刃上。
在别人的爱用好物中找交叉重合点,看看别人觉得什么东西最值得,不仅可以对比思考一下自己想买的东西有没有价值,有没有盲区,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把生活过得更好的规律。
根据2022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这届年轻人,是越来越会买了。
大家的消费观变成了首先是“买好的、更看重品质”,然后是“攒钱意识变强,冲动消费减少”,其他则是“只买有用的”“会有节制有规划地消费”等等。
所以本届购物小能手们都买了些什么呢?我们向读者发起了一次开放性问卷调查:年度最满意的一次购物。
从这些反馈结果中,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有些好东西
让人觉得未来可期
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是什么?
虽然忍不住想说最不能缺钱,但其实再一想最不能缺的应该是希望吧。
没钱有希望,还可以用希望支撑着赚到钱;但有钱没希望,混吃等死的日子又能有多快乐呢。
所以最最值得的消费,一定是那些能给人带来希望的体验。
比如@东东认为2021年他买得最值的是已经连续买了三年的英语课。每年都买,是为了掌握语言顺利进外企。学了2年之后,去年真的得到机会成功入职。
课程还会继续买下去,一是工作所需,二是它就像护身符,见证梦想从0到1的生长,持续给人以敢想就能实现的笃定。
又比如不少读者认为2021花得最值的是贵价护肤品,医美等用于永葆青春的投资。
@溜溜 觉得最值得的投资是入手了丝可的美容仪,坚持使用可以报把皮肤状态维持在开启使用那一刻;
@军军 @胡靖 认为投资大牌护肤品入股不亏,年轻五岁不是梦,诸如sk2,赫莲娜黑绷带之类,虽然花掉大几千,但摸摸软软嫩嫩的脸,就像时光永远可以停驻在最美好的一刻。
@江小鱼 花3万块去牙科诊所矫正了牙齿也觉得很值,因为戴上牙套那一刻就知道自己即将踏上更自信的旅途。
在这个时代,关于变美和年轻的执念早已与取悦无关。大家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手段拥有美丽,归根结底是希望永远保有对生活的期许和从容。
是即便生活将我按在地上摩擦,即便我喝醉酒哭花妆,但看向镜中自己的时候,花般娇嫩的容颜还每每能让人重拾与生活继续抗争的力量:
要让自己一直美好下去啊。
也有那些能实实在在能播种和浇灌希望的消费。
@八零后老王 花200万在某三线城市投资了学区房,是他年度最满意的消费。
老王寄语:该卷不卷枉少年,涉及为阳春白雪打基础的现实问题,卷虽迟但到。
这些消费,看似是买具体物件,实则是在承载对生活的想象。
就像我自己,最爱买各式稀奇古怪五颜六色的眼影。我知道涂上眼睛,社交距离下别人看不出有何不同,但于我自己,却是承载关于探索人生多种面相的期待。
有些好东西
让困顿的生活变得容易一些
还有些特别让人满意的消费,是在当下切切实实带来惬意的体验,提升了生活舒适度。
拥有他们,会让人感慨“还好我生在这个时代”。
在我们收上来的问卷调查中,11.7%的读者提到2021年最满意的消费是拥有了扫(拖)地机器人。鉴于是开放式问卷,这个比例已经不算低。
@平平无奇小仙女 买了两台石头G10扫拖机器人,一台给自己,一台给爸妈。全自动清洁,腰不疼,背不酸,夫妻不为谁打扫吵架,无痛获取持家小能手称号。
@逛动物园才是正经事 表示,自从买了云鲸扫拖机器人,彻底实现了光脚自由,从此基本不用再人工扫拖地。科技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小小的机器人,每天为你节省的不只是20分钟的劳动时间,还有已经足够疲时惫挣扎要不要去做清洁的内耗;还有带着一堆烦心事回家,看到一尘不染的地面发自内心的安宁。
@王亿翁 花了3700元买了极米Z8x的投影仪,省了不少电影票,也给了没有电视的出租屋一个光明天地。
关键是,搬家还能带走!
@慧慧 花599元买了西昊M18人体工学椅,对久坐办公族而言,减轻的不适感足以让人少点几杯奶茶了。
@艾希 花640元买了心心念念两年的brewista智能温控手冲咖啡壶。可以控制水温把咖啡和茶冲得香气甜美,天天使用不闲置,光是摆在家里就颜值爆表,看着就心情好。
@佐伊 花1000元左右购入的即热式的直饮水机,解决了家里老式装修无直饮水只能烧热水囤水的问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结果全家真香:操作简单,老人也能用,水温可控,即时来热水。
至少,夜晚饿了想泡杯泡面,再也不用因为懒得烧水而饿着肚子入睡了。
这些消费,就像给每个人的小程序恰到好处的打上了补丁,使其运转得更顺滑更流畅。
每个人和家庭,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障碍或许不一样,但有时只需一个小小新物件参与到其中,就足以引发一连串积极向向上的变化了。
有些好东西
看到它就忍不住嘴角上扬
还有一些消费,价值无法用价格来衡量,但它能让人获得生活中的小确幸,能让人产生仅属于个体的狂喜体验,让人产生”我可太聪明了!我怎么这么会买呢?“的感觉。
比如@胡君 花99元买了台湾中医jt叔叔的《伤寒论》课程,自学了中医,搞定了脸上长痘和便秘的问题,目前已在调理基础体质中。
花99元永久实现战痘自由,附带赠送调理体质技能,这已经不能简单称其为生活小能手,根本是“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的强悍。
又比如@甜橙 花费49.9元买了一个化妆棉按压盒。轻轻一按就实现化妆棉取用自由。再也不用洗完脸,手湿漉漉的去化妆棉袋里一阵捣鼓了。
这轻轻一按,按出的是对生活秩序的掌控感,预示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运行着。
@xlu 这一年买得最值的是钢笔。虽然价格不菲,但自从钢笔在兜,变得特别想写字,特别能找到一种学习的快乐,没事就想写两笔,还把字写得好看了。
这种感觉我太能理解了,电子记录永远替代不了手写体验,尤其是需要经常做记录的人而言。
比如我的年度爱用,是一个无印良品的日记本。
理由特别简单,笔记本扉页内侧有一个嵌入式笔袋,太适合我这种文具奇多,又爱经常换包,还特别丢三落四的人。
日志内部左边是按日期划分的日程安排,右边是小方格记事页,用来记录写作素材,梳理灵感,是想得多星人的生活必备。
带着它就像带了一个备用大脑,再也不怕那些多到可怕的想法无法被有趣的记录和整合了。
这一类消费带来的小确幸,或许是最无法让每个个体能借鉴的,但也是每个个体最独一份的快乐。
疯狂买买买
带来的一些启示
作为一个从大学开始就热衷买买买的人,这些年在购物上交的学费并不比获得的满足少。
我并不认为消费主义完全可取,但在做了不少自我辩论和研究后,我依然认为:
只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消费的确是可以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快乐。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想一步,买少一点。
尤其是像我一样太容易为花花世界着迷的冲动消费者。
试过很多与欲望对抗的方法后,目前我认为最有用的是:
先加入购物车,过2周再看,反复体会,逐渐淘汰;再过2周,再淘汰一轮,最终依然能留下的,一定就是购买了不会后悔的。
从购物车逐渐剔除的过程,是辨别“需要”和“冲动”的过程,也是辨别喜欢和热爱的过程,更是辨别“有也可以”和“没它不行”的过程。
而对于留下的必买物品,除了做足充分攻略,还要人为制造一些购买门槛。
比如@不愿透露姓名的好邻居 提供了一个方法:将你近期需要完成的事项按难度系数10到100打分,再分别对应同等价格或获得难度的物品,跟自己约定,根据事项完成情况来奖励性购物。
这样做虽然听起来有点麻烦,但恰恰可以增加获得满意购物的可能。
首先是这个过程中给你预留了充分的时间来辨别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其次如果获得一样物品太容易,本身就会降低这件物品对你的价值。
我曾经最疯狂的时期一个月买6,7支口红,直到钱包受不了,才决心痛改前非。
于是2019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实验:不论有多少想买的,一个月最多只能买1样化妆品。但如果写完一篇特别难的稿子,或完成一个高难度的任务,可以额外奖励一件。
我永远记得6月一篇反复修改6稿的稿件交出去那刻,我立即冲到专柜拿下了一盒cpb的蓝色眼线膏。
随着岁月流逝,我还能记得住且常用的化妆品,大多也都来自那一年。而其他的大多数(尤其是口红眼影这类同质性强的),不出2周时间,就会变得不过尔尔。
这个实验我没能坚持下去,因为冲动这种根植于于本性的东西太容易卷土重来了。
但购物本是一门可以不断琢磨的艺术,只因人的欲望是流动的,你永远需要去想出新的办法与其抗争。
生活也没有单一和永久可行的解决方案,还得像控制购物一样,多加审视,减少试错成本,再不断试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