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

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自1949年至今,台湾的武侠小说,据估计,至少有三百位作家曾经先后僇力耕耘过,产生了近三千部的作品,尽管多数的作质量素不佳,但是如「台湾四大家」(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古龙)、「四维三大家」(柳残阳、武林樵子、云中岳)、「大美一美」(慕容美)及东方玉、伴霞楼主、独孤红、高庸、秦红等名家之作,在披沙检金之下,也可精选出上百部的优秀作品。武侠作品通常是长篇巨著,一般在60万字上下,最长的如卧龙生的《金剑雕翎》,则长达三百万言。以此数量或质量与其它包含纯文学的作品相较,不能不称得上是鼎盛一时。(3)鼎盛期:约当1962年至1976年,上述诸家,锐意兴革,迭有佳作,陆鱼于1961年作《少年行》、司马翎于1962年作《圣剑飞霜》、古龙于1964年作《浣花洗剑录》,开启了「新派」武侠小说的纪元,并且为后来为期十年以上的「古龙世纪」铺奠了深厚的根基;(4)衰微期:约当1977年至1990年,此时虽有

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1)

在台湾众多的通俗小说类型中,武侠小说无论就流传历史、投入作家、作品数量及相关的社会文化影响而言,重要性都是首屈一指的。大抵从民国38年(公元1949年,以下年代均以公历标明)以后,武侠小说随着台湾光复后逐步兴复的报纸,崭露了它一贯而独特的魅力,更在漫画、广播、电影、电视等声光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快速崛起成长为台湾最重要的通俗小说。

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2)

台湾的武侠小说,承继着大陆30年代的武侠风,但却拥有完整的发展历史与演变过程,其成就不仅超越前贤,即使相较盛誉一时的「新派金梁」,也不遑多让。就其发展而言,约可分为五个时期:

(1)先驱期:约当1946年至1956年,以衍传民初诸大家余烈为主,历史性较浓,不乏浅近文言的短篇作品,代表作家有取清宫历史,敷衍「英雄儿女的悲欢离合」情节的郎红浣(1952,《古瑟哀弦》)、取材于历史传奇,铺陈民间侠慨的成铁吾(1956,《吕四娘别传》);

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3)

(2)发展期:约当1957年至1961年,此期台湾重要的武侠名家陆续崭露头角,卧龙生(1957,《风尘侠影》)以宏伟的结构、精巧的布局崛起;司马翎(1958,《关洛风云录》)以缜密的思致、严谨的推理见长;诸葛青云(1958,《墨剑双英》)以斯文的雅致、缠绵的情致取胜,鼎足而三;其它如伴霞楼主(1958,《凤舞鸾翔》)之精警生动、上官鼎(1959,《芦野侠踪》)之新颖出奇、古龙(1960,《苍穹神剑》)之初试啼声、萧逸(1960,《铁雁霜翎》)之新艺侠情、东方玉(1961,《纵鹤擒龙》)之变化莫测、柳残阳(1961,《玉面修罗》)之铁血江湖,亦皆缤纷可观,于传衍民初诸家外,复能渐开新局,属发展时期;

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4)

(3)鼎盛期:约当1962年至1976年,上述诸家,锐意兴革,迭有佳作,陆鱼于1961年作《少年行》、司马翎于1962年作《圣剑飞霜》、古龙于1964年作《浣花洗剑录》,开启了「新派」武侠小说的纪元,并且为后来为期十年以上的「古龙世纪」铺奠了深厚的根基;

(4)衰微期:约当1977年至1990年,此时虽有温瑞安之《四大名捕会京师》(1977)广获瞩目,古龙亦仍不时有新作诞生,然多数作家皆渐告引退,武侠小说寖渐步入衰微;1979年,金庸小说解禁,以「旧作变新说」,造成至今仍影响深远的「金庸旋风」,更使名家却步;1980年,李凉以《奇神杨小邪》始作俑,引领出一批批标榜着「香艳刺激」的「伪武侠」充斥坊间,武侠小说几乎到达不堪闻问的地步,是为衰微期。

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5)

(5)蜕转期:从1990年至今,此时台湾的武侠小说在沉潜了十年后,由于受到学界开始重视武侠小说的刺激,也逐渐有转型的需求,不过,整个主导的力量,已转为香港如黄易与温瑞安等作家,未来的开创性如何,则仍有待观察。

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承继大陆30年代武侠风)(6)

自1949年至今,台湾的武侠小说,据估计,至少有三百位作家曾经先后僇力耕耘过,产生了近三千部的作品,尽管多数的作质量素不佳,但是如「台湾四大家」(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古龙)、「四维三大家」(柳残阳、武林樵子、云中岳)、「大美一美」(慕容美)及东方玉、伴霞楼主、独孤红、高庸、秦红等名家之作,在披沙检金之下,也可精选出上百部的优秀作品。武侠作品通常是长篇巨著,一般在60万字上下,最长的如卧龙生的《金剑雕翎》,则长达三百万言。以此数量或质量与其它包含纯文学的作品相较,不能不称得上是鼎盛一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