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古代建筑合影(大会堂红地标大揭秘)
林徽因古代建筑合影(大会堂红地标大揭秘)气派辉煌的金色大厅1959年竣工的人民大会堂,这个厅,设计的是一个休息厅。当时这个厅的天花板,是木结构,多年使用后,管线已老化,存在火灾隐患。在建人民大会堂时,是在冬季施工,所以在浇筑混凝土时,添加了氯化钾,这使其中的钢筋有所锈蚀。在实际运用中,这个厅的功用早就有了改变,也就是说,早就成为国家重要活动的场所,这样原有的声学就达不到要求,灯光照度不够,空调温度也不够。不仅如此,这个厅还不隔音,噪声经常通过风道传到其他空间,影响工作。这样一个广受媒体记者称誉的“金色大厅”,确实有些落伍,特别是与赫赫有名的维也纳、克里姆林宫的“金色大厅”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位于人民大会堂三楼的“金色大厅”,层高14.5米,共分两层,总面积有3300余平方米,周围分布着河南厅、重庆厅、澳门厅、万人大会堂、小礼堂等,这里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政要以及各国大使递交国书的重要场所。“金色大厅”是媒体记者给叫出来的。
#头条创作挑战赛#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素有第一厅之誉。
金色大厅是人们对它的赞称,其实它的本名,极其普通,就叫“三楼中央大厅”。因为这个大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中国最高规格新闻发布会的场地,是中国重大政经政策动向的“窗口”。所以,这个是记者们在这里进行获得众多新闻的、最为熟悉的大厅,因大厅雕梁画栋,颇有皇家之气,被记者们,称为“金色大厅”之称。
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
位于人民大会堂三楼的“金色大厅”,层高14.5米,共分两层,总面积有3300余平方米,周围分布着河南厅、重庆厅、澳门厅、万人大会堂、小礼堂等,这里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政要以及各国大使递交国书的重要场所。
“金色大厅”是媒体记者给叫出来的。这始于1993年,从这年起,全国两会期间总理记者招待会常态化、制度化,通常安排在这个大厅举行。
金色大厅
1959年竣工的人民大会堂,这个厅,设计的是一个休息厅。当时这个厅的天花板,是木结构,多年使用后,管线已老化,存在火灾隐患。在建人民大会堂时,是在冬季施工,所以在浇筑混凝土时,添加了氯化钾,这使其中的钢筋有所锈蚀。在实际运用中,这个厅的功用早就有了改变,也就是说,早就成为国家重要活动的场所,这样原有的声学就达不到要求,灯光照度不够,空调温度也不够。不仅如此,这个厅还不隔音,噪声经常通过风道传到其他空间,影响工作。这样一个广受媒体记者称誉的“金色大厅”,确实有些落伍,特别是与赫赫有名的维也纳、克里姆林宫的“金色大厅”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气派辉煌的金色大厅
基于国家的需要,“金色大厅”改造提到议事日程。从2007年3至2009年8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深教授王炜钰主持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装饰设计工作,历时两年。
王炜钰,这位80多岁的老人是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表妹,曾承担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设计任务。
王炜钰
她这次承接金色大厅的设计任务后,她要把中国传统装饰风格和西洋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她认为,“在灯光、音响等方面要更现代一些,但装饰上传统的东西要比以前多。在中西结合的同时,这个大厅一定要有民族的特色,将来在国际上要成为建筑装饰的典范,让金色大厅成为一个‘中国符号!'”
既要有中国特色 又要跟得上时代;既要稳重大方 又要时尚精美。王炜钰教授和大会堂领导在制订设计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因素 大胆运用了红色和金色的主色调 在西式平面设计的三楼大厅中,混合中式皇家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 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势,打造出了一个气势磅礴、经典时尚的设计精品。
王炜钰(左)和其他助教在校园
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是一个长方形的场地,中央是一圈柱廊,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都采用了对称的布局。地面全部铺设的大理石 在场地中央部分 采用大方的石材拼花。大厅四周的墙壁采用的是米黄色的石材,温馨淡雅,墙壁上悬挂着多幅国画作品 与金色的铜门交相辉映。柱子的基色是明亮的大红色 上面有祥云图案的花饰,用金箔描绘。
柱头部分将中式斗拱和罗马柱的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将大红色柱子很顺利的过渡到顶部,颜色变化自然,深浅颜色的碰撞在这里显得异常的和谐。大厅顶部周边采用的是中式藻井形式,主梁和次梁用的都是彩绘,颜色清新淡雅 使得大跨度的顶部空间显得很高,完全没有压抑感。一圈金色的装饰带,既是中间灯带的精致镶边,又呼应着柱子上的金色花饰。顶部中间则采用了西欧古典风格的布局,配上中式的彩绘,再配上华丽的水晶吊灯,满足了整个大厅的主要照明功能,同时把三楼大厅装点的富丽堂皇,美不胜收。
彩绘
谈到金色大厅,王炜钰说:
我们要从中华民族文化上,来诠释金色大厅的内涵。
金色大厅的改造力求做到艺术和技术的真正融合,所以在设计理念上,既要对室内装饰风格上的进行更新,还要从结构、光环境和声环境等多方面,对中央大厅的技术合理性,进行一次全面升华,来充分体现出高贵、华丽、庄重、典雅的庆典气氛和风格特征;同时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韵味和新的历史阶段的时代风采。
基于这些设计理念,大厅内的细部处理与装饰风格,就特别注意了民族性。
柱子选用了中国传统风格,“大小额枋”“圆柱”的构造形式,柱身用红色雕金花饰面纹,纹饰采用了“缠枝牡丹”,表现高贵的纹饰规格。柱头选用中国传统常用“雀替”支撑梁枋的手法,在柱端“雀替”与柱身拉通,形式似西洋古典建筑中混合柱式的经典比例神态,采用两种金色饰面,以显现出来十分讲究、华美富贵。
金色的体现
柱子顶端采用中国传统风格中的“额枋”“垫板”的处理形式,表面用中国特有的沥粉贴金的做法。在彩画上,采用清代殿式彩画中等级较高的“金琢墨石碾玉”格式,具有退晕层次多、金线与片金面积比例大的特点,从而体现出金色大厅高档次的特征和建筑室内华贵的规格。
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南墙面上,悬挂着王西京的大幅绘画新作《黄河,母亲河》,这是一幅气势宏伟、艺术感染力很强,与大厅功能和环境极为协调的作品。《黄河,母亲河》这幅宏构巨制长18米,高3.72米,历时7个月构思、制作而成。
在金色大厅内,北侧墙上的油画是: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带着普通群众进入大会堂的场景,名字叫《伟业千秋》。
在金色大厅内东侧是两幅泼墨国画:一幅是《天马欢歌图》,一幅是《唐人辞意图》,均长18米,高3米。
在金色大厅内西侧墙上有三幅尺幅稍小些的国画,分别画着迎客松、漓江山水和梅花图。这些画面精美,为大厅平添了几分优雅氛围,
经典来自伟大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