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越长大越难遇到怦然心动(我就喜欢你这副看不惯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越长大越难遇到怦然心动(我就喜欢你这副看不惯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另外,我觉得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小说的包装形式。发生在校园周边的凶案,受害人不多,嫌疑人都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加上各类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天马)插科打诨的台词,动不动就蹦出几个二次元的术语……更能看出作者为了降低大段逻辑推理给读者带来的疲劳感,让整部作品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欢笑和洒脱。只是很多动漫作品对我来说太过陌生,相信那些熟悉11区动漫的人对于其中的笑点会照单全收。当然我也有不服的。跟很多人看法一致——我对凶手的作案动机感到无法理解,尤其是关于凶手与受害人感情的描述,前后转折太大,而且极不符合人之常情。鉴于说得再多就有泄底的嫌疑,还是等没看过原作的同好看完之后再来和我一起表达不满吧。最后想说的是,三部作品的案件基本上毫无关联,但建议还是按照出版顺序(体育馆-水族馆-图书馆)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文中一些暗示和笑点(特别是作者对于仙堂及八桥千鹤这几个人物的“恶意”吧,笑死),还能注意

没有见过青崎有吾真人,看照片冒昧地推测一下,这应该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结束了里染天马系列(其实我更喜欢称之为“新馆系列”)第三部的阅读,对于书中已严重满溢的各种恶趣味,多少有点见怪不怪了。看了网上一些同好对于这种“恶意卖萌”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觉得吧——这样认真你就上当了,作者十之八九就喜欢你这副看不惯他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越长大越难遇到怦然心动(我就喜欢你这副看不惯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1)

生于1991年的青崎有吾,写下系列首作《体育馆之谜》刚刚二十出头。这样一个年轻人,被称为“日本平成时期的奎因”,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大家都推崇他的逻辑解谜,但也有人说了,这三部作品推理确实缜密,就是有一点,感觉三个案子是一个套路:凶案发生——关键物品出现——推理走进歧途——某一个动作(场景)给出新的启发——开列一二三四五个条件——把嫌疑人一一进行筛选——“选”出凶手。相信未来的系列新作,估计还逃不出这个套路来,但我倒觉得,能把这一种套路摆布得得心应手,也算是不小的能耐。

从体育馆的雨伞,到水族馆的拖布,到了这部作品中的美工刀,围绕其展开的推理令人大感意外。缺了尖的美工刀,主人公里染天马很快便在偌大的图书馆里凭借自己的推理找到了折损的刀尖,与此同时竟然把凶手的相貌特征描摹得八九不离十。看似离奇的思路,却在层层推进的解读中让读者感到信服,单凭这一点称之为“神作”就不夸张。

而与之前两作不太一样,也因此被很多人认为造就了系列作品巅峰之作的一点是,凶手的出现更让人感到意外。看到很多人吐槽作者,认为这种布局缺乏公平性。在我有限的推理阅读经验来看,这三部作品中,能真真正正按照作者提供的线索推理出凶犯的读者,恐怕到不了三成。且不说作者对于各种错误的推导方向,进行了不厌其烦甚至“繁琐”得有些变态的否认(也有人因此指出作品部分行文太水,确实,有些结论可能只需要一两段话就能说清,非要花上两三页的篇幅),就看主人公在每部小说中段搞的几场恶作剧般的实验,让人在《走近科学》的背景音乐中,生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然而,我最想说的是,一直以来我对那种非常机械式的逻辑推理都很抗拒,很少愿意开动脑筋跟作者较量一番。可这300多页扎扎实实的推理看下来,脑海中留下的是清晰的主线和愉悦的阅读体验,作者就这样用文字展示了逻辑的精髓和奥妙所在,如同镇关西遇上鲁提辖——服不服?不服就开打,直到把你打服!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小说的包装形式。发生在校园周边的凶案,受害人不多,嫌疑人都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加上各类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天马)插科打诨的台词,动不动就蹦出几个二次元的术语……更能看出作者为了降低大段逻辑推理给读者带来的疲劳感,让整部作品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欢笑和洒脱。只是很多动漫作品对我来说太过陌生,相信那些熟悉11区动漫的人对于其中的笑点会照单全收。

当然我也有不服的。跟很多人看法一致——我对凶手的作案动机感到无法理解,尤其是关于凶手与受害人感情的描述,前后转折太大,而且极不符合人之常情。鉴于说得再多就有泄底的嫌疑,还是等没看过原作的同好看完之后再来和我一起表达不满吧。

最后想说的是,三部作品的案件基本上毫无关联,但建议还是按照出版顺序(体育馆-水族馆-图书馆)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文中一些暗示和笑点(特别是作者对于仙堂及八桥千鹤这几个人物的“恶意”吧,笑死),还能注意到作者对“无用之人”里染天马身世的伏笔。风之丘高中的这帮孩子,从目前来看人物形象都不是那么的丰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作者的笔力慢慢褪去青涩之外,天马之谜最终的揭开,才是人物塑造全部完成的时刻。所以嘛,别急着说“图书馆”是什么“系列巅峰之作”了,我看这是耗子拉木锨——大头在后面!

猜您喜欢: